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鋒
胸腔鏡手術治療肺癌的臨床分析
王慶鋒
目的 對胸腔鏡手術治療肺癌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分析與探討。方法 選取安陽市人民醫院2011年7月~2013年7月接收的116例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根據手術方式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n=58)。其中對照組采取開胸手術治療的方式,觀察組采取胸腔鏡手術治療的方式,觀察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有效率為86.2%,對照組為63.8%,2組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56.7.±11.7)h、術后出血量(67.2±16.3)mL、術后住院時間(7.1±1.8)d以及引流置管時間(2.2±1.0)d明顯優于對照組(63.1±15.8)h、(100.2±18.3) mL、 (10.1±2.2)d、(4.3±2.1)d,2組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胸腔鏡手術治療肺癌,療效明顯,安全性高,創傷小,恢復速度快,值得大力推廣。
胸腔鏡;肺癌;開胸手術
胸腔鏡手術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后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其治療的范圍也不斷加大,利用胸腔鏡手術已經能夠完成多種常規性的胸心手術。近些年來,伴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胸腔鏡和相關的手術設備也得到了一定改進,進而為在不開胸的前提下將肺葉切除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筆者對安陽市人民醫院2011年7月~2013年7月接收的116例肺癌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比較,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7月~2013年7月安陽市人民醫院接收的116例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的臨床表現為咳血、持續性痰內帶血、陣發性干咳,無痰或少許黏液痰,且呈泡沫狀。根據患者手術方式不同分為2組,其中胸腔鏡手術58例為觀察組,傳統開胸手術58例為對照組,研究組中男女比例為35∶23,年齡41~80歲,平均年齡(54.3±2.3)歲,病史1~5y,平均病史(2.3±1.1)y;對照組中男女比例為33∶25,年齡42~79歲,平均年齡(53.9±2.1)歲,病史1~4.5y,平均病史(2.1±1.0)y。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史等一般資料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對照組:對該組患者采取開胸手術治療的方式,即在雙腔氣管插管下全身麻醉,根據病變部位不同選取第4或第5肋間切口。達到胸腔,行肺癌手術治療。(2)觀察組:對該組患者采取完全胸腔鏡手術治療的方式。同樣用雙腔器官插管麻醉,對患者的血氧飽和度、心電等進行密切的監測。在患者腋中線第7肋間或者是第8肋間插入胸腔鏡套管,然后在腋前線的第4肋間、腋后線的第5肋間插入兩個操作套管[1]。依據探查狀況、患者的病灶情況,明確操作口的數量,一般為1~2個,閉式胸腔進行操作,依據一定的順序進行檢查[2]。
實行肺葉切除術的具體操作步驟為:首先,患者取側臥位,將一根胸壁套管置于腋后線,以便于對患者展開檢查。其次,利用小開胸器將第4肋間或者是第5肋間腋中線到腋前線的部位打開,切一個切口,大小在4~6cm,如果患者的病變極為復雜,切口的大小適當延長。最后,在小切口、胸腔鏡視角下,實行銳性、鈍性分離將肺動脈分隔出來,并且對于直徑<5mm以內的血管,采取結扎束以有效的處理,針對血管直徑較大,采取EndoGIA2.5予以有效的處理,此外,采取EndoGIA3.5切斷縫合的方式對支氣管進行處理,且實行間斷式的縫合[3]。
在結束手術后,對2組患者進行密切的監測、常規性抗感染,診治原發病。同時,對患者術后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以及引流置管時間等情況密切觀察。
1.3 療效判定標準[4]治愈:全部癥狀均得到緩解;好轉:部分癥狀有所緩解;無效:臨床癥狀沒有得到任何緩解,且出現各種不良反應或并發癥。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正態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的療效分析 觀察組中,33例治愈,17例好轉,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86.2%;對照組中,21例治愈,16例好轉,21例無效,總有效率為63.8%,總有效率=(治愈+好轉)/組例數×100%,2組總有效率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2組患者有關觀察指標對比分析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后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以及引流置管時間分別為(68.9±12.8)h、(67.2±16.3)mL、(7.1±1.8)d、(2.2±1.0)d,而對照組分別為(63.1±15.8)h、(100.2±18.3)mL、(10.1±2.2)d、(4.3±2.1)d,2組存在顯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有關觀察指標情況的對比
肺癌患者到醫院就診時往往已經到了晚期,因而導致該疾病的死亡率較高[5]。目前,已有相關研究表明手術是治療該疾病的主要方法,但仍不確定何種手術方法的治療效果較為顯著。本次研究通過分析選取的116例肺癌患者的一般資料,并根據手術方式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比較2組的療效,發現觀察組的總有效率86.2%高于對照組63.8%,2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在于胸腔鏡手術采用直視的方式,可徹底清除癌細胞,抑制癌細胞的增長,并可靈活控制手術過程,從而可有效提高治療的總有效率。但是,胸腔鏡手術治療肺癌仍無法達到100%的總有效率,這是由于手術操作者沒有嚴格按照相關的手術標準進行手術,再加上患者不積極配合手術,從而影響了整個治療效果。因此,相關人員需繼續觀察胸腔鏡治療肺癌的效果,并不斷改進和完善手術方法,以提高治療的總有效率。
同時,也有相關研究表明胸腔鏡手術治療肺癌可有效減少療效時間和術后出血量,在本次研究中也得到有效證實。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56.7.±11.7)h、術后出血量(67.2±16.3)mL、術后住院時間(7.1±1.8)d以及引流置管時間(2.2±1.0)d明顯優于對照組(63.1±15.8)h、(100.2±18.3) mL、 (10.1±2.2)d、(4.3±2.1)d,2組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在于胸腔鏡具有良好的操作條件和視野,可清楚的顯示病變部位,并可有效控制手術范圍和切口大小,進而可以減少手術時間和術后出血量,另外,該手術還具有微創優勢,無需切除肋骨,可有效減輕手術對周圍相連組織和部位的損傷,并可有效避免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進而可有效減少術后住院時間和引流置管時間。由此可知,胸腔鏡手術治療肺癌具有較高的安全性,且其手術切口小,可有效促進患者的術后恢復[6-8]。
綜上所述,采取胸腔鏡手術治療肺癌,具有療效明顯、安全性高、創傷小以及恢復速度快等優勢,值得大力推廣。
[1] 李利軍.胸腔鏡治療肺癌合并惡性胸水18例臨床分析[J].求醫問藥(學術版),2012,10(7):698.
[2] 李志杰,王永明.全胸腔鏡治療肺癌與傳統開胸系統淋巴結清掃的比較[J].中國醫藥指南,2013(3):402-403.
[3] 王劍.胸腔鏡下行肺癌根治術治療肺癌32例體會[J].山東醫藥,2010,50(27):56-57.
[4] 孟龍,姜遠矚,杜賈軍,等.全胸腔鏡肺癌切除術在肺癌治療中的應用[J].醫學與哲學,2011,32(18):14-15,36.
[5] 付春利,浦麗麗.比較胸腔鏡與開胸手術治療肺癌的臨床治療效果[J].醫藥前沿,2013(1):141-142.
[6] 王海江.胸腔鏡輔助小切口肺癌根治術32例體會[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10):100-102.
[7] 何宇杰.胸腔鏡下根治術治療肺癌43例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1,6(3):107-109.
[8] 劉楓林.胸腔鏡與傳統手術對非小細胞肺癌遠期療效的影響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1,1(23):175-178.
10.3969/j.issn.1009-4393.2014.27.042
河南 455000 安陽市人民醫院胸外科 (王慶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