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芝娟
胰島素靜脈微量泵入治療應激性高血糖的臨床研究
傾芝娟
目的 觀察胰島素靜脈微量泵入對治療應激性高血糖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擇蘭州石化總醫院重癥醫學科中應激性高血糖患者129例,隨機分為胰島素靜脈微量泵入組和胰島素間斷皮下注射組,進行對比實驗。結果 胰島素微量泵靜脈泵入組在血糖達標時間、平均胰島素總用量、低血糖發生率、院內感染發生率、膿毒癥發生率、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發生率、病死率等方面均低于胰島素間斷皮下注射組(P<0.05)。結論 應用微量注射泵靜脈持續泵入胰島素,對應激性高血糖進行適當血糖控制的治療方式,可平穩有效地控制血糖,糾正代謝紊亂,明顯改善了急危重癥患者的預后。
應激性高血糖;靜脈微量泵;胰島素
在重癥監護室,應激性高血糖在危重病患者普遍存在[1]。既往無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在應激狀態下出現的高血糖,稱之為應激性高血糖,無糖尿病史者入院后隨機測定2次以上,其空腹血糖≥6.9 mmol/L或隨機血糖≥11.1 mmol/L,即可診斷為應激性高血糖[2]。
應激性高血糖通常是由于強烈的應激反應而繼發,會通過多種途徑對機體造成損害,導致感染加重等其他并發癥的出現,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安全。如何對急危重癥患者的高血糖狀態給予干預控制,避免嚴重感染及多臟器損傷甚至衰竭的出現,改善急危重癥患者的預后,始終是臨床醫務工作人員十分關注的臨床問題。
1.1 一般資料 選擇甘肅蘭州石化總醫院納入研究病例共129例,為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住蘭州石化總醫院重癥醫學科,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應激性高血糖的診斷標準,且隨機血糖或空腹血糖大于10 mmol/L的患者。男65例,女64例,年齡18~80歲。將129例患者在入住ICU后隨機分為胰島素靜脈微量泵入組和胰島素間斷皮下注射組。
1.2 方法 常規監測入住 ICU時隨機指尖血糖、抽血化驗入住ICU時血糖、血清Na+、K+、Ca2+、Cl-離子水平,指尖血糖動態監測1次/h。胰島素微量泵靜脈泵入組:血糖在10~13.9 mmol/L,靜推胰島素2 U,泵入速度設為2 U/h;血糖在14~16.5 mmol/L,靜推胰島素4 U,泵入速度設為2 U/h;血糖大于16.5 mmol/L,胰島素靜推4 U,泵入速度設為4 U/h。胰島素間斷皮下注射組:血糖在10~13.9 mmol/L,皮下注射胰島素4 U;血糖在14~16.5 mmol/L,皮下注射胰島素6 U;血糖大于16.5 mmol/L,皮下注射胰島8 U。2組在不同血糖范圍時,每小時給予的胰島素總量相同。目標血糖為8~10 mmol/L,所測血糖值連續2次達標,提示血糖穩定,血糖監測改為2 h/次。血糖達標達12 h,血糖監測改為4 h/次,血糖達標后復查血清Na+、K+、Ca2+、Cl-離子水平。
1.3 觀察指標 記錄2組患者血糖達標時間、胰島素總用量、ICU入住時間、總住院時間、機械通氣時間、低血糖發生次數、是否發生膿毒血癥、多臟器功能不全(MODS)及是否死亡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3.0進行處理。正態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組患者在血糖達標時間、平均胰島素總用量及低血糖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院內感染發生率、膿毒血癥發生率、MODS發生率及死亡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ICU入住時間、總住院時間及機械通氣時間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前后血清中K+、Na+濃度變化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2組治療前后血清中Ca2+、Cl-濃度變化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表5)。

表2 2組患者在院內感染發生率、膿毒血癥發生率、MODS發生率及死亡率方面的比較[n(%)]

表3 2組患者在ICU入住時間、總住院時間及機械通氣時間方面的比較

表4 2組治療前后血清中K+、Na+濃度變化比較(mmol/L)

