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 王豫剛
政府生意和“造城模式”,能否讓綠地借地產業“拐點”之機攀上頂峰?
堪稱“蛇吞象”的綠地集團借殼金豐投資上市案,終于塵埃落定。
6月13日,金豐投資召開第二次董事會,綠地的上市路徑、估值等問題得以確定。按重組預案中綠地113.26億股的總股本計算,其當前市值已高達954.78億元。截至6月22日收盤,萬科A股總市值為894.42億元,保利為534.28億元,金地為394.88億元,相比,綠地目前的潛在估值要比地產龍頭萬科還要高出60.36億,這也意味著綠地上市后,很有可能高居房產行業市值首位。
雙雄爭霸未完結
繼2013年綠地收購盛高置地完成香港資本市場布局后,又借殼金豐投資,打算完成國內A股的上市,逆勢擴張,綠地是否會頂替萬科成為新的行業老大?
有關數據顯示,2013年萬科實現營業收入1354.2億元,凈利潤151.2億元;而綠地主營業務收入已達到2503億元,凈利潤200億元以上。綠地凈利潤總額近三年來每年增長近三分之一。地產咨詢公司億翰智庫分析師張化東認為,綠地的上市給了萬科一定的壓力,萬科近期治理結構上的創新,與百度合作嘗試新產業等做法,都是對市場當前情況的應對。
兩相比較,綠地營業收入、利潤及近三年開工面積略高于萬科,但萬科在銷售規模和銷售單價上仍領先于綠地。兩家公司都致力于全球化,萬科先后進入美國、新加坡市場;而綠地繼波羅的海明珠項目投資建設之后,又先后進軍韓國、美國、泰國、澳大利亞、西班牙以及英國等國家。
“綠地目前累計在海外投資已經超過200億美元,今年海外業務收入將超200億元人民幣,明年目標超400億元”,綠地集團董事長張玉良透露。
從外界來看,與萬科相比,綠地發展略好。但是,綠地提出2014年2400億的銷售目標時,萬科仍然報出了2000億的目標,這是穩操勝券的低調,還是無能為力的無奈?
據了解,綠地商業地產開發占40%以上,萬科非住宅業務不超過20%。萬科集團董事會主席王石曾表示,萬科目前仍專注住宅開發,未來也將提高商業配套能力。萬科似乎已經意識到綠地多元商業模式的優勢,以及這種模式帶來的挑戰。業內人士預測,萬科商業模式未來必將轉型。
世聯地產華東區域總經理袁鴻昌表示:“隨著綠地的上市,兩家一流房企在融資渠道上的差距得到彌補。兩家公司的資金周轉都很快;萬科住宅比例較大,而綠地有更多的綜合體。兩者如果要加以比較,將是長期的、全方位的”。
商業模式不尋常
在2013《財富》世界企業500強中,綠地集團已位列第359位,其業務規模近年不斷提升,而這又與它別具一格的商業模式密切相關。
綠地自稱“最懂政府的開發商”。房地產開發的地域性很強,而綠地卻能夠走出上海,扎根當地。用張玉良的話來說,“綠地是做當地政府想做,而當地企業又做不了或者不容易做的事,在服務全國的過程中發展壯大自己。”當地政府看中綠地的差異化競爭優勢和較強的產品實力,給與一定政策優惠與照顧。政府支持的最大化成就了綠地的高效益。
多元化產業發展方向證實了綠地做大做強的目標。綠地以房地產開發為主業,能源、金融相繼為第二、三產業,房地產中又以住宅為主,商業為輔。張玉良認為,“僅靠一個產業做到營收500億甚至1000億元的企業穩定性很差,受市場波動影響大,必須找到一個能與之相平衡的產業使企業‘兩輪驅動。”地產融資資本量比較大,如果沒有可靠的支撐,規模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形成“三足鼎立”的產業局面,提高集團整體的穩定性,才能為主業提供充足的資金流,解決后顧之憂。
從“新城戰略”、“超高層戰略”到“智慧城鎮計劃”,綠地在政策導向和城市需求中,發掘競爭優勢。地價低、風險好控制的“新城模式”廣泛地應用在綠地大本營——上海。綠地又憑借著這樣的策略,在二三線城市獲取了大批廉價的土地儲備。其后又以先機之勢,通過“超高層戰略”的策略,提升了在同行業的競爭力。
另辟新徑的“智慧城計劃”打造面向未來的科技智能建筑、構建智慧城市產業生態合作圈。不僅給人居環境帶來更為高效舒適的體驗,更發揮了自身資源整合能力,將“智慧城市”從暢想變為現實。
綠地集團董事長張玉良也表示:“綠地的‘造城模式一直與時俱進。我們不再滿足于‘造住宅、造城市功能,而是要求自己立足城市建設的前沿,將最現代的規劃概念、最先進的智能技術及綠色節能技術運用到項目中,推動城市走差異化、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提高城市價值和品質。”
未來前景仍存疑
張化東分析認為:“綠地今年內實現上市問題不大。”但,上市之后的路怎么走,對于綠地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一家公司的大發展要經歷三個步驟,全國化、資本化、國際化。”張玉良曾在綠地內部表示。在他看來,綠地的全國化無疑已經進入高峰期,現在要走資本化,同時進行的則是國際化。作為一家千億房企,資本化是必須的選擇,通過這種機制才能得到更好地發展。
綠地集團對外宣稱,上市后將仍堅持多元化的商業模式。雖然多元化的商業模式可以解決后顧之憂,但綠地商業地產項目仍以開發銷售模式運作,這種模式并不是商業地產未來主流發展的方向,有一定的先天缺陷。由于綠地目前很多商業項目位置還比較好,散賣之后還沒看到比較大的問題,但是未來情況就很難保證了。
今年2400億的銷售目標,無形中也對綠地增加了壓力。如果無法達到目標,對綠地的士氣影響較大;最終達到目標,也可能會像萬科某高管說的會付出比較大的代價。此外,綠地還試圖進入上海足球產業。盡管綠地原本就是一家典型的多元化運作的企業,涉足金融、能源等產業,但足球是一項十分“燒錢”的投資,能否給綠地帶來利益,還是一個疑問。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專家對《中國經濟信息》記者表示:“綜合其相關投資項目及運行模式來看,綠地上市后到底能否更好地發展,目前還是無法下定論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