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麗媛
從總理三次打斷表揚漫談作風建設
文/潘麗媛
前不久,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到天津調研考察,在工銀金融租賃有限公司聽取情況匯報時三次打斷有關企業負責人,追問“有哪些政策可以調整”。他說:“不要光表揚政府,要承認,我們的行政審批和發達國家比做得不夠好。這些問題一定要改進,要適應企業的發展。”
一直以來,有人持此種論調:“替政府說話”、“說表揚政府的話”才是幫政府。好話固好,但想聽到的確不難;非“好話”的直言應該更好,但有時候想聽到也許不易。領導調研,更重要的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當然,也許“好話”講完再“直言”,但如果離“直言”還有“十萬八千里”,那將是何等遙遠的歷程!
不管怎么講,此事還是激發了筆者的“浮想聯翩”。更有甚者,在有的地方,阿諛奉承和贊美詩已經成了“話語腐敗”,而要消除這種“舌尖上的腐敗”,需要敢說真話、敢于批評下屬,更需要聽得進真話、聽得進批評的領導。這亦是當前正在開展的作風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
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履新以來,在改進作風、貼近群眾方面做出了諸多努力。從八項規定、10個巡視組赴各地尋打“老虎”和“蒼蠅”、清退會員卡、抓“四風”到黨的群眾路線主題教育,從習總書記“南巡”沿途不封路、無紅毯到李總理要求“不念發言稿,談具體問題”,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落實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上身體力行,率先垂范,為民務實,清廉之風令人耳目一新。同樣的清新之風還體現在多次會議上,有人感慨,空話、套話、照本宣科這回是行不通了。
古人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鏡子能夠折射出眾生百態,也能照出最真實的自我。作風建設這面鏡子可以讓我們不斷正視自己,從中發現問題,鞭策自己;同樣,作風建設這面鏡子需要我們常“擦拭”,做到常抓常新,與時俱進。
筆者認為,加強作風建設,特別是圍繞敢講善講、敢聽善聽,需要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法照鏡子。首先,要突出態度先導,暢通活力之源。俗話說,態度是行動的先導。所謂態度問題,也就是理想信念問題。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鈣”,只有加強思想政治建設,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才能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中央八項規定已為作風建設定下標尺,黨中央領導的“從我做起”,更為廣大干部樹立了典范。
其次,要增強學習意識,強化立身之本。學習是提升自身素質的前提,更是做好工作的基礎。應把學習作為精神需求和政治任務,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努力爭做服務型、學習型、創新型的干部;要多走進基層,深入一線,拜人民群眾為師,通過學習認真查找思想上的不足,作風上的差距,不斷提高化解矛盾、解決難題的本領,唯有此方能取得改進作風的實效。
再次,要提高工作效能,加大執行之力。“一步實際行動勝過一打綱領”,要推動事業的加速進位,關鍵在于效能的提升。要做到無私無畏、敢于擔當,把認真精神體現到干事創業的方方面面;要做到忠于職守、勤奮工作,經常對照上級要求和崗位職責規定,查根源、找不足、補短板;要強化憂患意識、使命意識,真正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到工作上,以作風建設新成效匯聚起推動改革發展的正能量。
最后,要自覺接受監督,嚴肅法紀之威。加強黨性修養,很重要的一條是養成自覺學習法紀、遵守法紀、執行法紀、維護法紀的良好習慣。要熟知法規紀律,認真學習法規制度和黨的紀律條文,熟悉原則要求,領會精髓要義;要強化法紀觀念,充分認清黨紀法規的嚴肅性、權威性,認清違法亂紀的嚴重后果,切實做到有章必循、有法必依、有令必行、有禁必止;要自覺接受監督,對組織、群眾的監督主動配合、虛心接受,尤其是在組織生活中積極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正確對待群眾意見,勇于糾正自身存在的問題,這既是對黨員干部黨性的實際檢驗,也是錘煉作風的有效途徑。
從去年夏天到這個冬天,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走過了大半年的時光,作風建設踏石留印,抓鐵有痕。正如1月20日習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第一批總結暨第二批部署會議上強調的,貫徹群眾路線沒有休止符,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
讓我們在這個春天里,繼續收獲一路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