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敏敏
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對老年骨科患者術后短期認知功能的影響
蔣敏敏
目的 探討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對老年骨科患者術后短期認知功能的影響。方法 選擇2010年6月~2013年6月入住永州市祁陽縣人民醫院的80例老年骨科患者的臨床資料,將其按照抽簽法隨機均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n=40),分別給予全身麻醉與硬膜外麻醉。比較2組患者睜眼時間、拔管時間、應答時間、誘導麻醉前后MMSE評分以及術后譫妄與術后認知功能障礙(POCD)發生率。結果 2組睜眼時間、拔管時間以及應答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2組麻醉誘導前、誘導后6、12及72h MMSE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但在24h時MMSE評分相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2組術前6h、術后6h及術后12h POCD發生率相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2組術后24及48h POCD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相比全麻,硬膜外麻醉對老年骨科患者術后短期認知功能的影響較小。
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老年骨科;認知功能
近年來,老年骨科患者呈現出逐年上升的發展趨勢。老年骨科患者術后往往會出現中樞神經系統的并發癥,即術后精神功能障礙,這主要是由于手術對老年骨科患者產生的應激反應所造成的[1]。老年骨科患者術后精神功能障礙主要可分為術后譫妄與術后認知功能障礙(POCD),而POCD是最常見的一種術后精神障礙。有研究表明,術前給予患者麻醉,極易導致老年患者出現
POCD。本研究主要對比分析了兩種常見的麻醉方式對老年骨科患者術后認知功能的影響大小,旨在選擇一種更加適合的麻醉方式,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6月~2013年6月入住永州市祁陽縣人民醫院的80例老年骨科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
46例,女34例;年齡58~78歲,平均(69.01±5.62)歲;體質量
41~80kg,平均(60.55±15.27)kg;受教育年限3~16年,平均(8.13±0.36)年;骨折類型:肱骨骨折21例,股骨骨折18例,髖骨骨折17例,踝部骨折7例,腕部骨折13例,肩關節骨折4例;液體入量1.4~2.5L,平均(2.10±0.25)L;出血量279~335mL,平均(309.29±33.16)mL。按照抽簽方法,將患者隨機均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40例。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體質量、受教育年限、骨折類型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全身麻醉:靜脈滴注0.05mg/kg的咪唑安定,2.0mg/kg丙泊酚+4.0μg/kg芬太尼+0.1mg/kg的維庫溴銨,加入麻醉機,將系數設置為:氧流量為17~20mL/ s,呼吸比為0.5,潮氣量為10.0mL/kg,注意在術中按照實際所需來調節藥物用量。
1.2.2 研究組 采用硬膜外麻醉:患者取側臥位,下肢自然屈曲,雙手抱頭,頭盡可能朝膝部靠近,使腰椎關節暴露充分,然后于腰第3、4椎間孔取適宜的位置,采用常規消毒的方法,穿刺進入,藥物濃度為0.5%的布比卡因,使用量為1.2mL,術中追加濃度為0.25%的利多卡因,根據麻醉程度大小進行定量,術后使用羅哌卡因與芬太尼進行微量麻醉止痛,并將速度控制在2.0mL/h[2]。
1.3 觀察指標 比較2組患者睜眼時間、拔管時間、應答時間、誘導麻醉前后MMSE評分以及POCD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對本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正態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睜眼時間、拔管時間以及應答時間比較 對照組睜眼時間、拔管時間及應答時間分別為(29.98±10.72)min、(30.10±11.38)min及(33.45±13.79)min,研究組分別為(30.79±10.91)min、(29.82±6.88)min及(34.50±9.33)min,2組上述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值分別為0.299、0.756、1.238)。
2.2 2組麻醉前后認知功能MMSE評分比較 2組麻醉誘導前、誘導后6、12及72h MMSE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但在24h時MMSE評分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老年骨科患者麻醉前后認知功能MMSE評分比較(分)
2.3 2組患者POCD的發生率比較 對照組術前6h、術后6h、術后12h、術后24h及術后48h POCD發生率分別為30.00%、20.00%、20.00%、10.00%及7.50%,研究組分別為17.50%、10.00%、7.50%、7.50%及5.00%,2組術前6h、術后6h及術后12h POCD發生率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值分別為5.590、5.404、6.711,均P<0.05),2組術后24h及48h POCD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值分別為0.918、0.736)。
老年人作為一個特殊群體,自身免疫力減弱,身體各個部位的功能也開始逐漸減退,往往需要進行手術治療,需要麻醉配合,或者目前交通事故頻發,跌倒損傷非常常見,骨折等發生率極高[3],因此,也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對于任何一個手術,均需要麻醉配合。但是,麻醉會對患者神經組織產生影響,麻醉藥物使神經元之間的信號傳遞出現明顯阻滯,加速了神經細胞的死亡,改變腦血流量以及供養狀況[4]。因此,長時間使用麻醉劑會對神經功能的恢復,特別是對患者的聽力、語言以及視覺等方面的恢復產生較大的影響,尤其對于老年患者,則神經功能恢復速度更慢。由于麻醉的操作不慎會使得神經組織受損,從而造成輕度的如神經錯亂、記憶力減弱以及焦慮恐懼緊張等方面的后遺癥,患者在麻醉之后自理能力顯著降低,大大影響了患者的正常生活秩序以及生活質量,從而為減少麻醉損傷以及增強術后恢復找到更加理想的方法[5]。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睜眼時間、拔管時間以及應答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麻醉誘導前、誘導后6h、12h及72h MMSE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但在24h時MMSE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前6h、術后6h及術后12h POCD發生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0.05),但2組術后24h及48h POCD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與全身麻醉相比,硬膜外麻醉對老年骨科患者術后短期認知功能的影響較小。
[1] 胡瑛.骨外固定器治療脛腓骨骨折的臨床效果分析[J].當代醫學,2012,18(9):79-80.
[2] 徐俊峰.不同麻醉方式對老年骨科患者術后認知功能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2,16(13):118-120.
[3] 許正才,張德志,王利娜.不同麻醉方法對老年患者術后認知功能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2,50(16):98-99.
[4] 劉沁爽,李淮安,梁淑娟,等.全麻及硬膜外麻醉對骨科大手術老年患者術后早期認知功能的影響[J].山東醫藥,2011,51(26):68-69.
[5] 李仕明.全麻與聯合硬膜外阻滯對腹腔鏡手術應激反應抑制效果分析[J].當代醫學,2012,18(24):94-95.
10.3969/j.issn.1009-4393.2014.23.013
湖南 426100 永州市祁陽縣人民醫院麻醉科 (蔣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