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興全 張祖惠
傳統腹股溝疝修補與開放性無張力疝修補術的臨床效果比較
吳興全 張祖惠
目的 比較傳統腹股溝疝修補和開放性無張力疝修補術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 選取195例在本院接受腹股溝疝修補術治療的患者為研究對象,上述選取對象中93例接受傳統疝修補治療,為A組;102例接受開放性無張力疝修補術進行治療,為B組;分析和對比2組對象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 A組患者正常活動時間、手術持續時間分別為(16.5±2.8)d和(2.1±0.7)h,B組患者正常活動時間、手術持續時間分別為(8.3±2.2)d和(1.4±0.5)h;術后隨訪10個月~2年,A組有8例患者復發,復發率為8.6%,B組無1例復發;2組間上述指標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結論 開放性無張力疝修補術較傳統腹股溝疝修補術有術中操作簡單、手術持續時間短、手術創傷輕以及術后預后好等優點,其治療腹股溝原發疝及復發疝效果好。
腹股溝疝;疝修補術;無張力
臨床上,傳統腹股溝疝修補雖然具備一定的優點,但同樣存在諸多缺陷,如縫合修補過程中存在張力,容易導致修補失敗;術后存在的疼痛感較為明顯,且伴隨一定程度的牽扯感,恢復進程較慢[1]。為了避免上述缺點,提高修補成功率,近幾年有學者提出了腹腔鏡疝修補術和開放性無張力疝修補術,這使得疝的治療在一定程度上發生了很大的改變[2]。為探索開放性無張力疝修補和傳統疝修補術的臨床療效,本研究選取在本院195例接受疝修補術治療患者為研究對象,現將上述選取對象手術治療效果整理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195例于2009年10月~2013年7月在本院接受腹股溝疝修補術治療的患者為研究對象,男161例,女34例;年齡19~78歲,平均(47.6±8.9)歲。195例選取對象中,腹股溝斜疝154例,腹股溝直疝41例,其中復發疝24例,雙側疝10例。上述選取對象中93例接受傳統疝修補治療,為A組;102例接受開放性無張力疝修補術進行治療,為B組。2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治療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組患者在接受相應手術治療前,均給予硬膜外麻醉。A組患者采取傳統疝修補術間治療,采取McVay疝修術。B組患者采取開放性無張力疝修補術進行治療,手術中使用補片和Marlex網塞。在實施手術治療過程中,不給予廣泛的腹膜解剖,對于疝囊部位稍小的患者,采取疝囊高位分離進行處理,借助內環將處于游離狀態的疝囊以及相連的網塞回納入腹腔之中;對于疝囊部位較大的患者,可以通過橫斷疝囊的方式,采取近端縫合手段,在對疝囊采取高位分離后,再通過網塞進行填充。一般來說,網塞處理后需要采取多針間斷縫合方式同時聯合擴大內環腳固定方式進行處理,隨后在腹股溝管后壁位置將準備好的補片放置好,此時不必和周邊組織相縫合作固定處理。術后依據患者的實際康復情況,給予抗生素、抗炎癥以及鎮痛等對癥治療。
1.3 觀察指標 記錄2組患者手術治療持續時間,正常活動所需時間,統計2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術后給予隨訪,調查2組患者接受治療后疝的復發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正態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A組患者正常活動時間、手術持續時間分別為(16.5±2.8)d和(2.1±0.7)h,B組患者正常活動時間、手術持續時間分別為(8.3±2.2)d和(1.4±0.5)h;術后A組患者發生并發癥9例,并發癥發生率為9.7%;B組患者術后3例出現并發癥,占2.9%;術后隨訪10個月~2年,A組復發率為8.6%,B組無1例復發;2組間上述指標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行腹股溝疝修補術患者手術療效、并發癥及隨訪結果比較
為了提高治療效果,臨床上也常使用開放性無張力疝修補術進行治療[3-4],該手術療效較傳統手術好,而通過對該術特點進行分析,我們發現開放性無張力疝修補術較傳統疝修補術具備以下優點:(1)手術操作簡單,手術持續時間短,一般均會在0.5 h內完成,這大大減輕了患者術中創傷;(2)通過在手術中使用巴德補片,這很大程度上替換了重疊縫合“緊繃”組織[5],大幅度降低了周圍組織所承受的張力,因而在手術完成后,患者不會感受到明顯的疼痛感,其牽扯感也會大幅度削弱,同時也避免了局部隆起問題的出現;(3)術中使用的巴德補片具備極好的生物相容性,它具備加快纖維細胞生長的作用[6-7],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其遠遠超過生理范圍承受的壓力,同時也降低了感染的發生率;(4)由于術中對患者造成額外創傷少,因而患者術后恢復較快,一般在術后1周內就能正常活動,在2周后基本痊愈,可以進行相應的重量體力活動。同樣,開放性無張力疝修補術也存在缺陷,其很容易導致局部部位出現硬塊感,同時也會引發組織局部周邊出現反應[8],情況嚴重者需要將補片取出。
本研究結果表明,開放性無張力疝修補術在手術持續時間、術后改善時間、術后并發癥上均明顯優于對照組,B組102例患者使用該開放性無張力疝修補術進行治療,術后隨訪2年,無1例復發,而A組患者隨訪結果顯示,其疝復發人數為8例,復發率為8.6%。2組上述指標比較,B組手術治療效果明顯優于A組,這說明開放性無張力疝修補術臨床療效在一定程度上明顯優于傳統性疝修補術。
綜上所述,開放性無張力疝修補術較傳統腹股溝疝修補術有術中操作簡單、手術持續時間短、手術創傷輕以及術后預后好等優點,其治療腹股溝原發疝及復發疝效果好。
[1] 郭兢津,梁偉雄,張彤.腹腔鏡疝修補術、無張力疝修補術與傳統疝修補術的療效比較[J].實用醫學雜志,2010(22):4128-4131.
[2] 周駿,馮上利,許可,等.傳統、疝環充填式及經前入路腹膜前間隙腹股溝疝修補術的對比研究[J].中國現代手術學雜志,2010,14(1):19-21.
[3] 劉桂法.應用傳統腹股溝疝修補術和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療效分析[J].當代醫學,2014,20(16):94-95.
[4] 楊東方,趙廣鋒.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402例[J].中國醫藥科學,2013,3(14):160-161,165.
[5] 湯俊,涂湘炎,羅特東.傳統腹股溝疝修補術、無張力疝修補術及腹腔鏡疝修補術的臨床比較[J].亞太傳統醫藥,2010,6(8):71-72.
[6] 劉平.腹腔鏡疝修補術與開放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臨床效果[J].求醫問藥(下半月),2013,11(9):115-116.
[7] 肖光云.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2011,17(25):73-74.
[8] 饒珠峰,李興艷,馬忠才,等.開放性無張力和腹腔鏡疝修補術的臨床對比研究[J].吉林醫學,2012,33(19):4105-4106.
10.3969/j.issn.1009-4393.2014.24.074
陜西 711500 陜西省商洛市鎮安縣人民醫院普外科 (吳興全) 陜西省商洛市鎮安縣中醫院內科 (張祖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