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建剛++++羅峰
走進東莞市莞城中心小學,上海世博會中國館設計者、中心小學校友何鏡堂先生設計的校園給人一種古韻悠長的感覺。建筑錯落有致,樓體間連廊迂回,相連處豁然開朗;兩棵古榕左右佇立,樹冠參天,綠陰下書聲瑯瑯;舍利塔,氣度莊嚴,大銅鐘,啟智厚重,好一幅嶺南園林景象。資福寺千年的歷史,大榕樹五百載的繁衍,莞城中心小學一個世紀書香不輟的傳承,三位一體的文化在此處交融,為莞邑大地孕育了一段教育的佳話,為南粵教育描摹了一幅詩意的畫卷。
走近莞城中心小學,用心感受她成長的脈絡,你會發現,她就像一棵開滿花的樹:其根,堅守著腳下一方泥土;其干,撐起了頭頂一片藍天;其葉,芳菲滿枝蔥翠欲滴;其花,甘化落紅為泥;其果,化育滿園馨香……
萌生之蘊:文化引領源于歷史的厚度
歷史是教育的資源,不可復制;底蘊是學校的根基,歷久彌堅。莞城中心小學有著一百多年的辦學歷史,而其所在地原來建有的資福寺更是歷經千年的歷史風云。惟有厚積,方能薄發。文化建設是學校發展的根本路徑,一所有著悠久辦學歷史和豐富辦學資源的學校,便有了與眾不同的性格和不可復制的優勢。但厚積之下如何薄發?卻考驗著莞城中心小學人的智慧。
1.千年資福的文化基因
千年資福,百載學堂。公元962年,南漢禹馀使捐出住宅,在莞城中心小學現在的校址,東莞市萬壽路28號建成資福寺。公元1110年,大文豪蘇東坡途徑東莞,夜宿資福寺,感慨之下寫就了《廣州東莞縣資福禪寺羅漢閣記》等三篇文章。同時,蘇東坡用至愛的犀帶換取佛骨舍利,并將其供奉在資福寺內。公元1346年,僧侶和信眾齊力鑄成5000斤重的大銅鐘,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當時間行進到近千年后的1906年,莞城中心小學于原資福寺創立,當時名為東莞縣高等小學堂。1912年,東莞縣第一高等小學堂易名為東莞縣立第一高等小學校。在接下來的一百多年歲月變遷中,它曾十四次異名,七遷校址,五改學制,四擴分校。經過幾番周折后,莞城中心小學終于又回到了莞城萬壽路28號這片沃土。
終點又回到了起點,遠去的是一個多世紀的風雨變遷,不變的是一脈相承的文化基因與教育理想。
2.百年名校的辦學積淀
對于教育,一千個學生,便有著一千個色彩各異的夢;一千位教師,便有著一千般角度不同的解讀;一千所學校,便有著一千種個性鮮明的思考與實踐。即使是同一所學校,不同的歷史時期也會有著不同的辦學追求與教學主張。但殊途同歸,大家最終的指向都是學生健康的成長。
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莞城中心小學便已成立了教學研究會,對課程提出“兒童精神體力均屬有限,現行課程過重,時間過多,兒童能力實有未勝——適宜將總時數酌量減少”等減負要求;提出“低年級勞作與美術科互為關聯,亦可合并”等課程整合觀點;提出“自然科須注重實驗,到野外采集,及到各地工廠參觀,以期知行合一,互相考證,方能收獲”等先進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對教學提出“多提問題,以引起兒童研究動機,使兒童思想集中”的興趣論;提出“題目多,范圍廣,可免強記,讀死書,作弊等流弊”等終結性評價和設“卡片記載”“教師把平日觀察所得”記下“以為個別時談話根據”等過程性評價的觀點。
解放后,學校的提前識字教學模式、語言文字訓練體系等先進的理念為學校在各個學科取得了近乎輝煌的業績。新課改開始,學校又提出了“讓每一個孩子的每一個方面都得到其應有的發展,讓每一位教師的每一個方面都得到其充分的發揮,讓校園的每一個地方都充滿育人與創新的氣息”的辦學理念。
不同的時期追求著不同的教育理想,不同的年代對理想的教育有著不同的詮釋與解讀。這些追求與詮釋,變化的是側重與表述,不變的是莞城中心小學的教育氣度與情懷。
3.歷史節點的應運而生
只有梳理歷史才能洞穿繁雜,惟有與時俱進才能不斷超越。2006年,莞城中心小學迎來百年校慶。莞城中心小學以“大氣,國際視野;承傳,特色創新”為導向,在傳承百年老校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引進國際先進教育理念,并結合自身文化底蘊和師生實際提煉出“悅納至正”的辦學理念,為學校下一個百年謀篇布局。
