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波
摘 要:古典主義漸進到浪漫主義,是歷史車輪奮勇前行的必然規律,無論是在人文思想、文學藝術創作和現實社會生活等諸多方面,浪漫主義均具有其基本的特征。舒曼這位偉大的德國作曲家,在藝術歌曲創作領域的貢獻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他既是舒伯特重要的繼承者,又給其后的作曲家在藝術歌曲創作上提供了很好的借鑒。舒曼的聲樂套曲OP.39,此作品為舒曼藝術歌曲創作中最為偉大的作品之一。
關鍵詞:德國 文藝思潮 藝術歌曲 舒曼 套曲OP.39 思想內涵
一、德國浪漫主義文藝思潮
從18世紀晚期開始,在19世紀整個的100余年里,浪漫主義音樂在音樂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德、奧藝術歌曲創作與演唱成為浪漫主義音樂時期顯著的藝術標志。
作為文藝思潮,浪漫主義產生并風行于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歐洲。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主要的歷史使命是反對拿破侖的專政統治,其表現為世襲的封建貴族向新興的資產階級的權力轉換,那時正值資產階級革命的時代,資產階級處于上升時期,要求個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在政治上反抗封建主義的統治,在文學藝術上反對古典主義的束縛,追求自己的理想。面對充滿復雜矛盾的社會狀況,藝術家們最關心的問題是“我們的理想在那里”,為適應這樣的需要,浪漫主義思潮應運而生。
浪漫主義最早的主要表現是德國的狂飆突進時期。施萊格爾兄弟在18世紀最后幾十年中成為德國浪漫主義的領袖。施萊格爾兄弟編輯的刊物《雅典娜神殿》,在推動浪漫主義運動的宣傳和理論建設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被稱為耶拿派浪漫主義。他們要求個性解放,主張創作自由,提出打破各門藝術界限。但他們的浪漫主義理論帶有濃厚的主觀唯心主義和宗教神秘主義色彩。德國浪漫主義的另一個派別是海德堡派,代表人物有阿爾尼姆、布倫坦諾等人,重視民間文學,深入民間收集民歌和童話,對浪漫主義文學發展起過積極作用。此外,霍夫曼、荷爾德林、海涅、歌德、席勒、艾興多夫等人的創作也在德國浪漫主義文學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們的浪漫主義思想宣揚感情至上和人的本性善良,提出 “回歸自然”的口號,在創作中抒發對大自然的感受,描繪大自然的魅力,抒發對美好事物、自由理想和鄉土的熱愛追求和依戀。德國的浪漫主義思潮很快從文學領域蔓延到音樂藝術領域,不僅對德國藝術歌曲的發展和興盛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且為這類作品提供了堅實的文學基礎。
二、德國藝術歌曲
浪漫主義作曲家新的藝術理想和追求,他們試圖擺脫陳規舊律,作出自己有特性的陳述:想象力的翱翔、激情的喊叫,傳說占據生活,情感支配一切,這種新的藝術形式取代了理性和才智構成的古典時代。
浪漫主義的來臨同時受到了其他藝術形式的融合,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德奧文學的發展進入浪漫主義階段,作家們要求藝術作品應當像民間文學那樣自然、樸實,反映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因而產生了一批優秀的詩篇,這些詩歌與音樂相結合,產生了新的藝術樣式——德奧藝術歌曲。在西方浪漫主義時期的藝術歌曲最能表現詩、音、畫的意境,藝術歌曲是作曲家根據詩人、文學家的杰出詩篇而精心創作的音樂作品,它既不同于民歌的生活性,也有異于戲曲的敘事性,曲調完全由詩人之音調孕育而成,與詩渾然一體,通過音樂形式表現詩的情調、詩的內涵,給人以美的享受,滿足著人們的藝術欣賞需求。