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耀晨
數年前,當慕名而來的外商要求貼牌出口時,“金臺繡”創始人林霞斷然回絕,因此失去不少上門生意。
“為什么有錢賺的事卻不愿意做?”員工們曾為此深感困惑,但是作為臺繡的第三代傳人、榮譽等身的林霞之所以如此堅守品牌底線,源自一段沉痛的往事:
臺繡起源于臺州沿海一帶,與我國的其他繡種同源而異流,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清未時期,臺州刺繡結合了西方的抽紗技藝,漸漸形成了新的繡種——臺繡,其經典產品是絲綢繡衣。上世紀九十年代,臺州繡衣出口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年產值上千萬的廠家有23個,從業女工有幾十萬人之多。但是,由于隨后的外貿萎縮等因素,多數曾以代工為生的繡廠最終歸于沉寂,林霞成為在“臺州繡衣廠”尚處于鼎盛時期辭職創業的員工。
“如果我接受了貼牌出口,就是重走回頭路,臺繡的傳承就可能在我手里斷掉了!”林霞對《中國商人》表示: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臺繡只有將獨立的品牌意識、專注的設計研發精神和強大的產能相結合,其當代傳承才會有更加輝煌的前景。
我手繡我心
林霞是臺州市椒江人,在她出生的上世紀60年代,中國經濟正處于最困難時期,像很多地區一樣,臺州也在鬧饑荒。
“男人燒飯帶小孩,女人繡花掙現錢?!?/p>
這個段子曾經在臺州一帶廣為流行,因為在困難年代男人靠種地無法養活家人,但是臺繡給人們帶來改變命運的機會。
“當年,繡娘們就靠絲綢襯衣、貼珠羅長裙、手帕這些手工產品來掙錢養家。臺繡采用雕鏤和刺繡相結合的手法,繡一件精美的連衣裙、襯衫、旗袍等,需要花費數月甚至一年時間?!?/p>
林霞介紹說,臺繡的工藝原本就很復雜,后來經過不斷創新之后尤為精益求精,僅工針而言已發展出包括成雕、包、繞、抽、拉、鑲、拼等兩百多種針法。這其中,每一道工序都凝聚著繡娘們的智慧、心血和代代相傳的美學素養:
比如,“抽經緯”特指繡娘對面料的一種獨特處理工藝,她們要根據設計好的圖案與花色,把相應局部面料中的經緯抽出,然后飛針走錢編織成蕾絲狀的花紋;
“剪布底”則屬于一種“后期處理”,亦為臺繡有別于蘇繡、湘繡、粵繡、蜀繡等國內四大名繡的又一項工藝創新。其操作過程是繡娘們在繡好的扣邊和圖案內,將布底剪掉,從而營造出成品花色更加引人注目的美感,這種雕鏤手法在國際市場倍受時尚消費者的迷戀。
生活在臺繡的主產區,從小耳濡目染一件件美侖美奐的繡品在外婆、奶奶和媽媽的手里大功告成,林霞深深癡迷于這種時間與智慧凝聚而成的手工藝術。
1979年,16歲的林霞惜別上海的水彩畫老師,應聘到臺州繡衣廠設計科工作,從此與臺繡產業的發展結下了不解之緣。
林霞進入臺州繡衣廠時,適逢該廠快速發展時期,每年依靠規?;某隹跒閲覔Q回大量的外匯。這種以出口為導向、以量取勝的經營模式,決定了職工的分配體系:一線的繡娘拿計件工資,繡得越多,工資越高;而設計師們則要靠設計數量拿超產獎勵——誰設計的產品生產數量多,拿到的提成就越高。
但是,林霞不愿靠拼命設計更多產品來拿提成,對于兒時就陶醉于臺繡神奇美學世界的她來說——更多的工資是回報,而一種工藝的突破,一種花色的創新則是更大的回報。
臺州繡衣廠的設計科,起初專為即將出口的成衣設計各種繡花圖案,林霞并不滿足于在原有圖案基礎上的簡單組合與變化,而是發揮自己水彩畫的專業功底,潛心琢磨各種新鮮花樣,以及為了實現新花色而要進行的工藝和技術創新。
數年鉆研之后,林霞意識到“圍繞臺繡本身進行的設計”將會遇到一個巨大的局限:
首先是臺繡起源于日常生活中的服飾穿戴,其日常衣著的實用性決定了臺繡難以像四大名繡那樣走觀賞精品的路線;
其次,當時臺繡設計師的創意范圍,是為已經設計好的成衣“錦上添花”,而時尚服飾的創意是一個整體的藝術——如果臺繡的設計不能介入上游服飾設計創意環節,不僅設計師發揮的空間有限,而且設計師的勞動就如同在給成衣廠家打工!