“悅”與東莞的“莞”心心相印,它不僅是微笑的表情,更是一種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心態;“納”取自東莞的城市精神“海納百川,厚德務實”的精髓。“納”也引自現代國際教育理念“全納教育”,“悅納”承載的是東莞的特質。
“至正”源自“至正大銅鐘”的年號,“正”可解釋為“爭當、正確、正好、正直、正智”;在學校教育中視為“正心、正德、正智”;“至”其一可謂“最”,其二可謂“走向、追求、達成”。“至正”即為努力追求最好。
“悅納至正”,根源于學校的歷史,枝葉伸向世界的云端。
拔節之醞:特色辦學基于思考的深度
對于一所學校而言,明確的辦學理念,清晰的辦學思路,可行的辦學措施都不可或缺。而要達成這一切,我們首先要堅持做教育的思想者。“悅納至正”辦學理念的提出,便是莞城中心小學對“我是誰?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出”這一哲學命題深度思考后的系統作答,它體現了學校對自身歷史文化的理性傳承,同時也是學校教育主張與東莞城市精神的智慧對接,還是學校對教育理想的動態追求。
1.“悅納教育”的核心價值
“悅納”的核心是學校適應兒童,要具有多樣性和適應“不同差異”學習者的需要。
“悅納”是愉快地接納;接納,是尊重,是認可。
“悅納”是一種能力,是一種智慧,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境界。
“悅納”的對象是多元的,在莞城中心小學,強調的是悅納童心、悅納世界。
“悅納”的內容是多彩的,在莞城中心小學,強調納己納人、納智納福。
“悅納”不是盲目、簡單、機械地接收;“悅納”是承傳,是張揚,是創新。
“悅納至正”是莞城中心小學的精神與靈魂,是指導全校教育教學行為與改革發展的精神支撐。
“悅納至正”的核心價值為既要悅納,又要至正;只有悅納,才能至正;由于悅納,因而至正。
在教學管理上,學校悅納教師,鼓勵個性;教師悅納學校,努力工作,共謀至正。在學生管理上,教師悅納童心,因材施教;學生悅納教師,悅納學校,和諧發展。在家校聯系上,學校悅納家長,廣納良言;家長悅納學校,悅納教師,共同育人。
2.培養目標的“一加八”和“八個一”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堅持文化知識學習與思想品德修養的統一、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的統一、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統一,努力培養創新型、實用型、復合型人才”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戰略主題。莞城中心小學在“悅納至正”辦學理念指引下,個性化地實踐國家教育方針、社會發展需求以及學生發展需要,確立了“一加八”的學生培養目標。
所謂“一”,就是一條主線,即達到國家課程標準所規定的各項目標,這是共性化的發展。
所謂“八”,就是在引導學生在八個方面做到最好:特別有正氣;特別有胸懷;特別有自信;特別有習慣;特別愛看書;特別能合作;特別有特長;特別愛思考。
針對“特別有特長”這一培養目標,學校提出特長培養“八個一”:能寫一手好字;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能熟練掌握一種繪畫技巧;能熟練掌握一種樂器演奏;能熟練掌握一種勞動技能;能熟練掌握一項體育技能;有一門癡迷與擅長的學科;有一項以上得意的小發明。
壯美之韻:內涵發展成于實踐的廣度
學生、教師、學校是為教育的三大主體,三者三位一體的提升與成長,才是教育的內涵發展。莞城中心小學在“悅納至正”理念的引領下,搭建師生共同成長的德育平臺,構建師生平等互動的教學過程,重建和而不同的智慧管理,真正實現學校的內涵式發展。
1.孩子“悅納”,全方位立人
節日的歡樂。
