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慶華
摘要:彝族民間音樂是最能代表彝族文化的一個象征,它是彝族文化集大成之代表。彝族音樂集合了當地特有的民族風情與人文傳統,充分地表現出來了當地特有的民族色彩,向人們展現了彝族人民的生活情愫與習俗,體現了彝族人民善于把生活愿望寄予音樂之中去表達的傳統,充分展示出彝族人民的智慧與情操,對生活的美好追求,使之構成了彝族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關鍵詞:彝族 音樂 文化 傳承
彝族人口分布較廣較為零散,除了在國內西南一帶,在老撾越南等境外的一些國家也有分布,因此也就造成了彝族文化的多樣性。就如山歌,彝族各地的山歌風格大不一樣。而且在彝族當地還有很多當地的特色樂器,其中以笛子、月琴最為常見,當地的音樂配樂也都離不開這兩種樂器。彝族文化經過歷史的洗滌與彝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得以傳承至今,并隨著時代的變換不斷地補充著新穎的元素使之變得更有特色。
一、彝族文化的精粹
彝族音樂是最能代表彝族文化的一個介質,彝族音樂風格古樸,表達形式繁多,很多都是結合當地特有的民族風情與選用當地的特色民族樂器結合到一塊來進行演奏。如跳歌、跳樂這些以集體舞形式表現的表演都是最能體現彝族風情的文化。彝族人的生活離不開音樂,包括他們的喜聞樂見與婚嫁喪娶他們都喜歡透過音樂來表達,婚嫁會用娶親調,喪事會用哭喪調。另外,熱情好客的彝族人也會透過迎客調來表達自己的熱情。音樂自古以來就成為了彝族人的一種生活習慣,在當地的一些重大節日里,音樂自然是彝族人不能缺少的。因為音樂在彝族中盛行,所以也衍生了許多與音樂相關的彝族樂器。我們比較少見的馬布,這種樂器便是用牛角制成的,在火把節或者慶豐收的時候最常用到。因為它的聲音非常嘹亮宏大,氣勢不一般最能用作超熱氣氛。還有月琴,當地很多男子喜歡在跳舞之時用到這個樂器借以向自己所喜好的女子表達自己的情感。因為彝族人民的心靈手巧,所以在后天制造出非常多別具一格的樂器用以當地的音樂中去。也正是因此,所以彝族音樂顯得尤為突出,它是有靈魂的,能最直接的表達出當地人的情緒與情感。
二、民俗的象征
彝族人的生活習俗與當地音樂息息相關,可以說是水乳交融。如果沒有當地習俗與文化作為背景也不會有如此別具一格的彝族音樂,如果沒有彝族音樂也不會有如今的彝族文化百花齊放。所以說彝族音樂是最能代表彝族民俗的象征。彝族人們逢年過節或是家有喜事或婚嫁喪娶他們都喜歡運用音樂來表達當時所特有的氣氛。彝族當地民歌的歌詞飽含了豐富的情感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向人們展示了彝族所特有的民族風情。彝族歌曲語言特征以簡明扼要但情感豐富為著。也正因為彝族民歌在當地最為盛行,所以對當地的民間文學創作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與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彝族人民最擅長的就是表演,無論是機會或者還是簡單的一些聚會,他們都喜歡用音樂來訴說自己的情感。他們的歌曲大多展現的是彝族人們的生活面貌以及風俗習慣。
之所以說彝族音樂是他們民俗象征的另一個原因是:在當地秋收或者春耕時當地民眾都喜歡在山間田里相互用音樂來傳達著自己的喜悅或內心對來年豐收的期許。這是當地人民的一種生活習慣,他們喜歡寄情于歌,無論喜悅還是悲傷都喜歡把情感寄托于音樂中去傳情。這就是為何說彝族音樂是當地民俗的象征。正因為當地居民的所有生活習慣都在彝族音樂中有所體現被當地人所傳唱,更好地把彝族人民的生活面貌與行為方式向大眾展現出來,所以說彝族音樂是當地民俗的象征這一點都不為過。彝族音樂是飽含著情感的,人們都把自己的個人感情通過音樂來表達自我的喜聞樂見,不斷的完善了當地音樂的元素飽和度,使當地的音樂完完全全的融入到當地句民的生活中去,通過音樂向世人展現一個完整的彝族人生活面貌。
彝族音樂是彝族人社會風氣民族精神的體現,人們的生活與習慣都在歌曲中得到貫穿與傳頌,在各代人口中傳唱完善得到了更好的改寫與傳承。如你想更好的去了解彝族文化與生活,多聽彝族音樂便能從中感受到彝族人的生活,這就是所謂的歌曲讓你身臨其境的意思。
三、繼往開來中的彝族音樂
彝族音樂在古時只存在于當地居民的生活中,以反映民生民情為主。彝族人大部分的生活習慣都在當地音樂中有所體現,比如農耕、過節等等,都在歌曲中很好地被再現出來。但那樣的音樂相對的有局限性,只為反應當地居民的生活現象。隨著彝族人民的意識覺醒,彝族人開始意識到如要打破本族的封閉現象,首先就要讓最具彝族代表的彝族文化走出去,讓更多人來了解這個民族。 于是,音樂這個最好的文化載體便是最能代表彝族人的創作智慧。如今若有機會到彝族地區去觀光游玩,彝族音樂一定是當地人為你呈現的首要表演,其中以最為出名的迎客調為人所知。它大量運用了當地的樂器作為配樂,形成一種獨具彝族特色的曲調,節奏相當的明快輕松,讓人感到愉悅。最重要的是還混合了當地的居民即興的表演。當地居民以團體舞形式表演最為大家熟知,火把舞等便是最好的代表。當地居民在跳火把舞的時候喜歡男女搭檔,非常有趣,在音樂開始時他們會為著火把一起群舞,以獨特的表演形式來為大眾呈現最原汁原味的彝族文化。如今的彝族音樂已不像昨日,現在更多的是在繼往開來中傳承。一方面他們為了迎合自己當地的商業需求,把這些曾經只是單純用作簡單交流傳唱創作的音樂現在經過專業系統的培訓演練用于為更多的旅游民眾提供欣賞。
彝族音樂它們最初的意愿就是反應當地居民生活情形,所以在這里就決定了彝族音樂它的社會功能性大于其它方面的因素,因為它的社會表達意愿足夠強烈,抒情意愿則在第二。更為突出的是表達這個社會群體的意愿與形式。少數民族大多屬于群居生活現象,所以它們集體性非常強,一定程度上對他們的文明創作或者文學方面的習作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比方彝族的火把舞和迎客調便最能體現出一個集體合作的功能性,因為這些表演單人是無法操作的。這個便能最好地說明了彝族的社會性質以群居性為主,他們的生活習慣與各種行為都因此受到很大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和慶國,寸翊.論彝族民歌的發聲演唱技巧[J].民族藝術研究,2006,(04).
[2]王美玉.談紅河彝族民歌的種類、特點及發展[J].蒙自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03).
[3]謝嘉幸.面對二十一世紀的中國音樂學術共同體(續)[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及表演版),2002,(03).
[4]何慮.涼山彝族婚俗音樂的“哭嫁歌”[J].新聞愛好者,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