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擁軍
CT與MRI檢查在前列腺癌診斷中的價值分析
許擁軍
目的 探討CT與MRI檢查在前列腺癌診斷中的臨床價值,為臨床選取檢查方法、提高診斷率提供理論依據。方法 選取2010年1月~2013年6月張家界市中醫醫院收治的前列腺癌患者68例,均行MRI、CT檢查,回顧性分析其檢查結果資料,比較影像學診斷與術中病理診斷符合度情況,據此評估MRI與CT檢查在前列腺癌患者檢查的應用價值。結果 納入研究組的患者術中病理證實,A期前列腺癌患者5例,B期16例,C期24例,D期23例;在21例A/B期的前列腺癌患者中,MRI診斷出11例,而CT僅診斷出5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47例C/D期的前列腺癌患者中,MRI診斷出40例,CT診斷出38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前列腺癌患者在CT/MRI等影像學表現上均表現出一定特點,均可作為前列腺癌的輔助檢查手段,在A/B期前列腺癌患者診斷中,MRI檢查較CT檢查更具有優勢,而對于C/D期的前列腺癌患者兩者在其診斷中則無差異性。
前列腺癌;CT檢查;MRI檢查;影像學表現;比較分析
前列腺癌在我國發病率高,可以達到9.92/10萬,位列男性惡性腫瘤發病率的第6位,近些年來更是顯出逐年遞增趨勢[1]。前列腺癌的輔助診斷方法繁多,如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CT檢查、MRI檢查等均能為確診提供一定的依據。盡管前列腺癌在上述列舉的這些影像學檢查中有相對特異的表現,但病理學檢查仍是確定診斷的金標準[2],但病理診斷實施難度較大,往往在術中才能完成。故選取一種確診價值更大的檢查手段是必要的。筆者回顧分析收治確診的前列腺癌患者的影像學檢查資料(MRI檢查、CT檢查),分析前列腺癌的CT、MRI影像學上的表現,比較影像學診斷結論與病理學診斷符合度,MRI檢查、CT檢查在前列腺癌診斷中的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月~2013年6月張家界市中醫醫院收治的前列腺癌患者68例,年齡57~81歲,平均年齡為(64.8±5.1)歲。入院后均行MRI、CT檢查,并最終通過病理學檢查確診為前列腺癌患者。臨床表現為尿頻、尿急、夜尿增多等;其中31例患者出現了血尿。臨床分期依照Jewetl分期:(1)A期:5例,癌腫局限于前列腺組織中,臨床上沒有癥狀,只是在病理學檢查時發現;(2)B期:16例,癌腫只局限于前列腺組織內,直腸指檢可以摸到,一般沒有淋巴結轉移,血中前列腺特異性抗原可升高;(3)C期:24例,癌腫已經侵犯到前列腺包膜之外,局部淋巴結也有轉移,尚無遠處轉移;(4)D期:23例,常出現了骨骼及其他器官的轉移。依據相關的影像學選取不同分為2組,即MRI檢查組和CT檢查組。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的影像學相關檢查(MRI、CT)均有職業資格的技師完成,所有的檢查操作均嚴格執行相關的規程。所有患者影像學檢查結果診斷均有職業資格的影像學診斷醫師完成,并最終由影像學診斷主任醫師最終審核確定。
1.2.1 CT檢查 檢查系統:Philips 64排螺旋CT,由飛利浦(中國)公司生產。基本的檢查步驟:(1)囑患者在行CT檢查前2h內飲水800~1000mL,使其患者胃腸道飽滿、膀胱充盈適度,形成良好對比;(2)囑患者仰臥位,行CT平掃檢查,掃描范圍為恥骨聯合下緣到雙側髂前上嵴連線水平;(3)再進行增強掃描,應用高壓注射器經靜脈注入造影劑碘海醇80~90mL,注射速度為5mL/s左右,序貫性注入造影劑,使其顯色良好,同時進行再次掃描,掃描范圍同平掃時。
1.2.2 MRI檢查 檢查系統:siemens Trio 1.5T,由西門子(中國)公司生產。基本檢查步驟:(1)囑患者在行CT檢查前2h內飲水800~1000mL,使其患者胃腸道飽滿、膀胱充盈適度,形成良好對比;(2)行MRI檢查前,確定患者身上無金屬攜帶;(3)囑患者仰臥位,行MRI平掃檢查,掃描范圍為恥骨聯合下緣到雙側髂前上嵴連線水平;(4)再進行MRI增強掃描,應用高壓注射器經靜脈注入造影劑Gd-DTPA35mL,注射速度為3mL/s左右,序貫性注入造影劑,使其顯色良好,同時進行再次掃描,掃描范圍同平掃時。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正態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例A/B期的前列腺癌患者中,MRI診斷出11例,CT僅診斷出5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47例C/D期的前列腺癌患者中,MRI診斷出40例,CT診斷出38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前列腺癌CT、MRI檢查診斷比較[n(%)]
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見的惡性腫瘤,腫瘤細胞除了體積擴大或侵犯鄰近器官,造成疼痛、排尿困難等癥狀,也可能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尤其是骨頭和淋巴結,預后極差。前列腺癌是世界性惡性腫瘤,世界范圍內呈現高發病率,發病年齡上多發生于50歲以上的男性患者[3]。在西方國家,前列腺癌是男性第二常見的癌癥,因而喪生的人數僅次于肺癌,在我國也高居第6位。
前列腺癌早期多缺乏特異性的表現,大多是在例行的健康檢查或抽血篩檢發現,發現時候往往已是晚期,臨床治療療效差,生存期短[4]。目前,對于前列腺癌的治療主要以外科手術為主,而在整個治療方案選取前,腫瘤的早期診斷無疑具有極大的意義。對于前列腺癌的確診依賴于病理活檢,但是臨床穿刺活檢率還是相當有限。影像學檢查是診斷前列腺癌的重要檢查,這些檢查主要包括彩超、CT、MRI等。前列腺癌在CT、MRI檢查上均展現出了一定的影像學特點。前列腺癌在CT上表現為局部低密度病灶,結節型隆起,可以出現周圍器官組織變化或前列腺的增大,對于早期癌灶結節與正常組織差別小,不易區分,平掃時可以為等密度,增強后可以表現為低密度或混合密度影[5]。
綜上所述,CT檢查對于早期的前列腺癌患者診斷率較低,而MRI則可以很好的作為補充,T2加權像(T2WI)上表現為典型的高信號周圍帶內出現低信號病灶[6]。
[1] 宋吉清,張成琪,王春霞,等.MRI、MRS及11C-膽堿PET/CT對前列腺癌診斷的對比研究[J].中華核醫學雜志,2008,28(1):49-54.
[2] 程紫琚,趙陽,白玫,等.MRS診斷前列腺癌準確率與病理切片Gleason評分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12,23(12):860-863.
[3] 高升平.CT與MRI在前列腺癌診斷中的應用探析[J].亞太傳統醫藥,2013,9(4):203-204.
[4] 黃高賢.前列腺癌中CT、MR診斷的研究進展[J].吉林醫學,2010,31(4):529-531.
[5] 鄭崗,任蓬程,肖香佐,等.CT與MRI在前列腺癌診斷中的應用[J].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52(2):37-39,43.
[6] 潘浩云,劉振榮.前列腺癌在CT及MRI診斷中的影像學特點[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13(34):189.
10.3969/j.issn.1009-4393.2014.22.060
湖南 427000 張家界市中醫醫院放射科 (許擁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