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啟明
我上次看到對房價多空博弈的激烈場面,應該還是2008年。那一年,我正處于買房的徘徊之中,房價出現了下跌的態勢,記得我在立水橋看過的一個叫華發頤園的精裝修全家電酒店式大產權公寓,均價才不到15000元每平方米。一個不到70平方米的一居,價格也就在百萬元上下,首付款按兩成計算,大概20萬出頭。
我猶豫了,然后咨詢了很多親朋好友。畢竟,買房這種大事對于我這個工薪階層來說,是個不小的開銷。除了首付之外,我還要背負著長達三十年的房奴帽子,直到還清貸款的那一刻才能如釋重負。
親朋好友的確給了我N多建議,觀點總結起來對立明顯。贊成買的一波人是一些長者:小肇你看啊,你這個年齡正面臨著戀愛和結婚,如果有了房子對象就不愁了。不贊成買的則是一些同齡人,他們說你與其買房,還不如投資股市,到時候趕上牛市賺個幾倍,分分鐘就把房子搞定了。
那段時間,我真不知道要聽誰的。手里捏著自己積攢的十萬元和啃老而來的十萬元,進退維谷。后來的事情可能算是峰回路轉,我異常慶幸地搖上了限價保障房的號,經過漫長而煎熬的輪候等待,終于在通州半壁店附近有了自己的一個小窩。
之所以把當初買房的心路歷程拿出來分享,是我感覺時下和我在2008年準備買房時非常相像。手機上各大新聞網站的客戶端上,財經新聞大都是和房地產相關的。一會兒這個專家說肯定會跌,跌到地板價。一會兒另一個專家又說,中國經濟很堅挺,房地產絕不會崩潰。
各種房產中介一天給我打不下十個電話,推銷著他們認為升值空間巨大的二手房。雖然源自不同的公司,卻讓我感覺到他們是同一個洗腦培訓師培訓的,每當我要粗暴地掛斷他們的電話,他們會這樣說:“哥,跟你說白了吧,再不買就沒這么便宜的了。”
對于這些天天騷擾我的中介,我只能回贈給他們四個字:我不相信。然而,讓我崩潰的不是中介,而是身邊一波一波的小年輕,時不時地問我:“肇哥,你覺得現在應該買房嗎?”然后,我就想起了當年的我,感同身受。
我簡單總結過我身邊的人對于房價趨勢的看法,大致也就是三個派別。第一個是買了怕跌派,第二個是剛需盼跌派,第三個則是漲跌無所謂派,只要是房租不漲就行了。仔細分析就能發現一些有意思的事兒。第一派的代表時常和我聊天,說房子以后肯定還得翻倍漲,你看那個誰誰現在還在等,早晚要后悔。每當這個時候,代表還會抖擻一下有房一族的優越感。
第二派總是喜歡傳播媒體上一些專家們看跌房價的觀點,還會拿一些論據和我分享,你看這空置率,這反腐形勢,聽說還要征房產稅了,肯定要跌了。至于第三派,他們都在忙著打游戲,不怎么搭理我。
每天耳邊縈繞著人們對房價的談論,著實厭煩。可以說,房子已經成為中國人最為復雜的消費品。而背后卻是一種病態消費心理做祟,每一種看似客觀選擇的背后,都有著強烈的心理暗示。
我想對問過我的小朋友們說,肇哥不是哲學家,那些經濟學家也不是。君不見,在任何多空博弈的兩端,都有那么截然不同的兩派們,哪一邊不是讓你們如雷貫耳的專家?
買,或者不買,都是一個難題。我能給出的建議就是,讓自己成為一個常識主義者,知道這個世界是怎么運行的,然后進行選擇,對或錯都別后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