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澤鑫
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及地塞米松治療重癥手足口病療效觀察
陳澤鑫
目的 探討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聯合地塞米松在重癥手足口病的療效。方法 將261例重癥手足口病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分為丙種球蛋白組(n=84,A組)、地塞米松組(n=68,B組)及聯合組(n=109,C組)。3組患兒均進行常規治療,A組患兒采用丙種球蛋白治療,B組采用地塞米松治療,C組采用丙種球蛋白聯合地塞米松治療,觀察3組患兒的療效及主要臨床指標情況。結果 A組、C組患兒在發熱時間、危重癥例數、機械通氣例數、住院時間及神經系統受累時間均顯著低于B組(P<0.05);A、B、C組患兒治療有效率分別為89.2%、73.5%、93.6%,A、C組患兒治療有效率均顯著高于B組(P<0.05),A組及C組進入3期危重癥病的患者比例顯著低于B組,需要進行機械通氣的患者比例低于B組(P<0.05)。結論 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聯合地塞米松與單獨采用丙種球蛋白的療效比較無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臨床治療可傾向于單獨采用丙種球蛋白進行治療。
丙種球蛋白;地塞米松;重癥手足口病;臨床指標
手足口病是一種急性、傳染性疾病,主要由EV71病毒和柯塞奇病毒(CoxA16)所引起[1],患兒發病后可能出現腦炎、腦脊髓炎、急性遲緩性麻痹、心肌損害或循環障礙等疾病,嚴重患兒可能由于心源性休克而死亡[2-3]。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普寧市人民醫院采用丙種球蛋白聯合地塞米松對重癥手足口病患兒治療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普寧市人民醫院接受治療的重癥手足口病患兒261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治療方式不同分為3組,丙種球蛋白組(n=84,A組)、地塞米松組(n=68,B組)及聯合組(n=109,C組)。A組患兒中男54例,女30例;年齡10~96個月,平均年齡36個月;發病時間為2~6d,平均(3.3±0.6)d。B組患兒中男47例,女21例;年齡11~89個月,平均年齡33個月;發病時間2~5d,平均時間(3.1±0.5)d。C組患兒中男78例,女31例;年齡9~88個月,平均年齡37個月;發病時間2~5d,平均時間(3.2±0.6)d。3組患兒在年齡、性別及病程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患兒均采用衛生部印發的2010年《手足口病診療指南》中關于手足口病診斷標準進行確診[4];(2)將有重癥傾向(神經系統受累表現,如精神差,嗜睡、易驚,煩躁、譫妄;頭痛、嘔吐;肢體抖動,肌陣攣、眼球震顫、共濟失調、眼球運動障礙;無力或急性弛緩性麻痹;驚厥。體征可見腦膜刺激征,腱反射減弱或消失)及2期患兒(易驚、頭痛、嘔吐、煩躁、肢體抖動)納入本研究內;將危重癥患兒(3期、4期)排除在外。
1.3 治療方法 常規治療:患兒均給予利巴韋林抗病毒治,并進行常規的降溫、鎮靜、調節電解質平衡等藥物治療。A組患兒在上述治療基礎上采用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總量2g/kg,分2~5d給予),B組患兒采用地塞米松[0.3~0.5mg/(kg·d)],連續使用3~5d,C組患兒采用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總量2g/ kg,分2~5d給予)聯合地塞米松[0.3~0.5mg/(kg·d)],連續使用3~5d。
1.4 觀察指標 (1)觀察并記錄3組患兒的發熱時間、住院時間、神經系統受累時間及進入3期、4期病例數,機械通氣例數;(2)療效判斷標準 顯效:治療48h后患兒體溫正常,皮疹消退結痂,潰瘍愈合,未出現新皮疹;有效:治療48h后患兒體溫基本穩定,皮疹消退,潰瘍出現好轉,但仍有散在的皮疹;無效:治療48h后,患兒的基本癥狀及體征均未出現改善,或病情出現加重,有效率=顯效+有效。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3組患兒的治療情況 A組、C組與B組同類項目進行兩兩秩和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A組與C組同類項目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3組手足口病患兒不同治療方案的臨床指標比較