這個發現使林霞的內心無法安寧,她決心補上自己職業生涯中的短板。
1983年,林霞開始自學服裝設計和裁縫的工藝。她將臺繡的美學理念融入服飾設計,在服裝設計的整體布局中,突出臺繡的表現空間,這看上去小小的一步嘗試,卻為林霞帶來空前的創意優勢。
1986年,由林霞創意設計、融入了各種創新繡法制作完成的“抽珠繡繡衣”榮獲浙江省工藝美術創新一等獎和北京國際博覽會金獎,一時轟動了行業內外。
隨后,林霞設計的《美人魚全雕繡衣》、《盤絲帶繡衣》、《抽珠繡連衣裙》、《鑲喬其全雕繡時裝繡衣》、《繡花披巾》、《鳳來儀·幻彩披巾系列》等服裝服飾作品連年頻繁獲得國內外的各種大獎。
林霞由此成為一個因獨特的創意和靈感引領行業時尚的新銳設計師。此時,諸如“十大杰出青年”、“新長征突擊手”等各種社會榮譽也紛至沓來,林霞甚至成為團市委重點培養的對象,被通知到黨校學習。
但是,在空前的成就和榮譽面前,林霞也在面臨著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抉擇和內心的糾結:
彼時如日中天的臺州繡衣廠的主營業務,主要是靠外貿推動的。一度時期,廠里的工作重心都集中在外貿出口上,而出口服裝的款式、花色都由外商提供設計稿,繡衣廠基本淪為外貿公司的代工廠。此時已成為設計組組長的林霞,在這種巨大的落差中倍感焦慮——因為她設計的作品盡管屢獲大獎,但在這種出口導向的機制中無法轉化為規模化的產品。
“只有馬上離開,才可以把自己想要的事業進行下去!”經過幾個月煎熬之后,林霞在日記中如此寫道。林霞的夢想是成為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設計師,真正推出以“臺繡”為核心的服裝服飾品牌,而這個夢想的實現,需要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地盤。
終于有一天,林霞流著淚寫完了給廠領導的一封長信,決意辭職創業。endprint
“臺州繡衣廠可謂我成長的搖籃,寫完那封信的時候,才發現我的淚幾乎把信紙都浸濕了……”回憶當初異常篤定又百感交集的辭職過程,林霞認為,臺繡的傳承和人生的重大選擇,亦是有幾份禪機在其中:雖然過程很痛苦,但也有幾份空前的釋然和義無反顧。因為來自內心的選擇,給了她堅定前行的方向和力量。
林霞至今感恩臺州繡衣廠三位師傅當年的言傳身教:資深員工陶招娣、時任設計科科長的林蕉蓮,以及“臺繡第二代傳承人”陳克——正是他的悉心傳授,使她成為“第三代臺繡傳承人”。
品牌的力量
當林霞,以及她在一家玻璃廠擔任副廠長的丈夫王為民先后辭職聯手創業時,他們沒有資金、沒有穩定的客戶,完全是靠兩臺縫紉機開始辛苦打拼。
起初,林霞只能自己做一些時尚的繡衣請賓館代銷,另外就靠千方百計接一些訂單,一點一點開拓業務。
林霞回憶說,他們的小工廠接的第一筆大單是王為民的同學介紹的外貿訂單:1500件襯衫!等他們帶著臨時招來的工人加班加點加工完這批貨,然后顛簸一天一夜送到上海時,出現了戲劇性的一幕:“由于幾天幾夜沒怎么睡,點貨時數著、數著就迷糊了,五六個人點出來的數字都不一樣!”
正由于這批訂單,工廠的外貿業務陸續開展起來。
1993年,林霞的制衣公司正式成立,公司購置了10臺縫紉機,新租了廠房,準備大干一翻。誰知好景不長,幾年后外貿服裝出口連年萎縮,許多工廠倒閉,林霞的廠子也難以幸免。
是繼續加工外貿服裝訂單,還是做更有競爭力的產品?
