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忻梓婧
浦東塘橋:代表聯絡室工作有聲有色
文/忻梓婧
塘橋有區人大代表11名,分別來自黨政機關、集團公司、金融、教育、醫療、社會組織和民營企業,基本涵蓋了塘橋社區各行業、各系統。塘橋社區人大代表聯絡室緊緊圍繞“依法履職、表達民意、服務民生”的工作主線,注重功能拓展,延伸工作手臂,健全工作制度,豐富工作載體,搭建活動平臺,強化代表依法履職,積極探索塘橋特色的人大工作。
1、推動民生改善。塘橋聯絡室建立了以民生為主的調研機制,并建立督促調研成果轉化的長效機制和工作流程。根據代表的職業特點,設置與民生相關各領域問題,為社區推進民生問題改善提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科學依據。每年街道近3000萬的實事項目經費預算、民生項目和實事工程都讓人大代表與社區代表一道參與醞釀、審定、決策。推動“停車難、買菜難、就業難、就醫難、物業難、養老難”等社區民生問題有效推進。目前,代表總共開展各類調研20余次,形成調研報告20份,形成議案、書面意見3份,其中1011社區巴士、限時菜場、潮汐式停車等6項調研成果已被社區采納并實施。
2、服務社區共治。塘橋人大聯絡室承擔起了推進社區管理創新的職能,建立了人大聯絡室和社區共治辦公室合署辦公的工作機制。一是建立人大代表社區共治專題研討機制,代表先后參與多項課題調研;二是推進代表參與社區公共事務決策,以文件形式規定人大代表成為社區公共事務議事機構——塘橋社區委員會的委員,讓代表分別參加社委會中的民意征詢、協商議事和監督評議三大專委會工作。三是組織代表參與社區實事項目調研和監督,組織代表參與聽證會、協調會等。代表把一些涉及到新區層面的社委會形成的決議通過代表議案的形式提交到新區人大,為社委會工作推進提供法定渠道。
1、暢通民意渠道。一是創新“三位一體”信訪接待機制。進一步拓展經常性聯系群眾機制化平臺,建立代表與居民結對助學、助困機制,建立代表集體與街道黨政領導定期交流機制,建立代表走訪社區單位的長效機制等。二是信息化民意渠道。在塘橋熱線上設立人大代表服務之窗,方便群眾第一時間找到代表、聯系代表。建立塘橋人大微博,及時聯動代表,及時發布有關信息。三是建立“選民約見”機制。出臺《塘橋社區(街道)人大代表聯絡室工作機制建設的指導意見》,采取預約登記制,選民約見所要見的人大代表。目前已經有3名人大代表接受三批次選民約見,選民就小區孩子就近入學、小區設置公交站點、小區附近工地擾民等問題分別與張瑞芳代表、萬添杰代表、施引華代表進行約見,代表就選民關心問題向有關部門反映并持續跟蹤問題解決。
2、開展“代表進社區”活動。塘橋著力打造人大代表社區行主題活動,代表為社區居民提供公益講座、民生咨詢、便民服務等;建立人大代表進社區項目化管理機制,落實每個代表為社區和居民解決一到兩個突出問題;開展“代表軍營一日”活動,開展人大代表擁軍活動。
1、提升代表履職能力。不斷完善人大代表之家功能,建立人大代表每二月學習交流會制度。進一步規范代表報告履職機制,確保每位代表在屆內完成至少一次履職報告,并鼓勵基層代表每年履職一次,目前已經完成4人次履職報告會。組織代表積極參與民生基金、黨員愛心基金、愛心義賣、慈善一日捐等公益事業。
2、為代表參與社區黨政決策提供機制化渠道。出臺《二代表一委員參加社區黨政會議制度》,明確規定人大代表參與社區黨工委會議和主任辦公會議,讓代表參與社區重要工作的決策和研究,代表在社區公共服務、民生實事工程、社區管理等社區重要工作中發揮了很好的智囊團的作用,確?;鶎诱目茖W和民主決策。
3、總結代表工作的經驗和做法。探索開展塘橋人大代表群眾滿意度測評工作,進一步推動代表主動服務社區和選民。樹立一批塘橋人大代表典型,開展塘橋“人大代表風采錄”展示活動。進一步總結和提煉塘橋人大聯絡室工作的經驗和方法,并形成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