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稻 譚興萍 游 濤 賴 丹 王 登
顯微神經外科手術和血管內介入療法治療顱內動脈瘤的療效比較
胡 稻 譚興萍 游 濤 賴 丹 王 登
目的 探討顯微神經外科手術和血管介入手術治療顱內腫瘤患者的療效及安全性。方法 選取2009年5月~2012年12月萍鄉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收治的顱內動脈瘤患者77例,根據手術方式不同分為開顱組(n=40)和介入組(n=37)。開顱組患者給予顯微神經外科手術治療,介入組患者給予血管內介入治療,觀察2組患者手術療效及術后并發癥情況,借此評估2種治療方式在顱內動脈瘤患者治療中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結果開顱組患者術后恢復優良率為75.00%,顯著高于介入組患者的59.4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開顱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15.00%,顯著高于介入組的8.1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顯微神經外科手術和血管內介入療法均是臨床上治療顱內動脈瘤的有效方法,在總體評估上,2組治療方法各有優異,臨床上在治療方法選擇上需要根據病情評估及患者要求等因素進行最終選擇。
顯微神經外科;血管內介入;顱內動脈瘤;療效比較
顱內動脈瘤多為發生在顱內動脈管壁上的異常膨出,是造成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在腦血管意外中,僅次于腦血栓和高血壓腦出血,位居第三[1]。臨床結局多較為嚴重,常造成患者殘疾甚至危及患者生命。近些年來,顯微技術在神經外科顱內動脈瘤的治療中應用越來越成熟,早期的干預治療極大了改善了患者疾病的預后[2]。本研究分析顯微神經外科手術和血管內介入治療顱內動脈瘤患者的臨床有效率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借此評估2種治療方法在顱內動脈瘤的治療中的療效及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5月~2012年12月萍鄉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收治的顱內動脈瘤患者77例,入院后均通過完善的病史追問、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及相關影像學檢查確診為顱內動脈瘤患者。根據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開顱組(n=40)和介入組(n=37)。開顱組男19例,女21例,年齡35~74歲,平均(53.4±3.1)歲;動脈瘤分型:交通型動脈瘤25例,大腦中動脈瘤11例,大腦基底動脈瘤2例,其他類型動脈瘤2例。介入組男16例,女21例,年齡34~72歲,平均(51.7±3.5)歲;動脈瘤分型:交通型動脈瘤21例,大腦中動脈瘤10例,大腦基底動脈瘤3例,其他類型動脈瘤3例。患者Hunt-Hess分級Ⅰ~Ⅲ級。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動脈瘤分型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根據患者身體情況及病情給予積極治療,這些治療主要包括:絕對臥床休息、鎮痛、抗癲癇、安定劑、導瀉藥物使患者保持安靜,避免情緒激動,以及降低顱內壓,腦脊液穿刺引流等治療,術后常規應用尼莫同2周。開顱組采用顯微神經外科手術治療,全麻后選擇側裂入路(適用于交通型和大腦中動脈瘤),顯微鏡指示下解剖側裂池、打開視交叉池緩慢釋放腦脊液以降低顱內壓力,充分顯露病變動脈,采用合適的動脈瘤夾夾閉動脈瘤頸,注意止血,這時應用含有罌粟堿的棉片覆蓋被分離的動脈瘤5min,對于動脈瘤頸寬大者,可以用電凝鑷夾持瘤頸電灼后再應用瘤夾夾閉,最后確認夾閉適當后,關閉顱腔,給予抗感染治療。也可采用額部側方入路處理交通型動脈瘤,前部顳下入路處理大腦基底動脈瘤。介入組采用血管內介入療法治療,全麻后股動脈插管,選擇微導管引入顱內動脈瘤血管內,彈簧圈填塞閉塞血管,造影確定栓塞止血滿意后,撤出導管,股動脈壓迫24h。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正態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2組正態計量數據的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情況結果比較 2組患者經過不同的術式治療,均展現出了良好的臨床效果,患者病情得到基本控制,均未出現再發出血死亡患者,但開顱組臨床良好率(75.00%)顯著高于介入組(59.4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后療效比較[n(%)]
2.2 2組患者治療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2組患者在不同的手術方式治療后均出現了一定的術后并發癥,但是在并發癥總發生率上開顱組(15.00%)顯著高于介入組(8.1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顱內動脈瘤系指腦動脈壁的異常膨出部分,是引起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見原因。目前對于其病因學機制尚未完全清楚,但以先天性動脈瘤占大部分。顱內動脈瘤可以發生與任何年齡段,但在臨床上更容易發生與40~66歲的女性患者,在發生部位上,約80%的顱內動脈瘤發生于腦底動脈環前半部[3]。顱內動脈瘤患者臨床上以自發腦出血、腦血管痙孿、動眼神經麻痹等局灶癥狀為特點。動脈瘤的“破裂”常是產生嚴重癥狀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近些年來,由于診斷水平的大大提高、手術與其他治療手段的進步,許多部位的動脈瘤都可取得良好的效果[4]。本研究中采用回顧性分析的方法比較顯微神經外科手術和血管內介入治療顱內動脈瘤的療效與安全性,所有患者手術成功順利,術中止血徹底,術后隨訪評估中開顱組(即顯微神經外科手術組)患者取得了相對于介入組(即血管內介入治療組)更佳的效果,開顱組評估達到良好患者例數為30例,良好率為75.00%,7例患者出現了輕度的殘疾,3例患者出現重度殘疾;介入組評估良好患者例數為22例,良好率為59.46%,8例患者出現輕度殘疾,7例患者出現重度殘疾,2組患者均未出現再發出血死亡患者。但是在術后并發癥的統計分析上發現,開顱組患者(15.00%)顯著高于介入組患者(8.11%)。筆者通過查閱國內學者相關報道,發現本研究結果與其報道并無差異[5-6]。顯微技術的不斷發展及完善使神經外科對于動脈瘤出血的治療受益頗大,開顱夾閉出血動脈瘤,可以及時清除血腫,大大降低了復發率,而血管內介入治療對于因全身情況或局部情況不適宜開顱手術的患者,如風心病、血小板少、腎功能不全、頭皮銀屑病等,或開顱手術失敗患者尤其適用。
綜上所述,顯微神經外科手術和血管內介入療法均是臨床上治療顱內動脈瘤的有效方法,方法各有優異,臨床選擇需綜合評估。
[1] 韓志國,張揚,王黃鎖,等.重癥顱內動脈瘤早期外科治療21例[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4):3030-3032.
[2] 吳群,吳盛,凌晨晗,等.顱內破裂動脈瘤手術治療449 例分析[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12,28(5):448-451.
[3] 王黃鎖,張揚,韓志國,等.早期手術治療高分級動脈瘤的臨床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151-152.
[4] 于曉波,張可帥,金麗麗.顯微外科手術和血管內介入栓塞術治療顱內動脈瘤62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2,2(8):175-177.
[5] 散興忠,秦軍,張曉東,等.顱內動脈瘤治療方案選擇的臨床研究[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0,15(12):718-720.
[6] 馬春曉,步星耀,周偉,等.顯微手術夾閉與血管栓塞術治療腦動脈瘤的療效與成本分析[J].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12,11(7):709-712.
10.3969/j.issn.1009-4393.2014.27.019
江西 337000 江西省萍鄉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 (胡稻 譚興萍 游濤 賴丹 王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