每個孩子都喜歡過節!因著這個理念,莞城中心小學為孩子們量身定制了“節文化”大餐。一年下來,學生幾乎月月都能過節。1~2月激勵學生努力奮進的“至正洪鐘節”,3月~4月引導學生學會感恩的“養德資福節”,5~6月讓學生施展多元才華的“大榕樹藝術節”,9月鼓勵學生海量閱讀的“東坡悅讀節”,10~11月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鏡堂科技節”,12月增強學生身體素質而設的“萬壽康體節”。這些節日的設置既是學校“悅納至正”辦學理念系統解構后的具體實踐平臺,也是學校根據自身特有的文化元素認真開發的系列活動品牌。
每到一個節日,學校都會根據節日主題開展對應的系列活動,比如“至正洪鐘節”。“至正大銅鐘”為東莞資福寺之寶,莞城中心小學于1933年遷入資福寺,與大銅鐘相伴數十載,一代代學子朝聞鐘響上學,暮隨鐘韻而歸。學校為弘揚優良校風,增強學校凝聚力,決定每年的校慶紀念日(2月18日)為“至正洪鐘節”慶典日。1、2月份進行以“今天我為中心驕傲,明天中心為我自豪”為主題的系列活動,通過了解校史、評選洪鐘少年、校慶等活動,營造“洪鐘文化”,讓學生知曉學校光榮的歷史,增強身為莞城中心小學人的自豪感和愛校情懷,激發學生積極向上,全面發展,做到“至正、至好”,為校爭光。
評價的歡欣。
莞城中心小學一直致力于開發一套操作性強、推廣價值高、行之有效的學業評價體系,實現評價方式的多樣化、指標的多維化、時機的全程化、主體的多元化以及結果的豐富化。莞城中心小學在各學科的實踐測評方式上作了許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語文學科增加了聽力技能考核、口語交際技能考核和朗讀技能考核;而音樂學科則增加了音樂欣賞考核、音樂創造考核和器樂演奏考核。將傳統的紙筆測試與實踐檢測有機地結合起來,增加了朗讀、表演、設計等實踐操作性的評價方式,再將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實踐活動等作為評價的指標,構建了多維度的指標體系。
另外,莞城中心小學三管齊下實現學業評價的全程跟蹤,分為日常評價、階段評價和學期總評。以每一節課為載體的日常評價是針對學生每節課所表現出的學習態度及習慣、基礎知識、基礎能力等評價指標在課堂上即時評價并進行記錄;再根據每個學科的實際教學進度,或者是教學時間劃分為一個階段,各學科階段評價主要針對學習成績或知識與能力等評價指標進行評價。
新的評價體系一改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評價方式,讓學生自己、同伴以及家長參與學業評價的全過程,充分體現出評價主體的多元性。
體驗的歡快。
道德行為是不能強迫的,學生只有真正獲得了切身體驗,才容易入其腦留其心,成為其品性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悅納至正”理念下的德育實踐強調學生通過體驗“自己塑造自己”“自己構成自己”。
為此,學校引導孩子們在活動中體驗,在生活中感受。2014年度學校“資福節”主題為生命教育,學校在各年級開展了體驗生命活動:一年級進行“失明一小時”活動;二年級進行“聾啞人體驗”活動;三年級進行“護蛋”活動;四年級“養蠶寶寶”活動;五年級進行“為校園增添色彩(養菜)”活動;六年級進行“尋找成長足跡”活動。
2.老師“悅納”,全過程立品
氛圍的引導。
幸福是什么?也總會有人以自己的經歷和感受作答,很多人都認為幸福是獲得、是滿足、是苦盡甘來的純美,但對于莞城中心小學而言,作為一名教師,幸福除了以上之外還是一種體驗、一種感悟、一種付出,最終做幸福的教師,幸福的做教師,做教師的幸福。在現有的一系列教育考核機制下,老師們的壓力自然不小。不過,筆者將這個疑慮拋給梁惠權校長時,他說,中心小學的老師只說自己很忙,很少說自己很累,因為他們的心是快樂的!梁惠權常跟老師們說:“你們是最幸福的老師,因為你們做的是有意義的事情。你們沒有摧殘孩子的心靈,你們沒有讓孩子厭學,你們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所以你們是在做有意義的事情,你們是幸福的人!”
