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欽偉
“控人”為人
文/孫欽偉
繼“蟻族”、“蝸居”、“蛋居”、“井居”等網絡新詞之后,元旦前夕人民網轉載的一則報道稱,幾十萬北京上班族選擇河北燕郊作為“睡城”,每日“跨省上班”。
曾有觀點認為,要用高房價來控制人口規模。參照以上報道,是不是可以這樣說,高房價與買房限購似乎也“沒轍兒”。可以推知,單靠提高外來務工人員的生活成本,恐難以明顯奏效。同時,提高其生活成本,也許在某種程度上相應提高了城市戶籍居民的生活成本。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外來人口的涌入,取決于每個個體的“成本核算”,除非其生活成本高到了不劃算的地步,也許沒有多少人選擇離開。這里面有兩只無形的手,一是城鄉之間存在基本公共服務和收入的差距產生引力,尤其是特大城市有優質公共服務,特別是較好的就學機會和就醫條件;二是特大城市產業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也決定了外來務工人員能獲得就業機會,單就服務業而言,城市居民也存在收入差距,其消費需求存在多樣化和多層次化,對“低端服務業”也有需求。很多大學生“逃離北上廣”之后還是選擇返回,至少,特大城市能提供較好的人文法治等環境,等等。這些無需贅述。
事實上,對如何控制人口規模,有關城市已明確提出系統全面的舉措,這些措施科學可行、相當完備,毋庸置疑。
控制人口規模,又是一項全面性、長期性的系統工程。如前所述,城鄉差距是特大城市人口規模過大的重要原因,而二元戶籍結構又是形成城鄉差距的重要原因。有學者認為,基于建國初期的歷史條件,我國在經濟上選擇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經濟戰略,與之相配套的則是計劃經濟體制等,這是戶籍制度出臺的重要背景。我國“五四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居住和遷徙自由”,但由于種種原因,遷徙自由沒有再入憲。不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促進了人口大規模流動,2013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則首提自由遷徙。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出發,提出“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轉為城鎮居民。創新人口管理,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嚴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嚴格”二字之前的舉措,是不同類型城市采取的層次化的戶籍優惠政策,也將對特大城市人口規模起到稀釋作用。
三中全會還明確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等。控制人口規模應更多地借助市場這只無形之手。政府要進一步統籌城鄉發展,推動城鄉和城市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在全國、都市圈、每個城市的范圍內探索明確不同區域、不同城市、市區和郊區的不同功能定位,做好科學規劃,通過明確市區環境補償等方面的要求,通過相關的補貼和優惠政策,通過市場的牽引,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動產業轉移,同時加大配套設施建設,吸引人口有序合理流動。如此,外來務工人員也會獲得更好的就業和生活環境。
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使市場起決定性作用,需要我們非常重視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人口規模控制工作。人大要充分發揮立法引領作用,建立完善有關都市圈規劃的法律法規,充分行使重大事項決定權,涉及控制人口規模的重大規劃要經人大審議通過,都市圈內的相關省市人大也要加強立法等方面聯動,加強相關監督,并推動政府通過加強科學管理提高城市綜合承載力和安全水平。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控制人口規模,讓城市戶籍居民受益,也要讓外來務工人員受益,大城市病不僅影響城市居民的利益,事實上也影響外來務工人員的利益;不僅是解決城市健康有序運行發展的問題,也是經濟轉型、健康發展的問題,還是涉及社會和諧穩定的問題,要切實關注到,外來務工人員特別是其中的弱勢群體易生焦慮感。因此在控制人口規模過程中強調法治,重要的是要廣泛聽取城市戶籍居民和外來務工人員包括“井居”等人員的意見建議,確保社會公平正義,確保不同利益群體各得其所、各盡所能。
總之,控制人口規模,應更好地做到以人為本,真正做到:城市,讓全體人民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