它的主要特點是把詩詞與音樂構成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比民歌和一般歌曲的藝術水平更高;藝術技巧的難度更大,側重刻畫人的內心世界及個人主觀感情的抒發;歌曲的曲式結構簡潔嚴謹,音樂旋律抒情,表現手法豐富多彩;加強了鋼琴的作用,共同描繪詩的意境,有的地方鋼琴可以代替歌者抒發情感,充滿了抒情性和歌唱性;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德奧藝術歌曲打破了封建統治者對音樂的禁錮,走出教堂和宮廷,來到家庭和愛好者的集會中間,進入了更廣闊的社會活動范圍;
在德藝術歌曲的創作中,是詩激發了作曲家的創作沖動,并逐漸確立了藝術歌曲的發展方向,在這樣一個時期,藝術歌曲的曲調與旋律也被升華了,詩與音樂雖然形式多變,然而在藝術的殿堂里卻從未有過分離,“音樂如詩,詩可入樂”,徜徉在浪漫音樂世界里,你全然不知那種詩的氛圍、畫的色彩怡然地隨著每一個音符從樂器里走出來,包圍在你的四周,決然讓你沉醉。然談及藝術歌曲的詩與音樂,就不能不提到舒曼聲樂套曲OP.39的思想內涵藝術歌曲所作出的貢獻。
三、舒曼聲樂套曲OP.39思想內涵
弗利德里希·尼采評價舒曼的藝術人生:“舒曼的靈魂逃向了‘薩克森的瑞士,半維特式的,半保爾式的,當然不是貝多芬式的!當然也不是拜倫式的!他總是退到一邊,羞怯而畏懼,一個貴族式的溫情人物,在無名的幸福與痛苦中糾纏,一個姑娘似的人物,一株含羞草,這個舒曼已經不是德國的音樂形象,而是歐洲的現象”,這是對舒曼的性格、思想、人生、愛情的總結。在聲樂套曲OP.39中這種性格、思想、人生、愛情的觀點均有所覓見。
舒曼的聲樂套曲OP.39在創作手法上及藝術風格上,均具有獨到之處,極富有人生經歷和情感內涵,特別注重抒發自己的內心情結,個性特征十分突出,對細節的描繪細膩精致,沁人心脾,是其性格、思想、人生、愛情主題的真實寫照,所有十二首歌曲都是戀愛故事及與其有關的人生經歷。套曲中的月夜、黃昏、城堡、森林等多是代表思鄉、焦慮、孤獨、恐懼等信息。第一、八首《異鄉夢》,第五首《月夜》、第六首《美麗的異鄉》和第十首《黃昏》中所描繪的故事情景,映襯著舒曼早期在萊比錫學習時的心情。父親的去世,姐姐的自溺而死,離開家鄉到異地生活學習使舒曼倍感孤獨,想念家鄉的心情日益強烈,常常在夢里返回家鄉,醒來卻一片茫然。他在日記中寫道“故鄉那寧靜的秋日傍晚”,一想起它就會產生“心碎的憂傷”,在令人厭惡的萊比錫憂思重重,盡管他向母親表示一定按時聽課,但是他還是在音樂和寫作上消磨時間,有時甚至在酒館里長時間的飲酒,以至于囊中羞澀。這種生活景況正如兩首《異鄉夢》中所描述的“來自故鄉來的光芒,父母親已經死了,渴望享受安靜的時光,沒有人知道我在這里”,“我知道我在這里很孤獨,我住的城堡在山谷中,這里有紅色和白色的玫瑰,親愛的我等待你,直到我死去”,反復強調的曲調非常感人。《月夜》“我的靈魂展開翅膀,在深沉的大地穿行,飛回到家鄉”,展示出舒曼對家鄉的渴望。《美麗的異鄉》“對我來說幻想只在夢中,醉酒是未來最大的幸福”,滲透出舒曼在萊比錫一切都覺得生硬乏味,好像被生活扔進了黑暗的世界,他幻想著早日結束這現實,逃離到世外桃源去。《黃昏》“不要相信他人,即使是你的摯友也不可信,時常保持警惕”,讓人們聯想起克拉拉在父親的阻撓下,處在既要忠于父親又要忠于舒曼的為難選擇之中,克拉拉暗示舒曼婚事要往后延遲,舒曼處在矛盾中,并對克拉拉的愛產生懷疑。
聲樂套曲OP.39它還有愛情性的主題,歌曲描寫的愛情非常浪漫非常富有人情味,套曲中的景物如鳥兒、鮮花、月亮多是愛情主題的象征。第二、三、四、九、十一、十二首歌曲《間奏曲》、《林中對談》、《寂靜》、《憂傷》、《森林中》、《春夜》,表達了他想對克拉拉說的心里話。從舒曼同維克學習鋼琴開始,他就對克拉拉在一定的距離之內關注,對她的天真、孩子般的怪癖、她的刁蠻、她的熱情奔放越來越感興趣,逐步發展成為青年人的愛情。維克對舒曼和克拉拉的情感十分反對,以至于不讓二人見面,在《林中對談》的人物描繪和情境勾畫就能暗示出這種境地的狀況。1835年4月開始舒曼只能在遠遠的地方眺望克拉拉“她是那樣憂愁,有那么美麗”,舒曼在內心里強迫自己忘掉克拉拉,但是,努力是茫然的,他形容這段日子“最黑暗的日子”。