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泉映月》是阿炳創作于40年代的著名二胡曲。在“五四”運動新文化思潮的影響和推動下,我國的民族音樂得到了發展,民間藝人阿炳坎坷的一生中充滿了對未來的向往、對黑暗的抗爭、對人生的感慨,他的音樂創作立足于深厚的江南民族音樂,作品表露出民主、進步、愛國的傾向。他為后人留下了三首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以及三首琵琶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儲望華先生改編后的鋼琴曲《二泉映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曲的風格特點,具有與原曲一樣的審美特征。
關鍵詞:《二泉映月》 時代背景 藝術價值
在我國鋼琴音樂藝苑中,根據傳統民間音樂改編的鋼琴曲以其濃郁的風格和時代氣息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在數量眾多的鋼琴曲中,儲望華先生1972年根據民間藝人瞎子阿炳的二胡傳世之作改編的鋼琴曲《二泉映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二泉映月》原作的時代背景
在我國近現代音樂中,出現了阿炳、劉天華、王光祈等大批愛國的民族音樂家。20世紀初,我國的弓弦樂器在經歷了上千年的演變之后進入了嶄新的發展時期。卓越的民族音樂革新家、民間藝人阿炳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阿炳,1893年出生于江蘇無錫,原名華彥鈞,父親華清和是無錫當地洞虛宮雷尊殿當家主持。阿炳
自幼深受鄉土音樂、道教音樂、絲竹音樂的熏陶,阿炳出生后不久,被送到老家無錫東亭小泗房村托親戚哺養。東亭是一個民間音樂極其豐富的小鎮,各類民間藝術盛行,阿炳自幼被這些鮮活又多彩的鄉土音樂耳聞目染。他8歲回到雷尊殿當了一名小道士,父親對阿炳的管教很嚴格,17歲時就已成為聞名的“小天師”,18歲已為當地道教界所公認。我國著名的民族音樂學家楊蔭瀏是阿炳的同鄉,年僅12歲的少年楊蔭瀏就曾向當時尚未失明,已是吹、拉、彈、打、唱俱精,人稱“巧嘴阿炳”的十八歲青年道士學藝,由阿炳把著手教他。在琵琶上摸索《三六》、《四合》等江南絲竹曲調的彈法。阿炳22歲子承父業,1914年華清和去世后,阿炳成了雷尊殿的當家道士。1927年后阿炳離開道門,流落街頭已賣唱、奏樂謀取生計,阿炳是當時無錫城技藝最出眾的街頭藝人,人稱“瞎子阿炳”。
《二泉映月》是阿炳創作于40年代的二胡獨奏曲,阿炳的一生處于我國近代史的變革時期,尖銳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錯綜復雜,此起彼伏,激烈地交織在一起。阿炳雖深受道教音樂影響,但他并不拘泥于此,阿炳廣泛的學習了當地民間音樂的演奏演唱技藝,并從常錫灘簧、吳地山歌、小曲、絲竹蘇南吹打中吸取了豐富的營養,他曾經向無錫當時著名的民間藝術家李永城、馬少初等人學習廣東音樂,探討《三潭映月的換把姿勢和演奏技藝;并與楊蔭瀏先生探討琵琶曲《將軍令》中“撒鼓”的彈奏方法等。1950年,中央音樂學院楊蔭瀏、曹安和教授對阿炳的音樂進行了收集、錄音,并整理為中國傳統意義上的標題音樂,將其定名為《二泉映月》。
二、《二泉映月》鋼琴曲的藝術價值
深受人們喜愛的鋼琴曲《二泉映月》具有鮮明的民族特性和深刻的音樂內容。儲望華先生改編后的鋼琴曲《二泉映月》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原曲的風格特點,處處能感受到作品中的民族文化底蘊,正是這種一脈相承的緊密聯系,決定了鋼琴曲《二泉映月》具有與原二胡曲一樣的審美特征。改編后的作品無論在音響、和聲、音色等方面都進行了提升,充分利用鋼琴音域寬廣、多聲部以及優美的音色等特點,極大地豐滿了和聲織體,巧妙地將單線條旋律在立體關系中充分進行了表示和展現。使橫向的單旋律轉變成了和聲豐富、具有一定感染力的民族性交響化的樂曲。
《二泉映月》采用了原曲的“回旋變奏體”結構。原曲共八十八小節,改編的鋼琴曲為六十五小節,作品盡管篇幅稍短,形式較為樸素自然,但整曲一氣呵成。作品由引子、五個變奏、尾聲組成。原曲中流露出淡淡的憂傷和情感的內斂、含蓄,改編后的鋼琴曲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表面平靜、清雅超脫、幽怨哀愁、婉轉華麗、剛勁堅毅等情感基調,作者勇于突破封建思想給阿炳的束縛。特別是在變奏五中,第47至50小節高潮時,力度和音色跨越較大,左手部分和弦飽滿,音響效果輝煌,那排山倒海、一瀉千里的宏偉氣勢,給人增添了和苦難命運做斗爭的勇氣,充滿了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向往。阿炳的音樂創作立足于深厚的江南民間音樂,有繼承更有發展。作品表露出民主、進步、愛國的傾向。