楊益民
摘?要:《科學教育改革的藍本》是為美國讀者寫的,但書中的內容對我國的教育體制非常有借鑒性,書中的精髓對我國的教育工作者彌足珍貴。
關鍵詞:《科學教育改革的藍本》?2061計劃?教育教學
《科學教育改革的藍本》是美國科學促進協會“2061計劃”系列著作之一,主旨是教育體制的所有部分都需要改革。 “2061計劃”是指由美國促進科學協會聯合美國科學院、聯邦教育部等12個機構,于1985年啟動的一項面向21世紀、致力于科學知識普及的中小學課程改革工程。為了使21世紀的主人,能適應2061年哈雷彗星再次臨近地球的那個時期科學技術和社會生活的急劇變化,所以取名為“2061計劃”,它代表著美國基礎教育課程和教學改革的趨勢。在我國目前開展素質教育的探索和改革中,借鑒美國的“2061”計劃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組織教學
如何組織教學是教改成功的關鍵。“2061”計劃中把反思作為科學素養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反思學習是指這樣一種能力:能知道并理解一個概念,并能在做出決定和解釋信息時把它與其他概念的意義聯系起來。如,在砍伐一棵樹時,反思學習可能會讓一個人想到這一砍伐所引起的各種后果,包括這棵樹與其他有機物的聯系可能中斷、這些聯系的復雜性、這一中斷所引起的各種后果的難以預見性等。
教與學都是人的事業,而不是機械的程序。熱情在學習過程中是有首要作用的,激發熱情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讓學生成為自己所作所為的主人。否則,教學組織松散,教師的控制只不過得到學生象征性的服從和程式性的表現。如果教育改革的目的是要促進反思學習,就要采取適應當地環境的教學方法去推廣反思學習,教師也必須采用一種靈活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是不可能有什么固定的模式,而需要自主地適應學生的主動性,把學生的興趣和關心引導到有價值的教育活動上,把“課堂還給學生”,這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努力為每一個學生的主動參與提供廣泛的可能性。
興趣是人類積極探究事物的認識傾向。穩定的興趣能使認識過程的整個心理活動積極化,能使觀察更加敏銳,記憶得到加強,想象力更加豐富,克服困難的意志得到加強,使智力活動的效能大大提高。對于學生來說,興趣起源于該學科的重要性。
林崇德教授在《教育的智慧》中指出,各學科教學是否有成效,關鍵在于能否形成學生的各種學科能力。學科能力是學科教育與學生智能發展的結晶,一方面,學科能力依學科知識為轉移,要發展學科能力,就需要掌握學科知識;另一方面學科能力又不能歸結為學科知識,它是學生通過對學科知識的內化、概括化或類化等智力活動形成起來的比較穩固的心理特征。因此,培養學科能力要注意學生掌握知識的難易、速度以及智力和能力發展的水平。
二、課程組織
教育教學框架、相關的課程安排、課程安排的指導原則、課本及其他資源,構成課程組織的基礎。由實施性教學計劃布置下來后,在很大程度上規定了教與學的程序、必須嚴格執行的腳本(指課本所起的作用)。
要讓教育改革成功地實施,必須尋找一條路線。在實質上,一方面,教師一生都需要刪繁就簡,這意味著課程材料不能只是供塵封之用;另一方面,貫徹反思學習法,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和詢問式教學方法,它要求學習者和教授者有更多的機會建立他們自己的學與教的程序。此外,一套成功的課程不僅應注意科學內容本身,也應注意與教學相關的評估問題,讓教師能分清什么是成績,對學生學習的各個方面和水平進行全面的評估。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是為了不教,教會科學知識不如培養科學素質,培養好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習慣、方法、能力是最重要的。主動學習的求知能力是教師孜孜以求的讓學生受用一輩子的東西。
技術作為教學工具的潛能被廣泛利用,今天的技術比從前使用的技術具有更大的包容復雜性的能力。但是,這一事實并不意味著使用技術的人也有了類似的能力。
教學手段是為教學服務的,教學內容清晰明確的一堂課,用立體的現代的手段和技術營造氣氛,輔佐教學內容傳授。先進的教學手段有可能把科學教育改革的思想包涵進去,積極地起到促進改革的作用。特別是多媒體教學可以用來配合教師實施跨學科的課程教學,并可提供滿足學生要求的靈活性。尤其是有些實踐性較強的課程,通過多媒體教學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由“紙上談兵”的抽象思維轉為在頭腦中建立起來的具象思維。
三、教學評估
學校教學的三個互相關聯的方面——組織工作、課程安排和教材教具共同擔負著促進學習的使命。但實際上是要靠學校環境的第四個組成部分——評估來解決促進學習的問題的。
談到評估,應當記住兩條經常被人們所忽視的事實。
第一條,許多人一看到“評估”這個詞,就立刻聯想到已經標準化的各種答案選擇測驗。但是教學評估實際上包含了很廣泛的各種步驟,其目的是收集學生的一些有關信息,包括學生知道什么、相信什么、能做什么。
第二條,評估有著各種目的,分為“校內目的”和“校外目的”。
