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國內軟件產業基本上還處于世界軟件產業鏈的中下端,還沒有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產業鏈系統。
《中國經濟信息》綜合報道
中國軟件產業發展雖然很快,但總體上仍呈現“小、少、散、低”的狀態,企業規模普遍很小,核心技術與拳頭產品少,企業的產品線長而粗放,管理水平低,整個產業的產出和競爭力需要提高。軟件產業規模化不但是一條必由之路,而且也是一條符合中國當前國情和長遠發展的道路。
分析中國軟件產業規模化之路,會發現其存在的諸多問題。只有將這些問題有效地解決,才能夠實現未來軟件業的成功突圍。
1、產品化程度低
目前,我國軟件企業的產品化程度普遍很低,無論是基線產品,還是關鍵應用產品和行業應用產品,不僅產品線很難滿足客戶的需求,很多還僅僅停留在概念上;而且產品本身大都很不完善,沒有經過大量應用實踐的檢驗。除了財務軟件比較穩定以外,其他產品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疵點甚至缺陷。現階段,我國多數軟件企業沒有足夠的過硬產品來適合特定場合應用,太多的定制開發就不可能實現軟件的規模化。
另外,對于軟件產業,也只有通過產品化,才能實現可積累、可復制,達到工業化目標。作為完全的知識型企業,如果不能實現產品化,都可能面臨進一步的規模化發展瓶頸,甚至被收購、整合。
2、產業鏈尚未完善
軟件產業,不是一個數量級的概念,而是一個“生態鏈”的概念。生存于“生態鏈”中各層級的大、中、小型軟件企業相互寄生依存,圍繞市場需求既競爭又合作,產生“互動”和“借力”效應,實現多贏。
中國軟件行業的現狀是,沒有明確的銷售、咨詢、售前/售后服務、軟件提供商的分工,沒有形成一個真正的產業生態鏈,沒有誕生掌握核心技術的龍頭企業。國內軟件企業凡事自己做,吝于與合作伙伴共贏。中、小型軟件企業得不到成長,中國軟件的生態鏈就始終出不來。
3、人力資源結構不支持
從目前的軟件人才分布來說,整體的人才結構是“高不成低不就”的占多數,典型的“橄欖型”分布,很多軟件業者處于中等水平;而軟件行業的人才結構更需要“金字塔”型分布,需要高級人才,也需要產業勞動大軍,而這兩方面的人才在國內卻都嚴重匱乏。
從企業的人才結構優化角度來說,合理的人才層次、知識結構,甚至年齡結構分布,對于形成企業的人力資源配備也是至關重要的。對于人才層次的分布,并非“能人越多越好,學歷越高越好、越年輕越好”,從人才的穩定性、成本控制角度,都需要建立合理的人才層次結構,最終符合企業的發展需求。
4、缺乏穩健、踏實的企業精神
在中國的軟件產業中,普遍缺乏一種穩健的、踏實的企業精神來指導企業的運作。一方面,中國的軟件企業大都沒有一個明確的定位,急功近利、浮躁的作風使得很多企業根本就沒有自己的核心業務,也形成不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另一方面,我國的軟件人才普遍有著急功近利的毛病。在中國,IT行業的收入是相對較高的,而且人才的流動率也很高,軟件人才的頻繁跳槽,也影響了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
5、業務模式沒有實質性突破
目前的國內軟件產業基本上還處于世界軟件產業鏈的中下端,還沒有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產業鏈系統,企業的業務模式也是比較單一的,很多的企業還是以集成主導型為主,因此中國的軟件產業要想實現規模化,就必須找出一條適合自己國情的發展道路,在業務模式上實現創新。 當然,無論是印度模式、美國模式還是其他什么模式,都并非我國軟件業的靈丹妙藥,我們要走自己的路,但這不等于封閉自己。我們可以學習包括印度在內的軟件開發的規范化經驗,但我們也必須超越印度模式,走出有自己特色的軟件產業之路。
6、資本市場尚不健全
眾所周知,現代企業運作離不開資本運作,對于國內軟件企業資金缺乏的難題,除了借助國家資本的支持之外,充分利用兼并手段、股市融資也是實現企業規模化發展的重要環節。
