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北元
從此次草案中,不難看出立法者對解決食品安全的決心。然而,一旦忽視消費者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參與權監督權,法律的效果會大打折扣。
2014年6月23日,頒布不到5年的《食品安全法》迎來首次大修,修訂草案提交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審議。“舌尖上的安全”成了國人的心病,有人將此次修改草案稱為“史上最嚴”食品安全法,但能否提高治理食品安全的效能,疑問仍然存在。
草案細化并加重諸如對失職的地方政府責任人和食品安全監管人員的處分,明確引咎辭職制度。增加了首負責任制,要求接到消費者賠償請求的生產經營者應當先行賠付,不得推諉;同時完善消費者在法定情形下可以要求十倍價款或三倍損失的懲罰性賠償金制度等等。
在筆者看來,草案無非加重了兩種主體的責任,即政府和企業責任,但卻遺忘了市場的第三個主體——消費者的參與。從此次草案中,不難看出立法者對解決食品安全的決心。然而,一旦忽視消費者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參與權監督權,法律的效果會大打折扣。
例如本次草案中特別設立了引咎辭職制度:對發生在本行政區域內的食品安全事故,未及時組織協調有關部門開展有效處置,造成不良影響或者損失;對本行政區域內涉及多環節的區域性食品安全問題,未及時進行整治,造成不良影響或者損失;緩報、瞞報、謊報食品安全事故;本行政區域內發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連續發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四種情形,如果造成嚴重后果的,其主要負責人還應當引咎辭職。
從行政監管的角度看,無疑要加大監管力度和效率。但食品產業分散、門檻較低,行政部門即使有三頭六臂,也難以對每一個企業生產的每一批次產品都進行監管檢測。
而從企業的角度來說,問題食品的生產者所在乎的不是被發現之后的法律責任,而是在乎被發現的可能性和幾率。這是法律治理的邏輯,一如治理酒駕的成功經驗。
草案同時規定,國家建立食品全程追溯制度,并要求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建立食品追溯體系,保證食品可追溯,還增加了對于從事食品批發業務的經營企業保存批發實錄的相關規定。
問題是這樣的追溯如何展開,如何讓消費者參與進來?
現實告訴我們,食品安全問題的第一個發現者,往往不是行政監管部門,而是消費者。但當下的情況是,消費者雖然能夠發現問題食品,但苦于在食品質量檢測方面的種種障礙,不得不選擇放棄和忍氣吞聲。比如消費者發現購買的奶粉質量不太正常,想對該奶粉進行質量檢測,但往往找不到合適的檢測機構——要么檢測機構不受理,要么對檢測設置復雜的程序和要求。
筆者認為,保障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監督和參與權,需要兩個要素。一是增加賠償額度,激發消費者的積極性,這一點草案有比較合理的規定;二是加大消費者參與和監督的便利性,而這一點草案幾乎沒有涉及。
因此,我們迫切需要增加的是如何更有效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和監督權。但對這些問題,草案似乎在走向相反的方向。草案規定:國家建立統一的食品安全信息平臺,并明確未經授權不得發布依法應當由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等部門公布的食品安全信息。但以現有的行政效率和監管模式,指望由行政監管部門獨家包攬食品安全信息的發布權,無疑會使公眾獲取食品安全信息的機會和效率降低很多。
一部法律最重要的不是“好看”,而是“好用”。方便消費者參與和監督,讓消費者成為食品安全監管的主動參與者,草案提出的“實行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才真正有機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