科研的引領。
學校的發展有賴于教師專業持續生長的活力。除了常規的教學工作外,這里幾乎每一位教師都對教育教學科研有一種以科研為榮、以科研為樂的情愫,他們會應教育教學科研工作產生由內而外的令身心愉悅的存在感,這是該校教師專業成長歷程中從歷經淬煉到美麗嬗變的必經環節。學校倡導教師從身邊日常教學問題出發,開展“身邊科研”,并要求全體教師人人參與科研,實現“全員科研”,以此提升教育教學研究的氛圍及品質。其中,以學校辦學思想與特色研究為主的《悅納教育理念與行動研究》、以課堂教學研究為主的《小學課堂教學觀察與評價的研究》和正在開展的“高效課堂研究”、以學生課程評價改革為主的《小學學業評價的研究》等省市級課題均取得豐碩成果,許多研究成果在全市得以推廣,成為全市乃至全省頗具影響力的科研品牌。
品牌的引申。
對教師來說,鑄造個人品牌的過程是教師實現專業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教師持續成長的動力,是教師感受職業幸福的大境界。在莞城中心小學,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課堂品牌。每個學年,學校都會對教師品牌進行管理、審核。每年的9月28日是學校的“至正名師教師發展日”,學校會在那天舉行教師品牌大型展示會,推介相對成熟的品牌并進行頒獎。
學校提出“教師品牌——品牌教師——名師”這一教師品牌發展新思路。一是人人定品牌,勾勒教師品牌發展的全新藍圖;二是時時推品牌,搭建教師品牌發展的廣闊平臺。如搭建了“四一五一”制度化學研平臺、集中跟崗平臺、名校聯盟平臺等等,先后打造出“魅力識字”“廣快作文”“情韻詩詞”“激情體育”“結構教學”等品牌,呈現出教師品牌百花齊放的可喜局面,也培養出了大批教學風格各異、特色鮮明的名師,學校目前有2位特級教師。有6個工作室,其中1個省名校長工作室,1個省名師工作室,1個市名班主任工作室,3個市名師工作室。同時,還有大批教師在全國、全省賽課中獲獎。僅兩年一屆的閱讀教學大賽,學校就有6位教師在省獲獎,有2位教師代表廣東省參賽在全國獲獎。
3.學校“悅納”,全視角立學
簡約課堂的美麗。
面對當前課堂教學冗繁低效現狀,莞城中心小學提出“簡單,是一種境界”的課堂教學理念,大力倡導簡約課堂。通過簡約課堂的理念學習及簡約課堂的模式研究,達成課堂的簡單、高效。同時,學校還完善課堂教學評價模式,通過東莞市中標課題《小學課堂觀察與評價的研究》來觀察、評價、分析、改進課堂,引導教師憑借簡明的教學目標、簡約的教學內容、簡化的教學環境、簡單的教學方法,實現省時高效的教學理想。
隨意走進莞城中心小學的任一節課室,聽一節常態課,你的感受定會耳目一新:“教材只是個例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已成為不同學科教師共同的認識;課堂環節由繁入簡,學生們有足夠的時間去消化知識,有足夠的時間去靜思默想,有足夠的時間去潛心探究;老師們的教學方法注重實效,沒有浪費,拒絕作秀,他們總是把著力點放在學生學情的分析上,哪種方法簡便、有效,利于學生親密接觸文本,利于學生提高素養,就采用哪種方法。
莞城中心小學的簡約課堂散發著一種獨特的魅力,簡約而不簡單,平靜卻不平淡。
校本課程的綻放。
