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霄
摘要:竹笛是中國音樂藝術發展史上重要的樂器及音樂形式之一。經過漢唐及明清的發展,竹笛逐漸在選材和器形上趨于統一。經過宋代以來戲曲的發展,及明末竹笛演奏技藝的繁榮,中國竹笛逐漸形成了南北兩派不同風格的演奏形式。中國竹笛在藝術特色上也逐漸形成了區別于西方的藝術表現形式,以顫音為基礎的音樂風格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形式獨立于世界音樂之林。竹笛演奏藝術在美學表現上具有豐富的層次和多元化類型,在民族文化的發展過程、名曲演奏風格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關鍵詞:竹笛 發展變遷 美學價值
一、竹笛的器形變化與歷史地位
中國竹笛源于新石器時期產生的骨哨,最早發現與八千年前河姆渡古文化遺址中的骨哨與賈湖文化遺址中的骨笛,經鑒定,這些骨哨、骨笛與中國竹笛有著密切的關聯。目前現存與河南省博物院的骨笛,不僅帶七個指音孔,更令人驚嘆的是還帶有調音功能的小音孔,此笛被稱為人類音樂史上第一個精密加工的樂器,距今已2500多年,可見,在中國古文化中,笛這種樂器形式,已經廣為流傳并得到較大的發展和廣泛的普及。而已故趙松庭先生更是定義了竹笛的歷史和文化價值,稱“中國竹笛不但是最古老的樂器,也是所有管樂器的鼻祖。”
中國竹笛的制作與音色方面,在漢唐時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漢代時,笛的制作已經開始使用竹這種特殊的材料,被后世陳贊的“柯亭笛”的制作者蔡邑,即為漢代著名的音樂家。而唐代發明的蒙膜助聲的制作工藝,開創了中國竹笛貼膜變聲發音原理的新時代。可以說漢晉至隋唐時期中國竹笛不僅完全確立了普通六音孔形制的結構,而且在制作種類方面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地位已日趨提高。而到明清時期,竹笛的制作工藝與器形已基本確立,并開始大量應用于各種藝術表演形式中,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目前竹笛不僅是伴奏(戲曲和舞蹈伴奏等)和合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樂器之一,已成為一件富有表現力和深受廣大群眾歡迎的獨奏樂器。
二、竹笛演奏技巧發展變遷
漢唐前的竹笛,多作為文人雅客閑賦風雅的器具之一,其音樂表現形式多為獨奏,處于演奏技法的初創期。隨著宋元以來戲劇的發展,竹笛迅速被應運于各種民間地方劇種中,承擔主奏或領奏的角色。明末以后,竹笛的藝術進入了飛速發展時期,竹笛的演奏技法及藝術魅力被真正的發掘和表現。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竹笛的演奏技術慢慢被劃分為南北兩派演奏風格,這兩種風格為以后竹笛音樂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竹笛演奏的南北兩派風格和流派的形式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以兩派代表人物陸春齡、趙松庭(南派)及馮子存、劉管樂(北派)的生活地域內地方習俗、慣用語言、地方文化等的長期影響形成的思想意識,及在情感表達和藝術形式上特有的思維方式。另一方面歷史時期的發展對民間文化生活的影響以及重大歷史變遷時社會文化的分解和融合,生產和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生活環境條件的改善等,也賦予演奏(作曲)家們以新的藝術追去核心的演奏風貌,從而推動了竹笛演奏風格的流派和笛曲風格的變化和發展。
三、竹笛的美學價值
竹笛取材于大自然,竹笛音色的魅力,來源于自然的饋贈,來自于生活的感悟。從美學角度看,竹笛音樂的音色特點,個性突出、色彩斑斕,不僅更好得抒發情感,貼近生活,更形成了竹笛音樂美的多種形態,滿足廣大聽眾不同的審美需求和視聽情趣,同時對于展示作品的民族風格也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對于竹笛音色的賞析,須從審美的角度進行分辨、篩選、升華、美化并進行創造性的運用。
