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西
摘要:
設計教育的“個性化”要求教師要從學生的心理差異出發,關注學生的個人情感、求知需要、興趣愛好,從而因材施教、引導他們的思想和設計創意方向。兩性的能力差異研究也是“個性化”研究的一部分。男女生作為兩個性別群體,由于生理原因和社會影響,在心理上表現出較大差異。教師合理的關注和引導能幫助學生發揮性別心理優勢,成為有個性特色的設計師。
關鍵詞:平面設計;教育;個性化培養;男女生;差異
一、“個性化”培養要求教師關注男女生的能力差異
新時代的教育教學方法,要求教師注重學生的“個性化”培養,設計教育也是如此。設計教育從學生的“個性化”培養出發,要求教師關注學生的個人情感、求知需要、興趣愛好,從而因材施教、引導他們的思想和設計創意方向。教師不能從一己的設計喜好出發去評判學生的課業成果,而是應從學生本體出發,在他們的個性基礎之上,研究和品評學生,發現學生的個性特點。這是教師尊重學生的表現之一,也能在更大程度上給予學生發展的自由空間,讓學生的個性和思維得到全面并且和諧的發展。
人才的“個性化”培養是一個較大的研究命題。其中要研究的課題包括很多方面。其中一個方面就是結合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從兩性的能力差異來研究作為教師如何更好地在男學生和女學生之間很好地區分和建立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和成績評定機制。性別化差異是個性化培養的組成部分,它們有相同的教育理念和培養目標。但性別差異培養也有它自身獨特的要求,即不做個體分析,從群體的特征去研究問題,研究的是在男生群體中反應出的一般個性和在女生群體中反應出的一般個性。教師應以此為基礎,在教學過程中,合理地教育與引導學生進行專業學習和課業研究。
二、平面設計的創造過程要求對男女生的思維方式予以重視
平面設計專業為什么要研究學生心理呢?為什么不能只從專業知識的灌輸和教授上去研究學生呢?這個答案要從平面設計專業創作的特性中去尋找。想要學好平面設計,不僅要學好設計的一般創作方法和設計美學,還要涉獵社會、政治、經濟、商品、市場營銷、消費心理、語言、傳播、公關等多學科的知識。可以說每一幅平面設計是將一個設計師的全部知識體系融會貫通,再加上思維創造孕育出來的。設計師的知識結構是不是飽滿,考慮問題的思路是不是合理且新穎都會影響設計的結果。同時由于男女生思維差異的不同,他們在思考的過程中如何連接他們腦中的知識結構體系,如何產生結論,所使用的方法是不一樣的。
三、男女生思維差異的不同對平面設計帶來的影響
心理學對男生群體和女生群體做比較得出了性別差異的一般性為:男生在看待問題時更注重綜合整體,女生更關注細節;男生更理性,女生更感性;男生解決問題時更富攻擊性,女生看待問題觀點較柔和;男生更注重事情的結果和可以得到的利益,女生做事一般跟著感覺走,注重過程;男生更沖動,女生較謹慎。
男女生的特性反應到平面設計上,可以體現為:男生在拿到一個設計主題之后,會首先考慮用什么樣的圖像和方式可以創造好的效果,會在腦中模擬創作出最后的制作效果;女生在拿到一個主題之后,會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找到自己喜愛或感興趣的“點”,再從設計邏輯上進行深入,并對作品設計結果的效果不會深入思考。
圖一為選出的兩組較有特色的學生標志作業。很明顯看出男生組的三個標志和女生組三個標志的巨大差異。男生組的三個標志的企業體從左到右分別為酒店、教育機構和創意文化產業集團;女生組的三個企業體分別為特色餐廳、飲料吧和服裝制衣廠。男生的標志創作整體較理性,設計方法多從老師教授的設計原理著手,顏色穩重,實物形態較少并多以抽象形式表現,以標志的實際設計目的為依歸,不過多涉及個人的情感愛好。女生的設計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顏色豐富,敢于運用較寫實的物象,想象力強,多以個人的喜好為設計原點,再在這個原點上進行理性創造。
四、將性別差異進行合理引導并形成設計特色
男女生的思維差異在設計結果評價上并沒有優劣之分。設計創新需要的就是新穎奪目,不墨守成規,發揮個人特色。性別個性的特色與魅力,可以幫助他們找到自己與眾不同的“點”,成長為合格并且優秀的設計師。將性別賦予他們的審美和設計意識轉化為設計靈感,可以讓他們在設計領域獨樹一幟。
教師在保留學生有益的性別差異特色的同時,也要關注對他們的愛好偏差進行修正。偏好特色應以不妨害基本設計準則為前提。比如,女生的畫面顏色豐富到太過眼花繚亂,以至影響了主形象的醒目性,妨礙傳達信息;男生的顏色選擇太過晦暗,不能引起視覺刺激。女生的畫面版式里排列的東西過滿,沒有條理;男生的畫面文字過少,以至不能完整表達內容等。這些設計缺陷,教師應及時予以教授指導,并加以修正。
五、結語
教師對個性特色的研究是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在實踐教學中積累經驗和研究案例,再結合教育學、心理學、教育技能等多學科的知識進行深入研究。不僅找出男女性別因素的共性影響,還可就其中偏離性別特色的個例進行典型案例典型分析。研究目的是以此為進一步深化研究學生個體教育提供理論依據。其結果是可從科學客觀的角度,讓每一位教師建立更為優良理性的學生評定標準。為平面藝術設計的人才培養找到最合理的方法與途徑。
【參考文獻】
[1]錢晨.能力的性差研究綜述[J].社會心理科學,2004(03)
[2]張麗莉.論性別差異及其教育策略[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1(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