軟件企業融資能力的提升,就是要積極參與資本市場的運作,加強風險投資和股市的融資效能。軟件行業一旦走向規模化,也是一個高投入高風險的產業。只有通過資本市場,才能優化資源配置,對軟件產業形成非政策性驅動;同時風險投資等手段也是促進企業孵化和中小企業成長的重要動力,而中小企業的創新能力和靈活機動,往往是軟件行業發展的最重要動力和革命性因素。
7、全球化進程落后
在中國其他行業積極參與全球化進程并取得相當成效的情況下,軟件行業的步伐顯然相對落后。“中國要做世界的工廠”也許就是當前中國企業在全球產業鏈上的合適位置。隨著更多的跨國企業進入中國,并紛紛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也為中國成為“軟件的世界工廠”提供了新的機遇。
但是,就中國軟件在全球軟件制造中的地位而言,還顯得相對無足輕重。這一方面體現了我們在軟件標準化管理方面的差距,導致軟件生長質量不過關,實施周期長,成本高;另一方面也體現在國內企業的外向型意識和經驗欠缺,缺少走出去與國外IT信息化工程合作的經驗。
8、規模化的思路及企業策略
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軟件產業的規模化必須以成熟的企業應用市場為前提,培育和完善資本市場,為做大做強軟件行業準備充分的助推劑。軟件企業要充分借鑒傳統行業精細化管理的經驗,努力探索能夠同時滿足軟件制造規模化和顧客需求個性化的構件化技術,進一步提升標準化水平和產品質量,努力實現軟件行業人力資源創新,逐步建立務實、穩健的企業文化,發揮多種融資渠道,并購、整合行業資源,同時加強軟件企業之間、產業之間的合作,推動形成分工發達的產業鏈,逐步在世界范圍內拓展產業鏈。而我們企業的任務就是要盡量縮短這一進程,最終通過規模化實現把企業做大做強。
五大經濟引領中國
中國需要的經濟動力很多,但房產經濟除外。endprint
《中國經濟信息》綜合報道
因房地產市場面臨銷售下滑等諸多風險,更多的投資者對中國經濟悲觀預期加劇,各種拯救房地產的言論和政策逐步顯現。房地產市場的調整無論在哪個國家都會引起不小的經濟波動,但中國經濟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中國有很多產業已經達到相當規模程度,這些可以挑起中國經濟大梁的產業不僅可以彌補房地產下滑帶來的問題,還可以在不久的將來成為中國經濟的真正支柱。
“舌尖”經濟
盡管中國還有1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按國際通行的統計標準,只要每人每天的生活費低于1美元就屬于貧困),但隨著中國民眾財富總量的增長,更多人的消費能力在迅速提升,尤其是在吃喝方面。
跟美國、歐洲等諸多發達國家的餐飲需求相比,中國在這方面的需求量不僅源自人口基數問題,它是一種全面、復雜的新興需求,國際市場沒有任何先例可參考。
2012年時,有統計的中國餐飲企業所解決的就業人數就已經超過了1400萬(實際數量比這要大,很大一部分餐營業就業人員沒法統計)。全球有160個國家的人口數量沒有超過1400萬,其中包括歐洲的希臘和葡萄牙。
“網購”經濟
基于網絡的思考、消費、經商等模式可以說已經改變了中國社會各個層面,也正在改變中國經濟。2013 年阿里集團的電子商務交易總規模為1.542 萬億人民幣,折算成美金是2480億美元,相當于芬蘭一年的經濟總量。2013年我國網購用戶達3.02億人,網購交易額超1.85萬億,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達7.8%。我國網絡零售企業已創造了900多萬個就業崗位,2015年將達到3000萬個。預計到2020年,中國網絡零售市場規模最高將增長至4.2萬億元,相當于現在美國、日本、英國、德國和法國的市場之和。
基于網購的增長,2013年我國快遞業務量完成92億件,居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業務量同比增長60%,最高日處理量突破6500萬件;快遞業務收入完成1430億元,同比增長36%。在當前的快遞行業中,直接就業的人員達到210萬人,間接帶動的就業人員達240萬人。