不同的流派所表現的藝術上的美的風格各不相同,理解也千差萬別,最具欣賞特點的,就是上文介紹的南北兩派的派系風格。南北兩派笛曲有著不同的獨奏,或主要伴奏樂器的組合,這些特性樂器無論在形制、音色、音量、演奏技巧方面,還是伴奏時相互之間的默契配合方面,均表現出了不同的韻味和演奏風格。
(一)北派美學風格
北派笛子代表形式是演奏梆笛藝術,也稱梆子戲曲音樂,流行于中國華北、西北、部分華中一帶,特別是晉冀魯豫地區,尤其擅長二人臺音樂及山歌小曲等。北派多以民間音樂材料作為基礎演變而來,因而具有高亢嘹亮、風趣熱情,擅長模擬戲劇唱腔與自然聲響的曲風特點,技法上經常使用花舌、吐音、喉音等,吐納有剛勁、爆發力十足、丹田用力而不失舌頭技巧,形成豪爽潑辣特別富于生活情趣的北方竹笛演奏風格。代表曲目有《喜相逢》、《五梆子》、《掛紅燈》、《萬年紅》等笛曲。
北方人比較粗獷、豪爽,在吹奏時氣息運用的比較猛,吹奏出的樂曲旋律則比較活潑、高亢、熱烈、奔放。經常用音區較高笛管較細管身較短的竹笛來演奏,如G調、A調、F調等。演奏時注重舌的運用,對于氣氛的營造尤為突出,
(二)南派美學風格
南派笛子的特點,與江南水鄉溫婉如墨、溫儒典雅的氣質交相輝映。南派笛子用以演奏南方戲曲音樂、江南絲竹、江南小調等,建立在廣泛的戲曲音樂基礎上,形成了出如流水、腰如懸絲、尾如宏鐘的演奏風格,技法上主要以顫、贈、疊、打為主,講究醇厚圓潤、典雅、秀美,吹奏時用氣平和均穩,舌頭動作小,運指講究輕盈、靈敏、迅速,要求力度適中,小顫音尤甚。代表作有《早晨》、《三五七》、《二凡》、《幽蘭逢春》等。
南派竹笛主要包括C調、D調等,這些調的竹笛吹奏出來的樂曲旋律大部分都比較優美抒情,總是給人一種比較平穩、流暢、小橋流水的感覺,不論快板還是慢板,旋律的差別都不是很大,總的來說都比較溫文爾雅、很委婉、含蓄。每首樂曲都會有一個主旋律,樂曲會圍繞這個主旋律來展開,使整個主旋律貫穿于整首樂曲之中,猶如一條沒有盡頭的小溪流,連綿不絕,聽起來更加的統一、連貫。
四、竹笛的藝術特色
中國樂器在音色表現上非常豐富而獨立,它不同于西方管弦樂隊只要一個族群,音色就是接近的,比如鋼琴表現力非常豐富,但在音色上缺少變化,所以西方樂隊合弦時渾然一體。由于音色相近,中國樂器音色結合不到一起,所以這樣前提發展出來的合奏音樂就和西方不一樣,每個樂器的音色都朗然存在,合在一起又會構成一個有機整體。竹笛在中國樂器里音色變化很特殊,無論南派北派,或是其他流派的竹笛風格,顫音都是其中最具藝術特色的地方。
由于竹笛在形器上內貼了一張竹膜所以它有虛顫音、彈顫音、捋顫音、揉顫音、小顫音、小臂顫音等顫音技法來呈現人性。顫音是手指技巧的最初級功夫,也是氣、指、舌、三大類訓練的中的根基。與西方管類樂器如長笛相比,由于長笛沒有竹膜的裝置,且因十二平均律的需求裝有好多鍵,以致于幾乎沒有上述指顫音技法。同時當我們聽到竹笛低音區,竹膜聲音明顯變強,在聽覺上,會感覺聲源離我們近。遇到高音區,竹膜聲會不見,我們聽覺上會覺得它在遠處。于是產生一種特殊的空間感,坦白說西洋長笛卻沒有這一特點。這便是中西音樂文化的差異之處。由此我們能夠看到藝術的發展,文化建構的主體性存在的重要。
中國竹笛指顫音技法的運用是受其歷史文化、民族文化、區域文化等諸多文化因素的影響。中西音樂之間由于文化不同,諸如中國竹笛與西洋長笛指顫音技法差異及器樂音色的多元與單元差異,便證實了彼此存在的合理性,同時也充分體現了音樂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藝術無疑是人類文明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竹笛藝術也不例外。從某種意義上說,文化即社會化的文明,進而言之,社會化的竹笛藝術才堪稱為竹笛文化。事實證明竹笛在我國雖然擁有七千年的歷史,但今天它仍屬發展中的樂器,因為人類社會的進步,藝術跳動的脈搏也必須跟上時代的節拍,竹笛理所當然需要發展。我們要大膽探索、繼承傳統,開拓創新,為中國竹笛再創佳績、走向輝煌,貢獻我們的聰明才智。
參考文獻:
[1]陳瑞.淺議竹笛的起源與發展[J].時代報告,2012,(04).
[2]詹永明.南北笛曲風格及其演奏流派[J],中國音樂,199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