校內評估的內容包括:表達希望學生所應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向學生和家長提供關于學生學習進步情況的信息,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指出教學的努力方向并改善教學,學生分類及選擇。
校外評估的內容包括:為學生成績責任制提供情況(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來決定教師工資的做法),指導基金和職工培訓等方面的政策性決定,收集項目評估的信息,為人員的資格、證書和聘用等問題篩選和分類人員提供依據。
重視對學生評估有各種技巧,是比較符合實現教育改革各種目標的理想的方法。
現實中許多學生對付考試已經有了一套有效的辦法,他們不喜歡太費腦筋的考試方式,而新的評估方法正需要他們進行艱苦的腦力勞動,或對無正確答案的問題提出多種可能答案。
要徹底改變 “考什么就應當教什么”的方針,應當在進行評估時注意反映出學生對科學課內容的推理能力、探索能力和概念理解能力。
良好的課堂評估有一些特點:能衡量學習表現;將學生與學習目標緊密相連;能通過課程學習獲得知識;適應不同的發展水平和智力水平;說明某項任務所應具備的前期知識,或提供進行評估前的各種活動,使學生熟悉其內容;給學生和教師以多種選擇性,任務可由個人或集體來完成;可以讓學生以最佳的方法來完成任務;能貫徹始終地評估各種任務。
用于衡量科學知識和科學推理能力的新評估方法,有可能大大提高學生高層次的思考技巧。
校外評估應當經常測試學生對各種系統、各種模型、各種變化模式、事物的進展和規模等等的熟悉程度和認識。對有些評估項目要注意學生的心理習慣,如好奇心、敢于接受新事物、對事物能提出質疑等,要把重點放在事物的主題上,而不是放在支離破碎的信息上,把重點放在學生的心理習慣上,而不是放在學生的記憶能力上。這就是說,各種評估方法應當強調學生的反應思考能力,而不是強調他們的本能反應能力。
我國的教學評估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教學評估是指對影響教學活動的所有因素的評估。狹義的教學評估則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目標和標準,對教師的教學進行系統檢測,并評定其價值及優缺點,以求改進的過程。它既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所有有效教學與成功教學的基礎。
提高我國高等教育質量的一個關鍵舉措,就是大力開展教學評估,必須堅持“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管、評建結合、重在建設”的方針,全力以赴高質量地推進教學評估工作,把好事辦好,把實事做實。
四、教師培訓
《科學教育改革的藍本》中指出:教師培訓在科學教育改革中起著重要作用,改革教師培訓,是邁向科學教育改革的第一步。
學習應當成為整個學校的風氣,不僅學生應當學習,教師和管理人員也應當學習。教師的職業培訓是一種標準的運作過程。教育改革的目標之一是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使他們在面對學生群體時,知道怎樣做才能達到最好。所以在職業培訓中,教師要注意對自己的實際工作提出問題,而且能將各種學習聯系起來。新教師更需要有機會去培養各種技巧,如管理課堂,更多地關注學生學習,將職業培訓中所學的知識轉化為能夠針對學生學習的教學策略和評價方法。
為了適應21世紀的教育改革與發展,為了適應知識社會對創新人才培養的需求,教師應當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品質、職業道德品質和智力品質,具有堅定的教育信念和為教育事業奉獻的精神;很好地掌握有關自然和社會的科學知識,能夠獨立思考,懂得怎樣獲取知識與應用知識,善于幫助學生解疑釋惑,并能夠適應并促進教育改革。在已經取得的經驗的基礎上,重新設計、構造、制定適應21世紀教育發展之需要的教師教育模式。教師教育應從傳授模式轉向反思模式。
以培養教師的理性自主意識為其主要目標,即教師自覺地從反思的維度來看待教育現實和教育問題,自覺地反省自己的教育實踐,從而在不斷地反省與探究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不斷地以其教育實踐活動為反思對象,教師才能夠體悟自己的存在方式和教育的實現方式,有效地進行教書育人。
培訓組織者要先通過問卷調查或情況分析,了解應該設置什么樣的培訓內容,開設培訓菜單,組織主題培訓,分類培訓和貼近教師教學實訓,促進專業化成長,解決教學困惑。培訓的形式可以多樣化:有集體授課、有問題練習、有教師講解、有對話討論,使參與者真正體會到培訓是自己的現實需要。
《科學教育改革的藍本》提出了多個基于科學教育標準的科學教育改革的核心問題:公平性、政策、經費以及研究等。同時也談及了上述問題與教育系統其他領域的關系。如學校環境,即學校的組織和管理方式,包括學校組織、課程聯系、教材與教學方法、評估、教師培訓等方面,并且把家庭和社區納入了科學教育改革的范疇之中。書中討論了家庭和社區有多大可能會影響教育教學改革,是否應該(又如何)為支持或實現教育教學改革出力。
上述諸多問題,亟待我國的教育工作者在推動我國教育事業實現科學發展的過程中探討解決。
(作者單位:遼寧省勞動經濟學校)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