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麗萍
摘要:提到音樂,我們大部分國人會以為就是電視廣播里的流行歌曲、各種地方戲以及信天游、民間小調等。倘再被問到聆聽音樂的目的和價值何在,大部分人的答案無非如下幾種:用來欣賞、休閑、放松心情或者無聊的時候打發時間的。作為造物主對人類最大的眷顧--音樂,它的意義不止于此。
關鍵詞:音樂 理解 藝術性
音樂是某個高人的專利嗎?普通人難道就聽不懂音樂嗎?我們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合理嗎?這三個問題給了筆者深深的觸動:既然音樂是上蒼對整個人類的恩寵,而我們又都有可用來聆聽的雙耳。那么,它就不該成為某些人的專利,普通人應該也能聽得懂音樂,進入21世紀的今天,我們仍舊是一個缺乏音樂鑒賞力的民族,我們依然沒有屬于自己的高品質的音樂。
一、平民音樂缺乏藝術性
我們的音樂大多是平民音樂。平民音樂的心態基本上就是——咱們老百姓,今兒個真高興,特征是:以熱鬧為宗旨。去過鄉鎮的人們如果稍稍留心可能會發現這些地方有個共同特性,就是戲臺多。這些戲臺以免費、喧鬧、重口味、粗糙為特色,鑼鼓一響,十里八村的人都聽得見。這些戲劇很難帶給人精神上的提升,無法和西方的貴族音樂相比,不屬于真正意義上的音樂。
二、戲劇以外的音樂缺少共鳴性
除了戲劇不能帶給國人真正的音樂鑒賞力之外,我們的流行音樂以及民間小調等音樂形式,內容大多很粗糙,庸俗,包含的價值觀常常是混亂而無序,表達的情感也往往顯得狹隘和糾結,這些音樂形式只能給人帶來情感的宣泄和排遣,甚至和負面情緒共振,不僅不能展現人性美好精神的光芒,無法提升思維和情感,還往往讓人沉溺于痛苦,不能自拔。
三、普通民眾很難有機會觸碰到高雅的音樂
我們所熟知的大型音樂《彌賽亞》的作者亨德爾,他是英國的皇家作曲家,他的音樂華麗貴氣,寧靜祥和,充滿喜悅和感恩。他每年都會舉辦以普通民眾為受眾的大型音樂會,有時還辦好幾場。西方像這種為社會民眾整體藝術鑒賞所作的事情其實遠遠超過我們國家,所以,他們的音樂并沒有成為貴族的專利。相比而言,我們國家在這方面的作為非常少。民眾不僅沒有什么音樂鑒賞力,而且對于音樂等藝術的認識也很奇特。整個社會的嚴重物欲化,使得音樂的目的和價值不再是高雅的精神享受,而是博得某種物質殊榮的工具,將本來很好的藝術享受變成負擔和折磨。
四、 音樂學習的目的
和教育的目的一樣,音樂學習的目的應該是調出人類靈魂中最高尚的部分,幫助實現“人”的教育。
(一)取悅自己,提升生活的品質
音樂應該成為我們精致人生的朋友和伙伴。所以,音樂應該是用來取悅我們自己,而不是取悅他人的。所以,我們完全可以只是欣賞和聆聽音樂帶給我們的美妙神奇的心靈體驗,卻并不一定需要通過樂器的學習來培養音樂素養。但我們大多數人通常卻陷入了這種誤區:為了培養孩子們的音樂修養,家長們往往就會選擇讓孩子們非常辛苦地學習至少一門樂器,然后就走上了考級等這樣的音樂應試教育道路。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們,真的就會欣賞音樂了嗎。
(二)培養細膩、精致的靈魂
真正好的音樂可以培養出我們非常細膩和精致的感受力。一個對人細膩的人,那么他的人際關系和家庭關系一定會處理得很好,即會做人;一個對物細膩的人,那么他可能會成為科學家或工程師之類的人才,他做事的能力也會比較強。而這些能力的培養,最終還是幫助我們實現“人”的教育。
(三)提升個性、心理、品質的手段
音樂一定是要有選擇的,高尚的、內涵豐富的音樂可以幫助我們提高個性、心理和品質。比如,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奏曲可以培養帝王之氣和大格局與大胸襟,而我們女人容易受傷其實也是因為我們的格局不夠大,整天都是圍繞著家庭這個小圈圈轉。而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可以培養一個人的涵養和深度。如果一個孩子個性急躁,那么也可以通過這個曲目的欣賞來加以改變。當我們可以聆聽各種豐富的、多層次的音樂,那么也就可以培養出我們豐富的人格。
五、我們需要什么樣的音樂陪伴
音樂可以發掘人類靈魂深處的高級意識,擺脫人類低劣情緒和心理的困擾;進入到更高的心理和個性境界,以及更精細的“思維密度空間”目的狀態。所以我們要:
1.與高尚音樂共振,不與低劣的情緒共振。
2.聆聽豐富的、多層次的音樂。
3.聆聽可以穿越時空、參透人性的音樂
4.聆聽令人內心充滿寧靜和喜悅的音樂。
真正的教育應該是關注“人”的教育、關注“心”的教育,應該重視心靈的凈化與提升!而不是把人當“機器”的教育。但我們今天的應試教育似乎把我們當成冷冰冰的機器,除了灌輸知識之外,卻根本就不重視心靈世界的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