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泉
摘要:從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開始,中國民族歌劇為全面發展中國音樂和中國的民族聲樂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我以歌劇《黨的女兒》為例,分析了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歌劇中人物的性格。當然,歌劇的創作中也吸取了地方民間小調和外國西方歌劇的創作手法,使歌劇更加的完善。繼承民族的傳統,發揚民族的優勢,讓更多的人了解、接受民族歌劇,傳承和傳播歌劇,使我們中國的歌劇達到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最高峰。
關鍵詞:民族歌劇 創作特色 時代背景
一、歌劇《黨的女兒》的總體創作
歌劇《黨的女兒》的故事,是紅軍抗日蘇區1935年在江西,通過寫共產黨員田玉梅和桂英與馬家輝和白軍團的故事,反映出共產黨員為了中華民族團結一致共同抗戰奪取勝利的英勇精神、奉獻精神。對痛苦共產黨進行描述,推動之后的英雄事跡波。這部歌劇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為觀眾展示了中國歌劇的藝術魅力。
歌劇《黨的女兒》作為一個新的階段的作品。它是音樂、戲劇、聲樂、器樂、舞蹈、舞臺藝術與其他藝術形式共同結合在一起的。如插入伴奏、合奏、合唱,有機的組合和協調的音樂。歌劇《黨的女兒》在借鑒西方的歌劇學習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無論是聲音和情感的需求有其自身的特點,對它后來的創作也具有重要意義。
二、對歌劇場次及主要人物中的唱段進行分析
歌劇《黨的女兒》是中國戲曲的一大突破,在音樂實踐中描繪出每一個性格鮮明的主題音樂,寫出一個不同的顏色和強度的片段。
第一場:一九三五年春 ,江西某地,杜鵑坡村外
共產黨員田玉梅即將要執行死刑的時候,她的女兒跑來找媽媽。玉梅唱到“手不能擁抱,口不能說話,串串淚珠胸前灑”,經歷骨肉分離之苦。鵑妹子的“羊羔羔吃奶”發掘人物內心世界,給人留住難忘的記憶。
玉梅在共產黨員的的庇護下,虎口余生。玉梅唱的《血里火里又還魂》這是歌劇《黨的女兒》的主要唱段,也是人物的首唱段。起到“風向標”的作用。玉梅的經典唱段《血里火里又還魂》是她在法場逃生后的唱段,借用了戲曲的曲調,將百姓熟悉并熱愛的戲曲音樂進行改編,擴大了音域,凸起了音樂中心。在節律上,鑒戒了緊打慢唱的音樂特質,經過散板、慢板、快板等差別板式的融合,描繪出玉梅百折不撓的革新信心與喪失親人的哀思之情。熟悉的旋律作為感情的紐帶,使原來的歌劇創作推廣普及,動蕩的節奏、悲憤的音調、強烈的戲劇性,有力的表現了桂英死里逃生的情境。風雨交加的夜晚,呼天喊地喚親人,卻都搖不醒叫不應。玉梅決定和敵人斗爭到底,為犧牲的共產黨員拼了,為共產主義事業拼了,這是一個色彩濃郁而又感情濃烈的唱段。
第二場:夜晚馬家輝家
以桂英的《從前有座山》開場。桂英瘋了,拿著剪刀剪碎馬家輝的衣服。馬家輝是叛徒的臉,玉梅九死一生,死里逃生的回來了,并告訴其老支書臨刑前說黨內有叛徒,于是馬書記就想方設法的支走小程準備抓走玉梅。
玉梅、桂英對唱,玉梅與兄妹之愛打開剛剛睡醒的桂英的心結,桂英最后說:馬家輝不是人,是個叛徒。桂英趁馬家輝還沒趕回來放走玉梅。馬家輝帶著白軍軍團的敵人來逮玉梅,不料卻只看到桂英自己。
第二場構成了忠貞不服的共產黨員和激情正派的人民大眾與背信棄義的叛徒和喪盡天良的仇人猛烈對照,這些典范現象是土地革命期間白色恐怖世界同人物的縮影。
第三場 :黎明、紅松崗、七叔公草寮
前講述了馬家輝來到七叔公家說看到了玉梅,并且扭曲事實,把共產黨員玉梅說成是叛徒。使七叔公誤會了玉梅。玉梅從桂英家逃回了七叔公家,不料想七叔公卻變了,殊不知自己有人使壞,使七叔公誤會,七叔公的“忠奸兩難容”,玉梅無奈之下只好選擇了離開。鵑妹子的“孩兒離不開好媽媽”,又喚回了玉梅。在這一刻玉梅可謂危機四伏,用一顆真誠的心來解決七叔公對他的誤會和懷疑。
第四場:夜晚、馬家輝家
七叔公來找馬書記并設下圈套,帶著馬書記去“抓捕”玉梅。這時玉梅正巧來找桂英,桂英覺得自己的丈夫馬家輝是叛徒,對不起黨和人民想地下去懺悔,一死報黨恩。
《生死與黨心相連》是歌劇《黨的女兒》中的重要唱段,也是田玉梅勸桂英的戲劇性抒情唱段。玉梅和桂英體現出了彼此的友誼,并深情回憶說服玉梅。把玉梅熄滅的革命重新燃起大火,揭露叛徒馬家輝。北方湍流的節奏,朝氣蓬勃,充滿活力和野性的音樂風格,適合熱情豪爽人的曠達施展。
第五場:凌晨 青竹坳 游擊隊舊營地
七叔公演唱的《天大的重擔我來挑》。于是玉梅、桂英和七叔公成立了三人戰斗小組,《天邊有顆閃亮的星》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唱段,用以表達主人公對未來的急切希望和對革命的必勝信念。第五場擴大了紋理,玉梅唱歌,桂英與七叔公的加入形成三重唱,最后變成了對人心的代表千百萬合唱混合。這樣,不僅集錦英雄的形象,同時也體現了黨和人民群眾之間的密切關系,激勵人,非常感人。
《萬里春色滿家園》是歌劇《黨的女兒》中的知名唱段。該唱段是歌劇的情緒高潮,主角玉梅執行前一段獨白。對敵人的仇恨、蔑視,對家鄉的依戀,對光明的憧憬以及對女兒的不舍等各種情感,是情感的升華。
《黨的女兒》的音樂締造中,深入群眾,懂得他們的情緒和思想,諳熟他們的音樂言語,在忠實于現實生活的基礎上,汲取民間形式的一切益處,同時也需要參考前人的經驗。從人物的性格、民歌的戲劇化、歌唱與道白的處理、各種音樂的統一等,諸多方面進行認真的探討。《黨的女兒》將中國民族音樂融入到西方交響樂中,用人物主題貫穿發展的方法,成功的將音樂形象塑造。歌劇《黨的女兒》的藝術享受,是凈化心靈的一種意境,歌劇《黨的女兒》這常青樹,永葆革命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