王為民對全國各地的市場進行深入調查后發現:照單趕工的方式只能掙幾個辛苦錢,根本沒有抗風險能力,終將會被市場淘汰。
夫妻倆痛定思痛,決定創立自己的品牌。
1998年,林霞正式注冊“臺繡”商標,拉開了將臺繡產品進行產業化、品牌化發展的序幕。
由于資本有限,沒有自己的銷售渠道,林霞最初設計的“臺繡”品牌每個款式只生產5-10件,然后拿到當地一些品牌店里寄賣。
盡管這種謹慎的嘗試難以形成規模,但終端市場的反饋堅定了他們繼續探索的信心:林霞設計的臺繡服飾在時尚款式中融入了臺州刺繡的傳統圖案和風格,頗受顧客喜愛;同時由于每種款式的量小不容易買到,居然形成一些“饑餓營銷”的效果。臺繡的口碑就這樣慢慢積累起來了。
2000年元旦那一天,林霞在臺州商業街開設了“臺繡”的第一家專賣店,“臺繡”品牌終于迎來了標志性的一個里程碑。
一年后,林霞的“臺繡”品牌在2001年北京服裝博覽會上開始了面向全國市場的破冰之旅。當時,林霞在展會上的展示廳只有18平米,但是款式新穎的“臺繡”服飾吸引了眾多經銷商敏銳的目光,紛紛前來洽談加盟和代理銷售事宜。
隨后,“臺繡”服飾在全國各地的加盟專賣店迅速擴張至數百家,“臺繡”的營業額直線上升,品牌影響力亦日益響亮。
是快速擴大規模,還是繼續營造“臺繡”精品服飾?
企業發展順風順水之時,人生中的第二次抉擇在考驗著林霞的智慧。她堅定地選擇了后者:我出來創業不只為了賺錢,還有一份對“臺繡”的傳承沉重責任和個人的情結在其中。
2006年,隨著“金臺繡”商標的成功注冊,林霞全力打造的產品體系中多了一個專注于高端臺州繡衣的臺繡精品系列。
林霞介紹說,“臺繡”和“金臺繡”這兩個品牌的市場使命是互相策應的:“臺繡”品牌是通過在全國各地快速發展專賣店,占領中檔群體時尚消費市場,其品牌屬性強調時尚元素同時,適當加入了臺繡的元素;而“金臺繡”則完全走高端路線,只做純手工的高端臺繡成衣定制,旨在發展成為以純粹中國元素引領高端消費時尚的國際奢侈品品牌。
在構建“高端品牌引領市場、中檔品牌占領市場”的品牌和營銷組合時,林霞也注意到“臺繡”品牌眾多專賣店對顧客的匯聚效應中所潛在的商機,她隨后又創立了一個新的品牌:“T—YSKJ臺繡藝術空間”。
據林霞介紹,“T—YSKJ臺繡藝術空間”不僅有經典的“臺繡“品牌服飾,還有融入傳統臺繡設計元素的手包、鞋子等系列產品,其品牌定位是高端經典生活品牌。
如今,林霞創立的“臺繡”、“金臺繡”、“T—YSKJ臺繡藝術空間”均在不同層面聚集了自己的客戶群體,形成了良好的口碑效應。而林霞對于“金臺繡”寄于更高的期望。
“金臺繡是臺繡的根,是臺繡的出路?!绷窒颊f,“金臺繡”融入了她數十年來對臺繡傳統工藝和創新理念的深厚積淀,只有把“金臺繡”做成引領國際時尚潮流的高端定制奢侈品牌,才能讓有著千年歷史的臺繡技藝走上世界舞臺。
為了讓金臺繡的創新能力與國際時尚同步,兼任臺繡服飾設計總監的林霞每年都會飛往世界各地去考察,一方面了解最新服飾時尚潮流和市場動態,一方面為“金臺繡”的國際化之路拓展機遇。
“起源于臺州沿海一帶的‘臺繡生來就有著千年歷史的豐富內涵?!绷窒紝Α吨袊倘恕氛f,當她看到Prada、LV這樣的國際大牌都是歷經百余年歷史才抵達今天的輝煌時,她對“金臺繡”的國際化信心更加堅定:我們需要的只是耐心和時間。
為了臺繡的明天
在艱辛開啟臺繡的品牌化之旅,并最終成就自己的一方天地之時,為臺繡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保護、傳承與發展竭盡全力,是林霞始終念茲在茲的“使命和擔當”。
與林霞有著多年師徒情誼的陳克回憶了一段往事:
1997年,曾經輝煌數十年的臺州繡衣廠最終宣告破產,為此林霞曾傷心了很長時間。為了保護臺州繡衣廠多年積累的創意資產,她從銀行貸款買下了各種珍貴的原創作品及相關資料。
2006年8月,林霞又出資上千萬元興建臺繡藝術館。陳克回憶說,為了籌建這個藝術館,林霞把廠房和倉庫全部遷走,寧愿到外面租房子另建新廠。為了真實還原臺繡的歷史脈絡,林霞還花大價錢多方收購相關的歷史資料,請熟悉臺繡的老藝人花了數年時間編寫歷史資料,同時專門請來中國美術學院的專家和學者,按照博物館的風格來規劃和設計。endprint
林霞為臺繡當代傳承而做的第三件大事,是創建“臺繡研究所”,為傳統臺繡技藝的當代傳承與創新,提供了專業的研發平臺。這個研究所的創立源自于林霞和自己的恩師陳克兩代人共同的夢想:
