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大勇
撿 漏
◎ 董大勇

雖然我出身于收藏世家,但是前半生因文革受牽連、遭厄運,先輩遺藏蕩然無存,真個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凈”。后來星移斗轉,“抄家辦”發還的僅存破銅爛鐵中,尚有星點余燼可供消遣,再加上自己無意之中卷入險惡仕途,遇到了小小紛爭,風平浪靜后,欲借此平復心境,才逐漸步入此道。
了解情況者皆知,我對錢幣主要以鑒賞為主,并不刻意去收藏,只是常去坊間看看行情。由于沒有發財愿望,又限于工薪收入,我只是偶爾選幾枚把玩,這叫“撿漏”。
“撿漏”顧名思義,撿別人手中漏掉的有一定價值之物,但實際上對自己而言也是有“撿”有“漏”、邊“撿”邊“漏”,有失有得。便宜不能占盡,有慶幸、有懊悔,方符合規律。
我曾撿過四枚“開元通寶”——一為銀質寬邊;一為特寬邊小字;一為大型閩開元背巨星;一為背洪會昌開元。我也收到過宋代厚重弓錢雕母,白銅超大型康熙背“臺”,背東周小型空首布。還有一品“大布黃千”異版,造型修長秀麗,懸真篆書法流暢灑脫、筆筆舒展,與常見大布迥然不同,此生從未見第二枚。后來還有漢四靈八字大花錢等罕物,但從手邊漏掉的也不少。
上世紀80年代初,文物市場遷至省體育館。一天清晨,我信步至此,見一農村青年在塑料布上鋪放了八九枚大“半兩”,直徑均在五十毫米上下,紅斑綠銹暈染得十分自然,不像是贗品,令人眼前一亮。然而,攤主每枚僅索價10元,很使人生疑。我猶豫了一下,想出來時再細看,但轉了一圈再到原地時,已人去攤空。過了不久,陜西省出土兩枚西漢“半兩”權錢的報道傳來,經我觀測,實物與坊間所見的“半兩”文字、銹色、銅質一模一樣,可能為同時出土流失之物,也或許是攤主從他處得來的,然而已與我無緣了。
其后不久,我又在坊間遇見一農民手持一枚篆書“中統元寶”,書法精湛,銹色自然,錢體稍薄而不飄,與較厚的文字刻版之贗品截然不同,因這人平日給人油滑之感,雖然他索價不太高,但我還是沒敢要。
80年代末,文物市場改遷新址。有一天快散場時,一位中學生打扮的少年匆匆走來,手持一枚草書“大觀通寶”,文字瀟灑率意,包漿也好,看來是北宋的真家伙。然而學生神情有些怯生,笑起來生澀得很,我懷疑其來路不正,又急于回家,也就匆匆看過,未曾留意。
我又在一間店鋪中見過一枚“崇禎通寶”背“十一兩”雕母,字口如刀斬,銅質相當精良,錢體厚重,包漿自然。店主索價兩千,因錢未帶夠,只好作罷。第二次再去問價,已漲至八千,只好望“錢”興嘆。
細數以上幾次“撿漏”,雖然與真品失之交臂,但時至今日想起來也會令我淡然一笑。收集古玩,講究的是緣分,刻意求之,則難免帶出貪念。心態失之平和,往往急火攻心、害人害己,這又何苦來呢?抱著“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心態來把玩珍品,才有了追求的樂趣。(摘自《收藏界》2013年第10期 圖/趙勝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