網絡零售在中國的發展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商業模式革新,互聯網給了更多的創業者從未有過的機會,這也就奠定了中國的網購市場將比全球任何一個網購市場更具活力。
“人流、物流”經濟
日益增長的“人口流動”正是經濟處在擴張和繁榮當中的一個標志。人口的流動就像中國經濟的擴張一樣,不可逆轉,也不能逆轉。基于人口流動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不僅是跨地域和跨行業的,也是跨民族和宗教的,是經濟發展和民族融合的重要推動力,更是發展制造業的基礎。
2013年,國家鐵路累計發送旅客20.75億人(航空業發送旅客3.9億人);旅客周轉量完成10420.66億人公里。2013年,國家鐵路煤炭運量完成167858萬噸,石油運量完成12740萬噸,糧食運量完成10448萬噸,化肥及農藥運量完成8339萬噸。
2013年國家鐵路日均發送貨物881.1萬噸,相當于中國每日生產的鋼鐵和水泥總量(2013年中國每日生產粗鋼210萬噸,每日生產水泥660萬噸)。2013年,中國生產汽車2211萬輛,銷售2198萬輛,中國私家汽車保有量已達1.4億輛,僅次于美國。對于一國經濟來說,汽車的意義并不在于是一個代步工具,而是擴大了人們的生活范圍,除了幾個非常擁堵的城市,汽車給各類人群和各種商業活動都帶來了極大的效率。 “大宗商品、制造業”經濟
2013年中國生產黃金428噸,是全球最大的黃金生產國,內地2013年從香港凈進口黃金1108.8噸,黃金年消費量達到1176噸,占到全球總消費量的1/3,超過了中國央行1054噸的總儲備量。中國在銅鋁鉛鋅鎳錫市場也占有著非常高的比重,中國銅產量占全球28%,消費量占全球43%;中國的氧化鋁產量為全球總產量的39.51%,消費量占全球總消費量的45%;中國煤炭生產占全球的46%,煤炭消耗占全球49% 。
大宗商品市場不僅僅是制造業的基礎,更是所有以制造業立國的(諸如日本、德國等),以及金融業發達的國家(諸如英國、美國等)的必爭之地,誰能夠獲得大宗商品市場的貿易結算能力,誰就能獲得本幣對大宗商品的定價交易市場。
人民幣國際化的其中一個重要標志是獲得對國際大宗商品的定價交易能力。
另一個制造業不可忽視的市場是,中國消費電子市場規模已經達到15000億元人民幣,中國已經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電子市場。
但無論是飛機還是電子產品,品牌及核心技術國產率還很低,龐大的需求量并沒有促使中國在高端制造業方面取得更多突破,這也說明制造業面臨的升級需求空間巨大且急迫,遠比加大房地產投資重要得多。
“文化產業”經濟
得益于需求的暴增和資本市場的推動,審查制度等政策層面已經很難遏制整個文化產業的擴張,中國電影產量已位居世界第三,電視劇產量位居世界第一,出書量位居世界第一,游戲玩家全球第一。但令我們尷尬的是,中國文化產業鏈效率和國際競爭力均整體落后于韓國、日本等國家;中國年產電視劇數量世界第一,每年直接浪費超百億元;中國出書量世界第一,但人均讀紙質書量不到日本一半。
中國的文化產業跟其他產業一樣,需要升級,這種升級對是否能夠盡可能地開放思想市場、完善版權保護是至關重要的。文化版權等相關產業對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民族文化發達、歷史悠久和思想活躍的國家,是絕對不可忽視的產業,甚至是一個決定未來國際地位的產業。
2002年,美國的核心版權產業就業人口規模就已經超過了500萬,占美國就業總人口的4.02%,當年美國的全部版權產業就業人口有1147.6萬,占美國就業總人口的8.41%,僅核心版權產業創造的就業機會就遠多于飛機、鋼鐵、藥品、紡織、食品加工和電子器件等傳統知名產業。目前,美國全部版權產業產值已超過1.6萬億美元,占整個美國GDP的10%以上(中國房地產總產值占GDP也不過16%左右)。美國的版權產業對外貿易額,已經超過了食品、紡織、飛機、煙草、石油、煤炭等產業的總和。這也是美國具備持續影響力的主要原因之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