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俠
音樂是流動的音符,流淌的精靈,凈化心靈深處的清新劑。學習音樂,我快樂過,也徘徊過;作為音樂老師,我喜悅過,也迷茫過。喜悅的是我讓孩子因為我而快樂著,迷茫的是我也因孩子而不知所措過。這不,上學期接了個班,因剛開始的新鮮和我上課的激情,同學們課堂秩序都保持得很好。但這學期的課堂秩序很亂,無論你提高八度嗓門還是采用豐富的教學形式,都難以平靜他們的“活躍”。一堂課難以正常維持,課上“嘻哈說笑”型,幾張臉湊在一起“自娛自樂”型,“埋頭苦讀”型……總能出現。這讓我很是生氣,心里埋怨道:“這群無知、膚淺的家伙,不懂欣賞,音樂知識如此薄弱匱乏”。臨下課時,我準備用些時間好好批評一下他們,待我剛開口,“看到你們一張張,(可氣的臉)還未說出口時”,不知誰接了一句“一張張可愛的臉”,看著同學們純真、調皮的樣子,我順勢接了過去“嗯,可愛的臉,我又不忍心批評你們了,你們自己要好好反省一下,為什么課堂秩序這樣?”。晚上,我躺在床上靜靜的思考著,矛盾著,“為什么很多學生喜歡音樂,卻不喜歡上音樂課呢?什么原因讓原來正常的課堂秩序難以維持呢?怎樣才能讓同學重新喜歡上音樂課呢?要不,順其自然吧!……但心中的一個信念不可摧毀,“你選擇了就要對得起這份信任,就要對得起這份責任”。是啊,教育和師德是不可分的,有什么樣的師德就有什么樣的教育,記得從《學習的革命》一書中看到過這樣的一段話,發人深?。?/p>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批評之中,他就學會了譴責。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敵意之中,他就學會了爭斗。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恐懼之中,他就學會了憂慮。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諷刺之中,他就學會了害羞。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恥辱之中,他就學會了負罪感。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之中,他就學會了自信。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表揚之中,他就學會了感激。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學會了愛。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分享之中,他就學會了慷慨。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誠實和正直之中,他就學會了真理和公正。
教師的職業道德和良心,要求著我不應氣餒,不該放棄,用自己的愛心去上好每一節課,讓學生看到一個色彩斑斕的新世界,讓學生感到教師的博大胸懷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課后,我查看了這個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結合平時教學進行分析,主動找學生談心,聽聽他們心聲,“老師,我不喜歡音樂書本上的內容,太老掉牙了。”“老師,我喜歡流行歌曲。”“老師,我喜歡上多媒體”……是啊,原來他們小小的內心有著這么多的渴望。我要重新調整我的教學思路和計劃,仍要重視從學生的興趣入手,書本上的內容盡量結合他們生活,加入一些流行元素,豐富起課堂形式和教學手段,提高他們鑒賞能力,正確引導他們健康的欣賞觀念……
是的,是音樂博大精深的愛,讓學生和我聯系在了一起,產生了強烈的共鳴。而作為“師者”、“范者”我沒有理由只想著去責備學生的淺陋和無知,沒有理由讓學生露出失望的眼神,更不能讓愛傳遞的步伐去停歇!像羅曼·羅蘭說的:“要撒播陽光到別人心中,自己心中得有陽光;像盧梭說的:“榜樣,榜樣,沒有榜樣,你永遠不能成功地教給孩子以任何東西”。用我的表率,教師優秀的品格,去沐浴這些燦爛的“音符”,舞動起他們生命的精彩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