莞城中心小學為改變應試教育模式下的學科本位課程體系,努力建構了一套與時代精神相適應的、旨在培養和提高人的素質的課程體系——榕樹課程體系。整個課程體系包括三個方面,三個方面重點各不相同:①根基性課程,為國家計劃課程。此類課程的重點是研究整合,即十個學科在各自把握和完成本課程外,注重各學科間整合,朝全課程邁進。②延展性課程,以課程超市及校隊課程為主體。每周五下午開展課程超市,學生根據興趣自主進超市選課程。課程實施者除了本校教師,還包括少年宮專業教師以及家長志愿者。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滿足全體學生的需求,提高參與面、參與度。③綻放性課程,為品牌校本課程。包括少兒科學院、本正大課間、閱讀階梯課程、基地課程三大系列。
比如少年科學院包括愛迪生創新研究所、卡遜環境研究所、湯姆遜電子研究所、萬氏兄弟動漫研究所、德沃爾機器人研究所。每個研究都配備相關的設備,讓學生在研究所里進行對科學原理的研究,讓學生感受科學的魅力。在這里,誕生了眾多創意和發明,并獲得了省、市專家的肯定。如學生葉嘉曦,在學鋼琴的時候發現,年齡較小的小朋友難以踩著鋼琴的踏板,于是她考慮做一個“Z”形的增高器,裝在原來的跳板上。最后,這個發明獲得了廣東省青少年創新大賽二等獎,并申請了專利。
和而不同的睿智。
在學校管理中,教師的工作具有獨立性、創造性的特點,只有在提倡教師合作的同時又尊重教師的個體創造性,才能更好地激發教師的主觀能動性,最大限度地促進教育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基于以上理由,學校提出“和而不同”的管理思想。
“和”是一種追求,一種態度,一種方法。“和”并不是無原則的調和與茍同,不是盲目附和、不分是非,要達到“和”首先是規范,即“精細管理”,也就是通過共同制定大家認可的各種規章制度,如課堂督察推門制、調研制,以此提升各部門的管理水平,實行有效的管理,達到“制度管人,和諧發展”的局面。要達到“和”更要在管理文化上下功夫,引領教師的教育思想,激勵教師的教育追求,增強學校凝聚力,通過集體影響管理、團隊管理來促進“和”,逐步實現“無痕管理”。
采訪手記:讓我們一起追求真的教育
真的教育,應當是遵循人認知與發展的規律,用科學的方法,給予生命成長以必要且適合的道德引領和人文觀照。
技術,是教育教學效率提升和目標達成不可或缺的手段。但曾幾何時,我們有意或無意地夸大了技術的作用,而忽略了技術為人服務,為知識的積淀、能力的習得服務的初衷。
功利,之如目的、價值、效果,是教育教學無法回避的現實,開放多元的教育應該是積極面對生活與社會并冀求影響之,但毋庸諱言,時下的教育已經深陷功利的泥淖而迷失了回家的路。
真的教育,講究技術卻不狂熱,直面現實卻不迷惘。令人感動的是,我們在莞城中心小學看到了小班化教學,看到了聽音靜心心理操,看到了五百年的榕樹,看到了簡約課堂,看到了品牌教師養成,看到了和而不同的管理……
歷史與創新,變革與傳承,在這里共生共長。
科學與人文,現實與理想,在這里相輔相成。
莞城中心小學的經驗告訴我們,真的教育,沒有模式,沒有捷徑,有的只能是人文指向下的科學實踐,直面現實下的堅守理想。
讓我們一起為理想中真的教育做出美麗的注腳。
(本文圖片由東莞市莞城中心小學提供)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