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君
童年讀書(節選) 莫言
我的二哥也是個書迷,他比我大五歲,借書的路子比我要廣得多,常能借到我借不到的書。但這家伙不允許我看他借來的書。他看書時,我就像被磁鐵吸引的鐵屑一樣,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遠遠地看,脖子伸得很長,像一只喝水的鵝,看著看著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地將書頁翻得飛快,我一目十行地閱讀才能勉強跟上趟。他很快就會煩,合上書,一掌把我推到一邊去。但只要他打開書頁,很快我就會湊上去。他怕我趁他不在時偷看,總是把書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就像革命樣板戲《紅燈記》里的地下黨員李玉和藏密電碼一樣。但我比日本憲兵隊長鳩山高明得多,我總是能把我二哥費盡心機藏起來的書找到;找到后自然又是不顧一切,恨不得把書一口吞到肚子里去。
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曉記》,藏到豬圈的棚子里。我去找書時,頭碰了馬蜂窩,嗡的一聲響,幾十只馬蜂蜇到臉上,奇痛難忍。但顧不上痛,抓緊時間閱讀,讀著讀著眼睛就睜不開了。頭腫得像柳斗,眼睛腫成了一條縫。我二哥一回來,看到我的模樣,好像嚇了一跳,但他還是先把書從我手里奪出來,拿到不知什么地方藏了,才回來管教我。他一巴掌差點把我扇到豬圈里,然后說:活該!我惱恨與疼痛交加,嗚嗚地哭起來。他想了一會兒,可能是怕母親回來罵,便說:只要你說是自己上廁所時不小心碰了馬蜂窩,我就讓你把《破曉記》讀完。我非常愉快地同意了。但到了第二天,我腦袋消了腫,去跟他要書時,他馬上就不認賬了。我發誓今后借了書也決不給他看,但只要我借回了他沒讀過的書,他就使用暴力搶去先看。有一次我從同學那里好不容易借到一本《三家巷》,回家后一頭鉆到堆滿麥秸草的牛棚里,正看得入迷,他悄悄地摸進來,一把將書搶走,說:這書有毒,我先看看,幫你批判批判!他把我的《三家巷》揣進懷里跑了。我好惱怒!但追又追不上他,追上了也打不過他,只能在牛棚里跳著腳罵他。幾天后,他將《三家巷》扔給我,說:趕快還了去,這書流氓極了!我當然不會聽他的。
我懷著甜蜜的憂傷讀《三家巷》,為書里那些小兒女的純真愛情而癡迷陶醉。一個個人物活靈活現,仿佛就在眼前。當我讀到區桃游行被流彈打死時,趴在麥秸草上低聲抽泣起來。我心中那個難過,那種悲痛,難以用語言形容。那時我大概九歲吧!
?借鑒點
動作描寫,幾乎是刻畫人物不可缺少的重要技巧。這種描寫技巧之所以如此受人青睞,主要在于它不僅能夠展示人物性情,還能巧妙地表達作者獨特的思想感情。品讀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這篇作品,同學們至少可以學到兩種動作描寫的技巧。
技巧一:緊扣個性,借動作表露心跡。
人們常說:“言為心聲。”其實,人物的動作也是心聲的一種表露,正如你高興時會手舞足蹈、失落時會泣淚漣漣一樣。因此,在不少優秀作文里,往往都能通過人物的不同尋常的動作,來反映其內心或喜或憂、或失落或興奮的復雜心理。這一特點,在《童年讀書》里表現得極為形象。如,當他“讀到區桃游行被流彈打死時”,竟然“趴在麥秸草上低聲抽泣起來”,一“趴”一“泣”,將莫言嗜書如命的性格展示得淋漓盡致。
技巧二:描寫細膩,借動作還原生活。
人物的情感,往往通過尋常的動作得以展示。因此,借人物動作表達情感,是記敘文最為常用的技巧。或許就是那么一次關愛的撫摸,那么不經意地拍一下肩膀,或是溫暖地握一次手,便能將父母之愛、師生之情、同學之誼展示得淋漓盡致。這篇佳作里,便有好幾個精彩的細節。如看到哥哥讀書的情景時,他像被磁鐵吸引的鐵屑一樣,先是伸長脖子,遠遠地看,繼而不由自主地靠了前;哥哥則故意把書頁翻得飛快。這一“伸”、一“看”、一“靠”、一“翻”,將作家在困難年代對書的渴望之態展示得栩栩如生。又如,看到哥哥揣著書跑時,那又“跳”、又“罵”的情景,更是形象逼真,讓人感覺如在眼前。正是這些細致入微的動作描寫,讓我們仿佛看到了童年時代愛書如命、勤奮好學的莫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