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意義上的創新就是把Made in China變成世所共知的褒義詞,僅此而已。】
深圳有個“華強北”,北京有個“秀水”,兩座國際大都市的這兩個地標式位置,給人們帶來了很多性價比較高的福利。前者被稱作中國電子第一街,后者則是“品牌”服裝的集散地,都為中外游客所熟知,但卻難言令人驕傲。
無論是電子市場還是服裝市場,中國都沒有那種品牌級的硬通貨。這是背景。所以,當有人夸獎中國模仿、制造能力有多強的時候聽著總給人感覺是諷刺。
山寨、模仿、借鑒、抄襲,我們被贈予的詞匯已經不少。這和已經上升為“自主創新”的國家戰略對照,沖突味濃厚。
最近,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在有感于中國還沒有自己的操作系統的同時,也對中國的創新前景感到擔憂。 我們對創新兩個字應該并不陌生,在每個城市的精神中似乎都能看到這兩個字,在每篇有關商業的采訪報道中,創新也是被提到得最多的。什么技術的創新,渠道的創新,或是模式的創新……,林林總總。但真正有質量的創新,卻乏善可陳。
哲學層面的創新概念,似乎不是特別容易讓人理解: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于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為導向,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本著理想化需要或為滿足社會需求,而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徑、環境,并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
從“改進與創造”這組創新關鍵詞出發,很容易就發現哪些是真正的創新,哪些是表面的創新。
在某一個空白的領域開拓出一片藍海,是創新;在一個成熟競爭的領域以光明正大的方式實現后來居上,是創新。而其他,以模仿、山寨為能事的低端制造,則永遠難以使一個民族的科技產業在世界得到尊重。
拆掉一輛奔馳去模仿然后造出一輛汽車,移植海外的互聯網模式繼而冠之以中國亞馬遜、中國You Tube和中國谷歌的企業,他們創新的底氣似乎從來都沒有。當然,這種易于詮釋商業模式的方法,更容易暴露模仿者的本性。
充其量,這些模仿者Copy一款產品或一門技術,只是小創新。他們難以在更廣闊的的市場中,同微軟、谷歌、IBM去平起平坐地競爭。
事實上,真正的創新者永遠都秉承著這樣的信念:“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這是持續創新的信心源泉,也是實現基業長青的惟一路徑。至于我們,則不要把創新想得太過復雜。只有不創新的人,才試圖用眼花繚亂的概念去讓人相信自己創新。我們所期望的中國的自主創新之路,一定要是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它要結合中國的發展實際,提高產品、技術的核心競爭力,與巨頭們在國際市場上進行充分的競爭。
更直白一點,中國意義上的創新就是把Made in China變成世所共知的褒義詞,僅此而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