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堯
要想了解自己,就要首先看清別人。縱觀巴西、墨西哥、法國、挪威四國的國家石油公司改革側重點、發展模式均不相同,但卻為中國提供了一個看清自己的機會,即所謂鏡鑒。
在《海外油企國家隊的市場化樣板》中,詳細介紹了各國油企的市場化過程,但他們各自改革的背景及對中國又有怎樣的借鑒意義呢?2014年6月20日,《中國經濟信息》記者專訪了北京石油交易所分析師于鵬,他認為上文中四國的改革由于其出發點不盡相同,所以各具特色。中國的石油市場化改革也沒有捷徑可走。
四國各具特色
《中國經濟信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很多國家都進行了石油體制改革,那么推動石油體制改革的動因有哪些呢?
于鵬:如果把世界石油發展史以OPEC成立作為界限,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殖民主義開發、資源民族主義和后OPEC時代(海灣戰爭后)。也是由于這三個時期的不同發展特點直接導致了全球石油產業的發展和變革,是目前各國石油改革的最直接動因之一,直接推動了新老石油公司的誕生和重組。
另外隨著全球石油開采難度的增大,全球對非常規油氣、枯竭油氣資源改良的需求顯著增加,這也是石油行業重組改革的重要動因。
《中國經濟信息》:巴西、墨西哥、法國、挪威等國石油改革路徑皆不同,是否可以認為是由其各自不同的油氣資源條件、政治及經濟環境決定的?
于鵬:是的。巴西是陸上貧油國、但是深海油氣資源豐富。因此巴西石油的改革是推動各種所有制投資向自己無力開采的深海油氣資源,從而實現能源自給與能源出口。墨西哥則是油氣資源面臨枯竭、國有企業效率不高。因此提升效率、油氣資源再開發、改良成為墨西哥引進多種所有制進入石油行業的主要原因。法國則是在歐盟的大框架背景下,完全市場化運作,全球化開發。挪威與法國的不同在于同為發達國家,但是挪威的石油是自有資源,通過石油基金作為其國家持股的代表。
市場化無捷徑
《中國經濟信息》:我國在上世紀80年代進行過一次石油體制改革,當時是否吸取了國外的經驗?
于鵬:我國第一次石油體制改革是在上世紀80年代,當時我國是石油輸出國,同時也考慮到很快我國的石油就會難以滿足自身發展需要和當時我國石油開采的技術水平不高的現實情況。因此當時的石油改革既吸取了資源民族主義國有控股的優點,又引入了市場競爭的概念,形成了如今石油行業三大國有央企、八大石油進口公司、十大民營油服、幾十家央企、地方國有、民營煉廠的格局。
《中國經濟信息》:對于國外的石油改革經驗,中國是否可以將其完全照搬過來?
于鵬:沒有一條路是可以簡單復制的!隨著國內常規油氣資源的枯竭,和國民經濟增長需求的矛盾,我國的石油行業發展面臨了一系列的問題和挑戰。我們需要根據自身矛盾的不同特點來有針對性的汲取營養。重新建立起石油行業的行政監管體系;市場化運作、交易、開發、融資、科研體系;明晰的市場化價格波動機制;股權機制,從而推動中國石油行業的良性發展。
《中國經濟信息》:國外石油公司改革經歷過哪些挫折,又給我們帶來了哪些有益的啟示呢?
于鵬:上述四國在石油改革中都遇到過挫折,巴西石油改革反反復復三四次有時候還開倒車,改革中還附帶政黨紛爭;墨西哥石油改革歷經10多年,到去年才開始全面向民資開放;法國石油開發體系是基于法國全球西方式外交與前殖民宗主關系;挪威國家社會主義理念導致挪威石油行業患上“荷蘭病”(是指中小國家經濟的某一初級產品部門異常繁榮而導致其他部門衰落)等等。
因此,我們要遵循自上而下改革的規律,一方面,要捋清哪些應該由行政承擔,哪些是應該由市場承擔,責權明晰。另一方面,我們要變鞭策驅趕策略為吸引策略,讓改革的對象看到自己未來宏大遠景,自愿參與。讓適合的主體去干自己能干的事,先易后難,積小勝為大勝,有策略地推動改革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