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科勝
剖宮產術后切口妊娠臨床分析
鄧科勝
目的 探討剖宮產術后切口妊娠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 抽取湘鄉市人民醫院2010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64例剖宮產術后切口妊娠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給予相關輔助檢查,按照治療方案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n=32)。對照組采用保守的藥物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進行手術治療,對2組的臨床診治結果進行分析和比較。結果 經治療后發現,觀察組有32例治愈出院,治療總有效率為100%,顯著優于對照組的53.13%(17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另給予對照組15例藥物治療無效者聯合手術治療,最后均獲得痊愈出院。結論 在剖宮產術后切口妊娠患者的治療過程中,給予藥物治療+手術治療,能夠進一步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幫助患者盡快恢復出院,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剖宮產;術后切口;妊娠
在臨床上,剖宮產術后切口妊娠作為一種較為嚴重的并發癥,往往會給患者的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帶來相當程度的危害[1]。并且在當前,隨著剖宮產率的不斷增加,剖宮產術后切口妊娠的發生率也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2]。本研究對湘鄉市人民醫院2010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64例剖宮產術后切口妊娠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研究剖宮產術后切口妊娠的治療方案,為臨床提供可參考依據,現總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組64例患者年齡23~36歲,平均年齡(28.5±3.2)歲;體質量56~76kg,平均體質量(61.5±2.6)kg。患者均存在剖宮產史,并且妊娠距離前1次剖宮產時間1.3~2.7年,平均(1.8±0.9)年,其中包括36例為剖宮產術后首次妊娠,28例為剖宮產術后2次及以上妊娠。患者均有停經、陰道流血等臨床表現,停經史在41~60d,平均停經(48.5±2.4)d。按照治療方案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2例。2組在年齡、體質量及停經時間等一般資料上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輔助檢查 64例患者均進行血、尿常規檢查,以及彩色超聲診斷,患者的尿人絨毛促性腺激素(HCG)均提示為陽性,血HCG均在350~7045mIU/mL。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結果:在子宮下段剖宮產切口疤痕位置存在明顯的孕囊或者是混合性包塊,子宮下段和膀胱相接位置的子宮肌層組織相對較薄,厚度在3mm左右。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保守藥物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手術治療。具體治療方法如下。
1.3.1 保守治療 給予2組患者米非司酮+甲氨蝶呤治療。首先,為患者肌內注射甲氨蝶呤,50mg/(m2·次),總劑量低于200mg,若效果不顯著,可在7d后再次給藥;再給予患者口服米非司酮進行聯合治療,1次50mg,2次/d,以3d為1個療程。
1.3.2 手術治療 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給予相應的手術治療,對于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可考慮進行子宮下段切口瘢痕楔形切除術治療;對于部分子宮破裂較為嚴重且無法采取修補術治愈的患者、動脈栓塞失敗患者,以及出血量大而不止的患者,可考慮采用子宮全切術或者是子宮次全切術進行治療。
1.4 評定指標 根據剖宮產相關診斷標準[3],若治療后患者的血HCG轉為陰性,復查發現臨床癥狀恢復正常,月經正常者,視為顯效;若治療后患者的血HCG呈進行性下降,復查發現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月經正常者,視為有效;若治療后患者的血HCG未降低甚至升高,復查發現包塊未縮小甚至增大,仍存在停經情況者,視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數+有效數)/總例數× 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和處理。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正態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治療后發現,觀察組32例患者均治愈出院,總有效率為100%,明顯優于對照組的53.1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剖宮產術后切口妊娠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療效比較[n(%)]
另外,對照組有15例患者藥物治療無效,后經采取手術方式聯合治療,治療后血HCG值均未出現明顯下降,有2例血HCG甚至出現輕度升高,經B超復查顯示包塊仍沒有縮小,并且有12例仍有停經狀況均獲得治愈出院。
剖宮產術后切口妊娠是一種受精卵、滋養細胞在剖宮產術后瘢痕處著床的嚴重并發癥,屬于異位妊娠中的一種,臨床并不多見,發生率在0.19%左右[4]。在當前,剖宮產術后切口妊娠的致病因素尚不明確。有研究認為,導致該病癥發生可能與患者孕卵運行速度過快、剖宮產瘢痕處于異常狀態等因素有密切關系[5]。臨床在診治剖宮產術后切口妊娠時,一般可在有效診斷的基礎上給予患者保守藥物治療、手術治療。臨床可通過以下幾點來對剖宮產術后切口妊娠進行診斷[6]:(1)既往有剖宮產史;(2)出現停經情況,并且陰道發生不規則出血,出血量較少;(3)經超聲診斷,發現子宮腔、頸管內沒有妊娠囊,妊娠囊見于子宮前壁峽部既往剖宮產瘢痕部位,或在該部位存在異常回聲團,膀胱與妊娠相連接處的子宮肌層缺損或是細薄。待確診后,臨床治療該疾病通常是以殺胚、減少出血、盡量保留子宮等為主要原則來進行的[7]。在當前,臨床保守治療首選甲氨蝶呤聯合米非司酮進行,結合相關研究來看,滋養細胞對甲氨蝶呤高度敏感[8],臨床聯合藥物治療,可以在殺胚的同時,對滋養細胞的分裂、增殖等進行抑制,并阻斷血運循環、降低血HCG。同時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給予相應的瘢痕修補術、病灶切除術、子宮切除術等治療,還可進一步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在本研究中,經保守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后發現,觀察組32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治療總有效率為100%;對照組32例患者中,有17例獲得治愈,治療總有效率為53.13%;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另外,對照組治療無效的15例患者中,治療后血HCG值均未出現明顯下降,有2例血HCG甚至出現輕度升高,經B超復查顯示包塊仍沒有縮小,并且有12例仍有停經狀況,后經采取手術方式進行治療,對照組15例治療無效患者均獲得治愈出院。提示給予剖宮產術后切口妊娠患者藥物保守治療聯合手術治療,能夠有效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總之,在剖宮產術后切口妊娠患者的治療過程中,給予藥物治療+手術治療,能夠進一步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幫助患者盡快恢復出院,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1] 袁波.剖宮產術后切口妊娠15例臨床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中旬刊),2013,8(8):583.
[2] 馬水根,陶光實,朱付凡.剖宮產術后切口妊娠臨床分析[J].新鄉醫學院學報,2008,25(2):162-164.
[3] 左莉.12例剖宮產術后切口妊娠臨床分析[J].重慶醫學,2013,42(11):1294-1295.
[4] 李妍,王丹波.剖宮產切口瘢痕妊娠35例診治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09,12(9):174-175.
[5] 龔莉莉,張玲,方芳.剖宮產切口部位妊娠的治療方法探討[J].中國臨床醫學,2013,20(4):1178-1179.
[6] 張光宇.剖宮產術后子宮切口疤痕妊娠的診斷和臨床分析[J].中外幼兒健康,2011,15(6):1506-1508.
[7] 杜燕妮.剖宮產術中出血89例臨床分析[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1,21(15):1358-1359.
[8] 薛曉玲.剖腹產術后子宮切口疤痕妊娠6例臨床分析[J].現代衛生醫藥,2012,15(21):1460-1461.
10.3969/j.issn.1009-4393.2014.26.064
湖南 411400 湘鄉市人民醫院(鄧科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