他的音樂創作不僅僅是停留在技術上的單純模仿,更多的是發揮了自己在創作上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作品充滿了對未來的向往、對黑暗的抗爭、對人生的感慨,原曲《二泉映月》曲式結構是“回旋變奏體”,在旋律創作上保持了江南民間音樂特有的波浪式旋律風格,通過合理的變奏使音樂達到高潮,充分發揮了二胡各把位的音色、音量的色彩對比,豐富了民間音樂旋律的張弛變化,為作品情感的表達和逐步深化開拓了層次的階梯,構成了一幅完整的旋律線圖案。鋼琴曲《二泉映月》繼承了中國民族音樂端莊雋秀、淡雅脫俗的精髓和深長悠遠的意境。儲望華先生高超的編創技法,在保持了原作的音調、風格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和發揮了鋼琴織體語言具有在音色、音量、音域、力度、和聲織體、節奏變化以及鋼琴演奏上雙手織體多聲組合豐富多樣等優勢,結合對原曲材料作合理的裁剪、組接和調整,突出了鋼琴織體語言特有的藝術表現力,相比原曲在音樂表象力方面有一定的拓展。閃爍著東方音樂文化的色彩!展示了中國民族音樂的魅力。原曲無論定性為“標題音樂”還是“無標題音樂”,作品中充滿著中國傳統音樂的特征,既有中國文人的清雅超脫,描寫山水、月光等大自然風光的蘊意,也體現了中國傳統音樂寫意性的結構哲學,中國傳統音樂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旋律線性思維。鋼琴曲《二泉映月》如泣如訴、婉轉悲切的情緒道出了人間辛酸和哀嘆,悲憤激越、明朗而沉重的旋律中流露出抗爭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尾聲結束在無限憂郁惆悵的情緒中。世界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欣賞《二泉映月》時潸然淚下,評價為“斷腸之感”。
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文化是民族的靈魂、財富,而音樂是人性、生活與藝術的結晶。阿炳的《二泉映月》如同曲作者在經歷一生波折之后,隨著疲憊的心情離開人世一樣。在他的音樂中沒有痛哭流涕的控訴,沒有聲淚俱下的指責,有的只是一種淡淡的憂傷,一種哀大莫過于心老、望穿塵世,看慣沉浮的默然、淡然。鋼琴曲《二泉映月》在情感和樂思的處理上與原曲相吻合。鋼琴曲《二泉映月》在鋼琴不同的音區將原曲的旋律用不同的力度傾訴來模擬原曲中的二胡在不同把位上的演奏,各種裝飾倚音和顫音模仿二胡的滑奏和顫吟達到了良好的藝術效果。作曲家在鋼琴織體語言上注重塑造音樂形象、展開樂思、表現民族色彩方面賦予了新的內涵。原曲鋼琴曲《二泉映月》描繪“月光”、“流水”時,作者借助鋼琴首先以連續的五聲音階構成琶音,猶如晶瑩賜透的流水,先聲奪人地營造出一派夜晚明媚的月光,使作品標題中的“泉”和“月”相映成輝。作品最大的藝術特色是織體展現了鋼琴多聲思維的優勢,利用鋼琴寬廣的音域和豐富的力度表現的特點,使東方旋律性的音樂賦予了豐滿的和聲。使旋律在不同的音區呈現出獨特的織體和音色效果。在世界三大律學體系中,鋼琴是采用十二平均律,具有豐富的表現力,《二泉映月》是中國律學的五聲音階作品,在二胡演奏中運用了大量的滑音、顫音、揉弦以及中國民族拉弦樂特有的壓揉弦技法、快慢弓演奏法等,鋼琴曲《二泉映月》為了使凄苦的音調滲透出一種剛毅穩健的特征,作者在流動的旋律中融入了二度、三度倚音的演奏技法,特意模擬二胡獨特的滑音效果,進一步刻畫了阿炳深重苦難中悲痛凄苦的心境,相比原曲的表現形式,鋼琴織體對此的藝術處理無疑顯得更為悲切!同時也突出了民族風格的獨特韻味。
鋼琴曲《二泉映月》在情感和樂思的處理上與原曲相吻合,鋼琴曲利用豐富的和聲和復調構成了豐滿的鋼琴織體,對旋律起到了有力的烘托,并通過和聲色彩的細致變化,更加細膩準確地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由壓抑悲愴到倔強不屈,由心酸的傾訴到憤怒的吶喊。如:引子的旋律在每分鐘48至58拍的速度中由單音弱奏起,朦朧的音色在指尖上自然流動,傷感、嘆息的情緒從內心深處流露出來。主題經過四次變奏,情緒由悲涼轉向悲憤,使人感到淡淡的孤獨和憂傷。在22至35小節的變奏三中,旋律在高音區猶如夢境般的明朗,伴奏部分一連串五聲音階構成的快速流暢的琶音充滿了無限的激情和欲望,彷佛是憂傷過后內心的一種向往和憧憬。變奏四中,旋律由原來的級進變成八度和弦跳動,暗示內心的隱痛和悲傷發展到悲憤、掙扎和反抗的情緒。為樂曲高潮的出現做了鋪墊。
鋼琴曲《二泉映月》是以本土文化為基礎結合西洋作曲技法而創作改編的樂曲,在中國民族鋼琴音樂中具有一定的“民族性”、“藝術性”、“大眾性”等特征,不愧是中國民族鋼琴音樂中的經典之作!它委婉流暢的曲調,無限深邃的情感深深打動了千萬聽眾,原曲獲“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獎”,改編后的鋼琴曲《二泉映月》不但豐富了中國民族鋼琴音樂,并為世界鋼琴音樂增添了新的樂章。
參考文獻:
[1]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
[2]郝菲菲.談中國古曲改編鋼琴曲的藝術價值及文化意義[J].樂府新聲,2009,(01).
[3]付明華.論阿炳在中國民族音樂發展中的成就[J].電影評介,2010,(10).
作者簡介:
付明華,貴州民族大學副教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