2.2 3組患兒的療效比較 A組與B組的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387,P<0.05),C組與B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3.877,P<0.01,見表2)。

表2 3組手足口病患兒的療效對比情況[n(%)]
手足口病是一種全球性傳染疾病,具有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復雜,速度快等特點,部分區域可造成大范圍流行。其主要由于腸道病毒EV 71型及腸道病毒A16所引發,常見于3歲以下肌炎、肺兒童,病情迅速,臨床多以發熱、皮疹、皰疹及潰瘍為主要表現,病情嚴重患兒可能引發心部水腫,侵犯心臟,引發死亡。另外還可能侵犯神經系統導致無菌性腦膜炎的發生,重癥手足口病可引發多種并發癥,加重患兒病情,且小兒多由于免疫力低下,抵抗力下降,增加病死率[5],因而早期發現并積極治療小兒手足口病,可有效提升患兒的生活質量。
丙種球蛋白是一種可與相應抗原相結合的特異性免疫球蛋白,丙種球蛋白主要成分為IgG,可有效提升患兒血清中IgG的水平,有效抵抗病毒、抗菌,并改善患兒的臨床癥狀,IgG還可促進單核巨噬細胞的吞噬作用,并與相關病毒抗原結合使病毒失去感染宿主細胞功能,最終調節免疫能力,抑制相關炎癥遞質的釋放,減少患兒的炎性反應。曹躍增等[6]的研究顯示,丙種球蛋白所具有的獨特型抗體的復雜免疫網絡,可起到免疫替代及免疫調節的雙重性作用。郭繼偉[7]的研究認為,丙種球蛋白不僅可提升機體的免疫調節功能,還可刺激機體產生抗體,從而中和腦內的病毒抗原及有害物質,阻斷引發神經細胞損傷的免疫反應,緩解病毒性腦炎顱高壓癥狀及腦實質性損傷,最終降低患兒的多器官功能障礙的發生率。地塞米松與其她糖皮皮質激素一樣,具有抗炎、抗內毒素、抑制免疫、抗休克及增強應激反應等作用,可起到有效治療重癥手足口病的目的。劉晟等[8]在對早期重癥手足口病患兒采用小劑量地塞米松聯合甘露醇治療后,發現其可有效防止早期手足口病患兒發展為危重病例。本研究發現,應用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及地塞米松治療重癥手足口病,各項臨床指標及治療有效率均與單獨應用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均顯著優于使用糖皮質激素地塞米松組。
綜上所述,重癥手足口病病情危重,及時發現、盡早治療是關鍵,而采用丙種球蛋白聯合地塞米松療效情況與單獨采用丙種球蛋白的療效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均顯著優于糖皮質激素。
[1] 陳志強.手足口病治療研究進展[J].當代醫學,2011,17(6):13-14.
[2] 施曉飛.小兒重癥手足口病危險因素及臨床特點分析[J].當代醫學,2012,18(30):162.
[3] 范江花,胥志躍,隆彩霞,等.兒童重癥手足口病并神經源性肺水腫死亡的危險因素[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1,26(18):1407-1408.
[4] 何凡,劉旭祥.手足口病重癥病例評分標準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0,31(5) :563-566.
[5] 張亞琴,周清平,申孟平,等.重癥、危重癥手足口病臨床診療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2,2(6):161-162.
[6] 曹躍增,冉鵬飛,高飛.大劑量靜脈注射人血丙種球蛋白治療手足口病重癥并腦炎的療效[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1,14(5):119-120. [7] 郭繼偉.大劑量甲潑尼龍聯合丙種球蛋白治療手足口病并腦炎36例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1,14(16):80-81.
[8] 劉晟,潛麗俊,蔡海芳,等.甘露醇及小劑量地塞米松在早期重癥手足口病中的應用[J].實用醫學雜志,2012,28(17):2895-2897.
10.3969/j.issn.1009-4393.2014.22.092
廣東 515300 普寧市人民醫院 (陳澤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