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宗萍
潘托拉唑治療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療效及其安全性
彭宗萍
目的 觀察潘托拉唑治療胃潰瘍與十二指腸潰瘍的臨床療效,并分析其安全性。方法 選取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城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11年7月~2013年3月收治的消化性潰瘍患者120例,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n=60),實驗組患者使用潘托拉唑(40mg/d),對照組患者使用奧美拉唑(20mg/d),胃潰瘍患者早起餐前服用,治療6周為1療程;十二指腸潰瘍患者于睡前飯后服用,治療4周為1療程。對比觀察2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與安全性。結果 實驗組治療顯效率與總有效率(76.67%、96.67%)顯著高于對照組(58.33%,80.00%),顯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596,P=0.032);總有效率(χ2=8.086,P=0.004)。而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6.67%)則顯著低于對照組(2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615,P=0.032。P﹤0.05。結論 使用潘托拉唑對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消化性潰瘍進行臨床治療,相比奧美拉唑具有更為理想的治療效果,且更為安全可靠。
潘托拉唑;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臨床療效
胃潰瘍與十二指腸潰瘍均屬于消化性潰瘍,是臨床常見多發病之一,尚未完全明確該病的病因及發病機制,但已研究知道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侵入、胃酸增加以及胃粘膜保護降低等均在該病的發生、發展中起到較關鍵的作用,同時遺傳、藥物、精神、環境等因素及膽汁反流等均可影響該病病情[1-2]。對該病的治療可以應用質子泵抑制劑對胃酸分泌予以抑制以緩解病情,本文作者通過使用新型藥物潘托拉唑對消化性潰瘍患者進行治療,并對比奧美拉唑觀察其臨床療效,以作參考依據,現將觀察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城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11年7月~2013年3月收治的消化性潰瘍患者120例,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共有患者60例,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齡34~75歲,平均(49.78±9.43)歲,包括22例胃潰瘍與38例十二指腸潰瘍;對照組共有患者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齡32~74歲,平均(48.35±10.17)歲,包括23例胃潰瘍與37例十二指腸潰瘍。經統計學檢驗,2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及病情程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所有病例經臨床檢查診斷為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并經胃鏡檢查均已證實確診,潰瘍病灶不超過2處、直徑為5~20mm,治療前3d內未使用抗潰瘍藥物,治療期間不再服用本實驗外藥物治療;排除胃部、十二指腸既往手術史患者,復合型潰瘍或病灶超過2處,腫瘤或已經出現幽門梗阻、穿孔或伴有活動性出血患者,近期使用皮質激素或非甾體類藥物患者,潘托拉唑、奧美拉唑等相關藥物過敏患者等,以及妊娠、哺乳期婦女[3-4]。本次實驗中所有患者均已被詳細告知實驗內容,自愿參與本次實驗且已簽署知情同意書,符合醫學倫理學要求。
1.2 方法 實驗組使用潘托拉唑進行治療,40mg/d;對照組使用奧美拉唑進行治療,20mg/d。胃潰瘍患者早起餐前服用,治療6周為1療程;十二指腸潰瘍患者于睡前飯后服用,治療4周為1療程。治療期間對患者的臨床癥狀及異常情況進行密切觀察,如出現并發癥或不良反應予以及時處理,如情況較嚴重則考慮停藥后進行對癥處理。
1.3 觀察指標 觀察2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腹脹、腹痛、惡心、噯氣、燒心等臨床癥狀,并對臨床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等進行評估記錄,對所得數據實施組間統計學對比分析。臨床療效評估標準為[5]:治愈:臨床癥狀及內窺鏡下顯示潰瘍與其周圍的炎癥反應均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3個月內未出現復發;顯效:臨床癥狀明顯緩解,內窺鏡下顯示潰瘍已經基本消失,但原病灶周圍仍可見炎癥反應;有效,臨床癥狀有所改善,內窺鏡下顯示潰瘍周圍炎癥反應有所緩解,潰瘍直徑減少超過50%;無效,潰瘍直徑未見減少,周圍炎癥反應未見減輕。顯效率為治愈與顯效例數之和占該組總例數百分比,總有效率為治愈、顯效、有效例數之和占該組總例數百分比。
1.4 統計學方法 對2組患者數據應用SPSS軟件17.0版實施統計學檢驗。正態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2組正態計量數據的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2組患者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等數據進行組間統計學對比分析,實驗組治療顯效率與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而不良反應發生率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

表1 2組患者臨床效果對比[n(%)]

表2 2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對比(n)
消化性潰瘍包括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是臨床消化內科最為常見的疾病之一,在成年人尤其中老年人中具有龐大的患者群體,且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飲食結構與習慣逐漸改變,其生活節奏也隨著增快、工作壓力加大,消化性潰瘍的臨床發病率呈現逐漸增長的趨勢[3]。
胃潰瘍是胃粘膜的肌層產生炎性壞死而形成病灶,病灶位置多在幽門與賁門之間;十二指腸潰瘍是十二指腸黏膜出現局限性破潰,且已超過黏膜肌層[6]。引起消化性潰瘍的相關因素較多,其主要發病機制中包括胃酸過量分泌、幽門螺桿菌感染以及黏膜的自我保護作用衰退,其他如精神、環境、遺傳等因素也起著一定的影響作用,因此臨床上對該病的治療主要是抑制胃酸分泌、控制清除幽門螺桿菌感染并修復黏膜以提高其保護作用。
目前臨床上常使用質子泵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PPI)對消化性潰瘍進行治療,可以達到臨床治療目的,但由于該類藥物主要為咪唑環,對肝細胞色素P450酶的活性具有一定的誘導/抑制作用,而對藥物代謝產生影響,進而出現各種不良反應,如頭痛頭暈、嗜睡、皮疹等,奧美拉唑作為臨床常用藥物其不良反應情況一直是治療應用的難點問題[7]。而潘托拉唑屬于第三代PPI,其相比以往藥物最為突出的一點就是明顯改善對P450酶活性的影響,從而在提高藥物效果的同時減輕了不良反應,使其臨床應用具有更好的耐受性。
本文研究結果表明,實驗組治療顯效率與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而不良反應發生率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由此可見,使用潘托拉唑對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消化性潰瘍進行臨床治療,相比奧美拉唑具有更為理想的治療效果,且更為安全可靠。
[1] 白云磊.消化性潰瘍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應用潘妥拉唑鈉注射液治療臨床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3,12(4):272-273,276.
[2] 劉維太.潘托拉唑、果膠鉍、克拉霉素聯合治療消化性潰瘍58例臨床分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0,14(21):56-57.
[3] 程紅宇.潘托拉唑治療78例消化性潰瘍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11):261.
[4] 尹基穎,齊榮,荊元宏,等.康復新液聯合潘托拉唑三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消化性潰瘍的臨床療效[J].中國實用醫藥,2012,7(5):143-144.
[5] 章新華,鄧建忠,董瑤,等.觀察潘托拉唑和法莫替丁治療消化性潰瘍并出血療效分析[J].醫學信息(上旬刊),2011,24(9):5868-5869.
[6] 章新華,鄧建忠,董瑤,等.觀察潘托拉唑和法莫替丁治療消化性潰瘍并出血療效分析[J].醫學信息(上旬刊),2011,24(9):5868-5869.
[7] 蔣維武.潘托拉唑與奧美拉唑對比治療消化性潰瘍的療效及安全性[J].北方藥學,2014(1):17.
10.3969/j.issn.1009-4393.2014.26.097
四川 610500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城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彭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