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海
中國是食品大國,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可現在卻因為食品安全問題,在國際上頗受質疑。
6月23日,《食品安全法》迎來實施5年來首次修訂。修訂草案保留了現行食品安全法的基本框架,并對現有的一些條款作出重要修改,同時新增了大量條款,對保健食品、嬰幼兒配方食品、網絡食品交易等現實問題作出新的規定。
從立法角度來說,此次修訂最大的亮點莫過于強調重典治亂。在討論研究修訂草案過程中,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亦多次強調,對于侵害公眾食品安全的行為,要加大處罰力度。
總的說來,食品安全法必須貫徹雙升雙降的原則。既要提升經營者的失信成本,降低其失信收益,確保失信成本大幅高于失信收益;又要提升消費者的維權收益,降低其維權成本,確保維權收益大幅高于維權成本。
比如,食品安全事件的懲罰性賠償不局限于十倍,而是上不封頂。否則一個幾元錢的食品,消費者再打官司也可能賠錢,這會陷入“為了追回一只雞、必須殺掉一頭牛”的困境。
同時,食品安全事件中的民事責任、行政處罰、刑事責任也要并行不悖。而不再像過去那樣“賠了不罰,罰了不打”。也就是說失信企業既要承擔民事責任,也會受到相應的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還要承擔刑事責任。
另外,當前大多數食品安全標準片面反映了食品行業的利益訴求,而很少考慮消費者的利益與感受。我們要想建立最嚴格的食品安全標準制度,必須確立開門立標、民主立標、透明立標的新機制,提升普通消費者在建立程序中的話語權,增強標準的安全性、科學性、合理性與公平性。
不過即使法律嚴格了,如果監管執行不到位,一樣白搭。
食品安全事件頻發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監管缺失、懈怠監管、消極監管、被動監管、事后監管。在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中,很少有公務人員被問責。即使偶有被問責者,也會在民怨平復后悄然復出。出事后免職的官員,銷聲匿跡以后在另一個地方又干起來了,而且比原來的位置還好,比原來的級別還高,這種問責起不到任何作用。
此次修訂草案的另一大亮點,就是加大對失職的地方政府主要負責人的處分,并增加地方政府主要負責人應當引咎辭職的相關規定。對地方政府的考核,就應該實行食品安全事故一票否決制,凡是出現三次以上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主要負責人包括黨委主要領導,都要主動引咎辭職。當然,如果地方政府的食品安全成績突出,相關領導也可以重點提拔。
同時,食品安全法應當從正反兩方面來強化問責機制:從正面細化法治監管、透明監管、勤勉監管、終身問責的行為規則,從反面強化監管者拒絕或怠于監管、玩忽職守、 濫用職權的法律責任,包括行政處分與刑事責任。監管者給國家和消費者造成損害的,還要以全部個人財產為限承擔民事責任。
對于監管懈怠者,應該加大問責力度;適度建立地方政府的賠償責任,因地方政府疏于監管,導致消費者利益受損,如果企業沒有賠付能力,地方政府要先承擔賠付責任,而后再向相關企業追償。同時,建立地方政府在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統計制度,對各地政府的表現進行評估,加強地方政府食品安全 管理能力的透明度。
當然,“重典”確立了嚴格的責任和監管之后,關鍵仍在于落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