一年多沒有與克拉拉通信,一想到未來他就會天旋地轉,1837年5月他將自己的f小調奏鳴曲寄給了克拉拉表明自己的思念之情,他寫道“我想念你甜蜜的生活”,這是一個瀕死之人想念遠方情人的歌,他對克拉拉發出了心靈的呼喚。經過多年的努力,1840年8月法院判決舒曼和克拉拉可以結婚,9月12日他們在萊比錫附近的舍恩費爾德舉行了婚禮。《間奏曲》“你美麗的形象,占據了我的心房,他讓人感到歡唱,把煩惱全掃光,我的心在唱著一首古老而美麗的歌,歌聲在空中飛揚,飛到你的身旁”這是舒曼對克拉拉愛的獨白。《寂靜》“沒有人知道我多么歡唱,這感覺除一個人以外,沒別人來和我共享”,這是舒曼和克拉拉共同的感覺,愛情的力量是同們歡暢,他們渴望變成一只小鳥,飛向海洋,飛向更遠的地方,去尋找屬于他們自己的幸福。《憂傷》“暗自內心中滲透著眼淚,自由對我來說就像夜渴望光明”,這首歌曲無疑是維克將克拉拉帶走,不讓舒曼見到克拉拉那一段時期真實的寫照,舒曼在日記中寫道“所有美好的結局,是我渴望的日子”。《春夜》“花園上空候鳥在飛翔,這預示著春天回到了大地,花兒含苞待放,我想哭泣又想歡唱,一切不能想象,星星、月亮、森林、夜鶯都對我歌唱‘她是你的,她是你的”,期待的愛情化作了現實,舒曼與克拉拉終于結合到了一起,這種喜悅之情在《春夜》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經過漫長的痛苦等待,經過重重阻礙,舒曼得到了克拉拉,世界的萬物都對舒曼說“她是你的,她是你的”。
舒曼多愁善感的人生經歷,致死不渝的愛情歷程,在聲樂套曲OP.39貫穿始終,這是他人生、愛情的集中體現。選擇艾興多夫這樣一個詩作,無疑是舒曼的創作風格和技巧趨于完美,也是對自己天才的最大考驗,經過一段極大的痛苦和挫折之后,他逐漸探測出情人的內心感受,創作日漸成熟,成熟到足以找到這些事的靈感,詩中簡約的協調與音韻融會,使舒曼登上成功之巔。
舒曼的藝術歌曲創作更為精雕細琢,他的音樂既不慷慨也不易于外露,而是完全的內向型。他更側重于情感與心理狀態的表現,手法更加細致靈活,音樂都化成了純粹的感情。歌曲內向而風格純凈,樂句簡短而緊湊,對詩歌的選材有其獨特的視角。在藝術歌曲OP.39創作中分別給予了歌唱與鋼琴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在該作品中歌聲與伴奏融合之緊密程度,令人無法除去伴奏而單獨演唱,并且有時歌詞已唱完而表現意境意猶未盡,接著便聽任舒曼用鋼琴將未盡之意說完,鋼琴伴奏往往起到了深化、延展詩詞之意的作用。臺奧多爾·W·阿多諾評價舒曼說:“如果要談到舒曼的作品,就要談他的傳統形式和所有變化形式,在他聲樂組曲創作形式中,他不但保持了他敏銳的認識,也保持了他的獨特”。舒曼的藝術歌曲代表著德國藝術歌曲的鼎盛時期,在聲樂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參考文獻:
[1]【德】巴巴拉·邁爾著,杜新華譯.羅伯特·舒曼[X].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
[2]劉新叢,劉正夫.歐洲聲樂史[J].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
[3]【美】阿克塞爾·休茲著,鄭秀玲譯.歌唱家的藝術.臺北:天同出版社,1971.
[4]沈旋,谷文嫻,陶辛.西方音樂史簡編[J].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
[5]蔣英等編.外國藝術歌曲--舒曼歌曲選[J].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6]尚家驤編.歐洲古典抒情歌曲集[J].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57.
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附屬藝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