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梓
摘要:揚州曲藝的曲調特色、唱腔風格以及舞臺表現等等在民國時期已經定型,非常值得我們去細心探研。本文開展的揚州曲藝唱腔研究,旨在透過“活態”的音樂藝術形式,追溯其文化與歷史,探究其聲樂演唱的傳承性、時代性和藝術性。
關鍵詞:揚州曲藝 清曲 彈詞 道情 唱腔
揚州曲藝包括清曲、彈詞和道情以及鼓書、鑼鼓書、唱梨膏糖、和唱麒麟等。尤以前三者體量大,影響大。它的曲調特色、唱腔風格,以及舞臺表現等等在民國時期已經定型,非常值得我們去細心探研。本文就揚州曲藝中清曲、彈詞和道情的唱腔做一個淺析。
一、揚州曲藝的清曲唱腔分析
揚州清曲唱腔技巧。集中體現在正確把握字腔和腔格,以及對氣、板、聲、韻和唱法等幾個方面的運用上。所謂正確運用唱法,實際指歌唱的具體方法和技巧。概括起來四個字:“氣、板、聲、韻”。優秀的藝人在演唱中能夠隨心所欲地運氣,以致連續唱幾十分鐘也不覺吃力,而且在換氣時使聽者感覺不出,似乎聲音從未中斷。“氣”可以說是歌唱的基礎。“板”,就是節奏。其種類有快板、一板一眼、一板三眼、延長板、縮短板、自由板等。學唱者必須學會板眼。“聲”,就是唱曲發出的聲音。聲音是否宏亮、清麗、圓潤、自然,決定著演唱的直接效果。“字韻”,即吐字與行腔。吐字必須純正,才能使人聽懂詞音;行腔必須圓潤,才能使人產生美感。清曲藝人從實踐中體會到:即使嗓子條件很好,如不懂唱法,也不會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反之,即使嗓子條件差些,如能熟知各種唱法和用氣,并善于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也能唱出動人心弦的詞曲來。
那么,該正確處理調式呢?清曲曲牌的調式有宮調、商調、徵調、羽調幾種。板式有一板一眼、一板三眼及一板七眼,極少數曲牌如[小上墳]為一板無眼,即1/4。一板七眼稱“增板”或“大板”,如[滿江紅]。音階多為五音階,“4”音和“7”音均少見。這就要求演唱者在保持主要骨架音的基礎上,改變曲調中的部分節奏和音的高低,或給以各種倚音裝飾。
二、揚州曲藝的彈詞唱腔分析
揚州彈詞表演有單檔、雙檔兩種形式,單檔為一人表演,雙檔為兩人表演。雙檔表演時,演員分坐書臺左右,相互配合,以不同人物的口吻、聲調對話,上手演員側重敘述,唱曲大多由下手演員擔任。其說表多用揚州方言,起角色時也用外地“碼頭話”,以區別和刻畫人物。表演者登臺校準弦音后,常先彈奏一曲或彈唱“開篇”一首,然后再進入正書。表演中特別強調細膩傳神,有些學者們認為揚州彈詞的細密超過蘇州彈詞。另外,《寄生草》、《剪靛花》、《滿江紅》均是清代中葉揚州流行的俗曲。
音樂方面,揚州彈詞常用曲牌有《三七梨花》、《瑣南枝》、《沉水》、《海曲》、《道情》等,以羽調和商調居多。曲調樸實典雅,古色古香,多年來少有變化。唱詞有代言體和敘事體,一般為三字句或七字句,可適當增減字,多為偶句押韻。伴奏時上、下協調默契,三弦彈骨架音,疏放雅樸,琵琶則潤密多變,跌宕綺麗,謂之“三弦骨頭琵琶肉”。表演者自彈自唱,以坐唱為主,聲腔優美婉轉,細膩動人。揚州彈詞的曲調不很豐富。但揚州彈詞在歷史上的曲調是否就是如此單調,尚值得研究。
考究揚州彈詞的唱腔,有三個方面的鮮明特點。第一,以說表為主,彈唱為輔。其表演與評話大致相同。所不同者,一是更加講究字正腔圓,語調韻味;一是演示動作幅度更小,重在面部表情。說表多用揚州方言,起角色時也用外地“碼頭話”,以區別和刻畫人物。第二,常用曲牌以羽調和商調居多,樸實典雅,古色古香,多年來少有變化。唱詞安排在書詞當中,有代言體和敘事體,伴奏時,三弦彈骨架音,疏放樸實,琵琶則潤密多變,跌宕綺麗。第三,上演書目繁多。揚州彈詞經常上演的傳統書目,有《玉蜻蜓》、《珍珠塔》、《雙金錠》、《落金扇》、《白蛇傳》等。其傳統書目的內容,大多講述才子佳人的悲歡離合,家庭和社會故事。書目大都據說唱印本改編,而內容比印本豐富,也頗有與印本不同之處。韋人、韋明鏵據張慧儂口述整理出版的《珍珠塔》,是揚州彈詞唯一公開出版的完整書目。
三、揚州曲藝的道情唱腔分析
揚州道情表演形式古老而簡樸。演唱者多為一人,左臂懷抱漁鼓并手執簡板。具體打法因人因地而異,站唱、坐唱皆可,形式比較自由。揚州道情以唱為主,以說為輔,也有只唱不說的,有說有唱者,說唱并重。
揚州道情有詩樂特征,同時又吸收了蘇北地區民歌小調,委婉而活潑。常用曲牌有20多支,其中《耍孩兒》、《浪淘沙》、《步步高》等,系全國道情流行地區普遍傳唱的道牌,其余多則來自本地民歌,部分曲牌與揚州清曲、揚劇曲牌同名,曲調也大體相似,如《跌斷橋》、《梳妝臺》、《倒板槳》、《鮮花調》等。揚州道情演唱時的音樂旋律更多質樸而富有民間氣息,演唱節奏也相對自由。現流行于世的《板橋道情》有別于異地《道情》,它采用的是流行于揚、淮間的兩種“淮揚小調”,一為“宮”調式,一為“羽”調式,尤以“宮”調式最為盛行。從道情演唱內容的演變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道情衍化的脈胳。元代燕南芝庵《唱論》云:“三教所唱,各有所尚,道家唱情,僧家唱性,儒家唱理。”民間藝人們演唱道情的內容更無拘束,且因演出場所不同而變化。
道情以演唱單支曲居多,或作為短曲演唱,或在說唱長篇故事中夾唱。流動演出以短篇為重,曲目由藝人視情況選唱,在街頭見什么店唱什么內容,不同季節有不同的唱詞,清明唱《西湖會》,端陽唱《盜仙草》,中秋唱《游月宮》,冬天唱《踏雪尋梅》等。短篇曲目以勸世、祝福、祝壽居多,也有唱神仙、才子佳人、英雄好漢的。書場演出道情的藝人多說唱中、長篇。主要書目有《珍珠塔》、《白蛇傳》、《封神榜》等。多數系改編自彈詞,內容大致相似。也常連綴多支曲牌來抒發人物的復雜思想感情,類似清曲的套曲結構。
以上開展的揚州曲藝唱腔研究,旨在透過“活態”的音樂藝術形式,追溯其文化與歷史,探究其聲樂演唱的傳承性、時代性、審美性和藝術性;以及從唱論的歷史觀及藝術論的角度,揭示其本體的價值,包括藝術程式化、唱法獨特性、藝術表現力、唱法共融性等唱論特點。并從藝術形式的唱法中,梳理出風格、語言、音樂表現等核心唱論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