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晶
摘要:歌唱“跨界”近年來在表演舞臺中屢屢出現,但其真正的屬性和特征并非簡單地模仿和嘩眾取寵,而是應具有深刻的文化轉變能力。而歌唱“跨界”的發展離不開歌唱教育的同步支撐,更離不開專業教育內容的與時俱進。本文的研究著眼于“跨界”的文化特征和教育啟示進行一定深度的分析研判。
關鍵詞:“跨界” 文化特征 教學啟示 落后與保守 改革與轉變
“跨界”一詞近年來在文化領域被屢屢提及,儼然成為一種藝術發展的“新風尚”,從繪畫藝術中的“中西合璧”到建筑藝術對于傳統和現代建筑風貌的融合探討,隨處可看到對于“跨界”多元化的見解。當然,在聲樂表演領域,“跨界”也被順理成章地引入并推廣,我們看到很多歌唱者在大大小小的舞臺上都以“跨界”來標榜和宣傳自己,并冠以“跨界歌手”的美譽。然而,真正的“跨界”難道就是將不同風格或唱法的音樂作品編纂在一起?或是為了嘩眾取寵而將人們熟悉的流行音樂拼貼到美聲唱法或民歌的演唱中么?在我們看來,這并非歌唱藝術“跨界”的真諦,甚至以理論角度分析時,這樣的演唱方式甚至是一個笑話,或是歌唱發展的倒退。
我們嘗試觀察歌唱體系中“跨界”,以一種個案視角來思考“跨界”為何物。首先,流行音樂領域近年來已然成為“跨界”的“重災區”,通過互聯網搜索可以看到,被包裝成“跨界歌手”名號的演藝明星不計其數,唱了幾句英文歌就可以叫做“跨界”,哼了幾句民歌小調也可以以“跨界”自居。但“跨界”顯然并不僅僅于此,我們來看幾個代表人物,比如:李玉剛自開始闖蕩歌壇以來,就以“反串”先聲奪人,相比流行音樂,戲曲方面的演繹顯然更為擅長,但隨著其涉足流行歌壇,他的作品中都或多或少的融入了京劇的唱腔和文化觀念,這是一種“跨界”表象,它與絕大多數的不倫不類的“跨界”行為相比,并非為了迎合觀感而故弄玄虛,而是主動依靠唱法轉變,形成多元化的歌唱方式和風格。其次,受流行音樂圈的影響,在美聲和民族唱法領域也相繼出現了很多“跨界歌手”,其中不乏廖昌永和譚晶等知名歌手。我們在這里要重點介紹的是吳碧霞,出生在戲曲家庭的她,自幼學習黃梅戲,后在專業學習階段又相繼開始民歌和美聲的研修,并有過出國訪學的經歷。在吳碧霞的音樂會中,曾有過多次上下半場分別演唱美聲和民族唱法作品的先例。
上述列舉的李玉剛和吳碧霞都有一個共同的“跨界”特點,那就是以精湛的技藝完整的駕馭多重唱法和風格,并獲得不同受眾群體在聽覺感官上的一致認可。我們試想,美聲歌手在舞臺上用美聲唱法演繹一首流行音樂作品,臺下的觀眾會有什么樣的感受?誠然,他們會有一定的審美感受,甚至會感覺到新奇和刺激。但是,如果仔細思考,他們并不會認為這是“跨界”,因為“跨”這一動詞必須是由演唱主體做出的主動行為,而不是被動的使作品“跨”過來。由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歌唱“跨界”的真正概念應該歸結為:歌手通過長期的訓練和修養提高,能夠駕馭多個音樂領域和多種演唱形態、風格、技巧,在表演過程中能夠喚起不同結構觀眾的審美認知和文化歸屬感。通俗來講,就是不僅要“唱什么像什么”,而要達到“唱什么是什么”的境界。
基于這樣的要求和苛刻標準,我們在聲樂學習中應以發展和現代的眼光來重新思考和變革。一方面是順應聲樂發展從“一專”到“多能”的轉變;另一方面也可以以此為契機,對我們現行的主流聲樂教學體制進行理念上的“升級”。
中國的聲樂專業教育在高校的開展自上世紀末開始了大規模的擴展和提速,如今聲樂教育在高校的開設范圍之廣,學生人數之多,已經達到了歷史的高點。但對于聲樂教學的理解似乎并沒有與辦學規模保持同步,很多基本的教育理念與國外同行業相比還存在這明顯的差距。“跨界”演唱行為的出現其實并不是中國聲樂教學促成的結果,而是音樂市場在受到擠壓后的自主選擇,這不僅是發展的必經之路,同時也是對于聲樂教育的一種鞭策和反省。
首先,“界”雖是一種虛擬的邊緣,但它確實存在于聲樂學習的壁壘之下,人為的界限劃定使聲樂學習者從一開始就被編排在不同的聲樂學習語境中。在專業院校的招生中,自然地將學生按照嗓音條件劃分為美聲、民族、流行,甚至高、中、低音,這種觀念和做法體現的是教條和落后,而喪失的是自由和兼容并濟。根據筆者的了解,在德國、意大利、美國等聲樂教育發達的西方國家專業教育層面,早已取消了對于聲樂學生學習方向的分門別類,最起碼在入學考試和早期教育中,教師已不再按照自己的構想來設計學生的發展方向,而是鼓勵學生開闊眼界,全面學習各種唱法,最后再根據興趣和能力確定一專多能的發展方向。這種理念和教學改革方式如今在我國個別音樂學院已經得到推廣,地方院校應與時俱進,轉變落后的體制和觀念。
其次,之所以吳碧霞的“跨界”演唱具有獨特魅力和普通歌手難以契機的能力,來源于其學習履歷中的多元化學習范疇。如今我國大部分聲樂專業院校的教學都存在著聲樂專業課與綜合素質課分離的局面,專業老師只負責歌唱技巧教學,而學生的文化素質重視程度又不高,導致問題的出現。歌唱是一門復雜的學科,與其他藝術形式相仿,它不僅需要精湛的技藝,還需要多種文化知識和專業知識的共同融合。人們常說歌手和歌唱家的區別在于技與藝的差異,這就是說當歌唱達到一定境界和高度時,較量的是文化和素質在歌聲中是否得以體現,這也是為什么央視“青歌賽”這樣的重要賽事中要加入綜合素質考評的原因。我們的專業教師不但要傳“技”,還要傳“情”、傳“藝”,使歌唱教學擺脫單一的技術教學,走向多元化教學的道路。只有這樣培養出的學生才能夠在“跨界”演唱中達到跨越文化認知理念的至美境界。
真正的“跨界”演唱需要在日常教學中扭轉教學觀念,形成開創式的突破。以學生綜合知識灌輸為本,以當今社會文化和藝術發展現狀為基,只有這樣才能開創歌唱教學和演繹的劃時代新篇章。
參考文獻:
[1]修海林,羅小平.音樂美學通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
[2]王次炤.音樂美學基本問題[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1.
[3]王思琦.中國當代城市流行音樂——音樂與社會文化環境互動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