組別 Ca2+濃度 P值 Cl-濃度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P值胰島素微量泵靜脈泵入組 2.19±0.14 2.53±0.22 <0.05 104.48±4.02 104.50±3.98 >0.05胰島素間斷皮下注射組 2.17±0.12 2.16±0.11 >0.05 104.45±3.99 104.42±3.87 >0.05 P值 >0.05 <0.05 >0.05 >0.05
對于ICU患者而言,應激性高血糖是非常普遍的。近年來,動物實驗和臨床研究結果證明,應激性高血糖可損害中性粒細胞及吞噬細胞功能,降低機體免疫功能,增加感染性并發癥的發生,并成為獨立因素影響危重癥患者預后[3]。有研究表明,高血糖暴露的持續時間與存活率呈負相關,應激性高血糖可增加危重患者病死率及感染、多器官功能障礙等多種并發癥發生率,預示著患者的病情惡化和預后不良[4]。美國臨床內分泌醫師協會和美國糖尿病學會(AACE/ADA)聯合發表了對危重患者血糖控制的共識,建議血糖持續>10 mmol/L時,應啟動胰島素治療;如果進行胰島素治療,對大多數患者來說血糖應維持在7.8~10.0 mmol/L[5]。
本研究以胰島素微量泵靜脈泵入治療應激性高血糖為治療組,間斷胰島素皮下注射治療應激性高血糖為對照組進行臨床實驗分析,旨在探討普通胰島素靜脈微量泵泵入治療應激性高血糖的臨床療效。微量泵是全電腦控制,應用微量泵持續輸注小劑量胰島素過程中,可隨時根據血糖值及時調節輸注速度,可保證胰島素以均衡的濃度輸入,胰島素微量泵靜脈泵入起效快,給藥平穩,血糖波動幅度小,安全系數高[6]。研究結果也證明,胰島素微量泵靜脈泵入組較對照組的血糖達標時間明顯縮短,平均胰島素總用量明顯減少,低血糖發生率明顯減低。胰島素微量泵靜脈泵入治療能夠在相對平穩降糖的基礎上較短時間內平穩控制血糖,減少反向調節激素及細胞因子的釋放,增加葡萄糖有氧氧化攝取及利用等,減少了危重癥患者感染、MODS等并發癥的發生,利于改善危重癥患者預后[7]。研究結果證明,胰島素微量泵靜脈泵入組的院內感染發生率、膿毒血癥發生率、MODS發生率、死亡率明顯低于胰島素間斷皮下注射組。由于胰島素微量泵靜脈泵入治療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血糖達標時間,進而相對減少了危重患者的住院時間及ICU停留時間,某種程度減少了感染并發癥的發生,因此,本研究結果亦顯示,胰島素微量泵靜脈泵入組的機械通氣時間、ICU入住時間、總住院時間上較胰島素間斷皮下注射組明顯縮短。應用微量泵持續靜脈泵入胰島素治療應激性高血糖能夠有效改善電解質紊亂。本研究結果顯示,胰島素微量泵靜脈泵入組相對于胰島素間斷皮下注射組,K+濃度降低及Ca2+濃度升高幅度更為明顯。保持外源性胰島素持續恒定給予,是保證血糖的穩步下降,維持最大效應的關鍵。因此,微量泵持續輸注小劑量胰島素在治療應激狀態高血糖方面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避免了高血糖的危害,減少了相關并發癥的發生,提高了搶救成功率。
[1] Dungan KM,Braithwaite SS,Preiser JC.Stress hyperglycaemia[J].Lancet,2009,373:1798-1807.
[2] McCown KC,Malhotra A,Bistrian BR,Stress-induced hyperglycemia[J],Crit Care Clin,2001,17(1):107-124.
[3] 劉大為.實用重癥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340-342.
[4] 賀文成.應激性高血糖對急危重癥患者預后的預測作用[A]//江西省第七次中西醫結合危重病、急救醫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
[5] Moghissi ES,Korytkowski MT,DiNardo M,et al.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ists and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consensus statement on inpatient glycemic control[J].Diabetes Care,2009,32(6):1119-1131.
[6] 黃麗華.微量注射泵在骨科術后護理中的應用體會[J].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12,9(2):622.
[7] 沈國文,徐紹蓮.ICU危重患者應激性高血糖研究進展[J].齊魯護理雜志,2012,17(28):46-48.
10.3969/j.issn.1009-4393.2014.33.017
甘肅 730060 甘肅蘭州石化總醫院重癥醫學科(傾芝娟)
傾芝娟 E-mail:17850584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