林霞認為臺繡文化有很好的民間基礎,臺繡技藝也有很高的行業地位和市場認可度,而就臺州刺繡藝術的兩百多種針法而言,很多都是獨創性的,有必要通過專業的研究機構傳承下去,推廣開來;
作為臺州刺繡第二代傳承人,陳克多年來也有同樣的愿望。長期以來他苦于缺少時尚服裝作為載體,無法把他在臺州刺繡技藝上的各種創新工藝和成果完美地展示出來……
為此,林霞專門把自己恩師請回來擔綱臺繡研究所的研發與創新工作。在臺繡研究所,陳克老師有專門的助手,有專業的設備,可以潛心于各種臺繡針法、工藝創新的研究與實現。
臺繡藝術館花三年時間建成,一直免費供各界人士參觀考察,每年還要投入大量的維護與管理費用,臺繡研究所也是一個需要長期投入的技術研究平臺,亦很難與短期的經濟效益聯系起來。
但是林霞認為,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臺繡不能只是放在藝術館里,而是應該活躍在通過不斷創新,從而持續引領當下生活的進程中:只有每天產生新鮮的東西,臺繡才能與時俱進……
為了讓臺繡的設計、研發和生產工藝與國際接軌,林霞每年拿出數百萬元請來意大利、香港等地的設計師為臺繡設計新的產品,為“臺繡”品牌產品注入國際化的元素。
目前,她還在致力于以臺繡為核心的品牌產業鏈建設。在新落成的廠房里,林霞專門辟出一個空間,擴招臺州當地的年輕人學習刺繡技藝,并通過富有競爭力的薪酬待遇等配套機制,為員工提供個人事業發展和職業規劃的平臺支持。
“臺繡伴隨我走過了大半輩子,我把它看得比我生命都重要?!绷窒颊J為,只有從世界的范圍內審視具有千年歷史的臺州刺繡,將臺繡傳統技藝的傳承與當代時尚潮流完美融合,才能使臺繡品牌挺進國際大品牌的行列。
人物簡介:
林霞:1963年3月8日出生,臺州市椒江人,浙江省高級工藝美術師,首屆中國刺繡藝術大師,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浙江抽紗刺繡藝術中青年十大名師,全國工藝美術行業理事會副理事長,浙江省工藝美術協會常務理事,浙商文化促進會副會長,臺州市工藝美術家協會秘書長、常務副會長,浙江臺繡藝術館館長,臺州市臺繡刺繡研究所副所長,臺繡第三代傳承人,浙江臺繡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兼設計總監。
林霞1998年創立“臺繡”品牌,身為臺繡第三代傳承人,亦以藝術家的身份登上當代藝術的舞臺,是當代臺繡的先驅者。林霞以臺繡作為創作載體,將生物、藝術、刺繡概念一體化,進行一系列純藝術化的創作實踐。
林霞1993年自辦繡衣廠(臺州市銀河制衣有限公司),并先后創立浙江臺繡服飾有限公司、上海榭曼服飾有限公司、臺州市銀河制衣有限公司、江蘇大豐潤豐時裝有限公司、(合資)臺州榭曼女裝有限公司、臺州刺繡研究所、臺繡藝術館及“金臺繡”、“臺繡”、“藝術空間”三個品牌。
林霞從藝35年,作品屢獲國內外大獎,并著有多篇論文在專業刊物上發表。
《原·衍生NO.1—6》
『原』即原本初始狀態,現今原初記憶像還潛伏在人類的下意識里。而作品冠以『原(初)·衍生(物)』的概念,是試圖將生物、藝術、刺繡、慨念一體化,從而尋找原生物的記憶和物質的起源以及世界初始的思維圖像。
『原·衍生』作品既以刺繡作為藝術的原初形態的載體,在本質上對于傳統刺繡工藝的回歸后演變而產生。原初能量是由地球中吸收而來并從原初的細胞到蠶、繭、絲、繡、物,一個由母體物質衍變得到的新物質。而其原型是一種原初的類型、形式或例證,是作為其后期創作階段的基礎的模型樣本。
2012年獲第八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冬季工藝美術精品展『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
2012年獲第七屆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工藝美術金獎』
2013年獲第十四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國信·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
2013年獲第十一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