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錚
摘要:“擺手舞”是土家族中的一種古老而神秘的民間藝術形態,是以擺手為主要動作的舞蹈。為了傳承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筆者對土家族的標志性文化——“擺手舞”進行了探討與研究。
關鍵詞:土家族 “擺手舞” 成因 特征
一、“擺手舞”的起源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一共由56個民族組成。在眾多民族中土家族是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少數民族。因此,關于土家族“擺手舞”的起源眾說紛紜。據史料記載,“擺手舞”起源于古代軍隊歌舞。隨著時代的變遷,此歌舞在民間廣泛流傳,逐漸演變成為土家族的“擺手舞”。
“擺手舞”在土家族人中代代相傳,并被土家人稱之為“舍巴日”。這種舞蹈是由幾個人,甚至幾十人圍成一個圈進行跳動,他們總是邊歌邊舞,營造熱情的氛圍?!皵[手舞”可分為大擺手與小擺手。整個舞蹈是以土家族的巫師為主導,并負責引領舞蹈,在鑼鼓敲擊的節奏中,人們手中拿著樹枝共舞并合唱,舞蹈姿勢豐富多彩。有的模仿勞動中的各種動作,有的模仿演戰,有的模仿各種各樣的動物姿態。舞蹈動作古樸自然,性情熱烈奔放。
二、土家族“擺手舞”的風格成因
在古老的發源時期,語言沒有產生,人們僅僅是通過手勢、體態進行相互的交流。人類一直保存著這種特別的表達方式,然后演變成為舞蹈。舞蹈就是通過神態、形態等方式進行傳情達意的一種藝術表達手法?!皵[手舞”作為土家族的傳統文化活動,它擁有獨特的風格特征。根據土家族人們的生產、生活經歷分析,形成其風格特征的原因有以下三種因素:
(一)特定的生活地理環境與勞動方式
一種文化的形成是由其固定條件造就,地理環境是不可或缺的生成基礎。首先,明確人類是大自然的產物,人們的生存與發展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然后,人類的生產都是取之于大自然。因此,人類的活動與文化都是在大自然環境中進行的。
土家族人們主要居住于我國湘、鄂、渝、黔的交界區域,屬于中國的西南地區,是中原和西南交往的重要交通要道。這就增進土家人民與其他少數民族頻繁交流。這里的地理環境多為崇山峻嶺,并且河流縱橫。這就決定土家族文化既有山地文化特質又有農耕文化特點。
在“擺手舞”中,我們可以觀察出其農耕文化特征,例如:種棉花、插秧、割谷、挖土、積肥等動作。這些舞蹈動作與生產勞動活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這不僅是土家族人民生活動作的總結,而且是一種提煉與升華。
總而言之,在土家族的“擺手舞”中,我們既可以看見平原的農耕,也看到了高山風貌的勞動姿態。
(二)土家族的傳統文化
中國歷史上的中原文化與巴文化對土家族傳統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在“擺手舞”中始終保存著古代“巴渝舞”的歌號、鼓樂等方面的特色。同時也有“大擺”一節,就是用長矛和木棍進行舞蹈。這些傳統文化都受“擺手舞”的深遠影響。
(三)宗教信仰
當人類在生產水平能力比較欠缺的時期,并對于大自然環境的現象無法進行解釋時就產生了宗教。這種宗教信念是出自于自己創造具有超自然、神秘力量的“神”。并將此作為自己的信仰,相信“神”可以左右一切,甚至包含人的生死,自然界一切事物的變化。土家族的宗教信仰是隨著一代又一代新生命的誕生而誕生,并呈現出不同的特征。“擺手舞”在整個過程始末都無處不在地顯現出來,主要內容有信鬼尚巫、崇拜自然、萬物有靈等。
三、“擺手舞”形態特征分析
(一)擺手與顫膝
土家族的“擺手舞”主要特征是由雙手手臂擺動和雙膝顫動組合而成。擺手的舞姿主要是以肩為軸,由手臂力量帶動雙手或單手在身體周圍搖擺。有部分動作可以以肘為軸,手直接進行擺動。無論是哪種擺動方式,雙手都是在一個自由的空間中運動,同時兩腿膝部也進行顫動。擺手與顫膝使得整個身體上下起伏,由此產生一種律動美和生機感,讓人感受到優美與柔和。
土家族人們在生活勞動中,常常會本能的使用手臂與膝蓋結合活動,這就為“擺手舞”創造了基本的舞蹈動律。雖然很多民族舞蹈都會具有其相似特征,但土家族的“擺手舞”的“顫膝”并不是主拍,他們的主拍是出腳與擺手,顫膝只不過是附隨擺手,起到轉換、修飾的作用。
(二)同邊與順拐
土家族人們世代都居住在大山中,每當身體背負重物行走在山路中時,他們為了減輕重物的壓力,只能側身行走。因此,土家人出現了“同邊”與“順拐”的姿態。這為“擺手舞”創造了一種獨特的形態?!巴叀本褪侵笖[手方向一致,“甩同邊手”?!绊樄铡本褪侨藗兂Uf的“同手同腳”,即左手出左腳,右手出右腳。腳與手如影相隨,同進同出。其動作主要是一個圓圈中進行順時或逆時針運動,也就是領“擺手舞”的人與壓擺手舞的人互換方向,雖然顯得有些機械、生硬,但是給人們帶來一種美的停頓感。
(三)直立跳擺
進行表演“擺手舞”時,身體軀干部位必須保持自然直立,不能曲身、含胸、彎腰等系列變化,即使舞蹈需要向前前傾或后仰,身體軀干也要保持直立。這種直立姿態給人們一種自然、松弛的感覺,不含也不“放”,展現出拙樸之美,將人類生命的生存狀態自然的顯現。這種身體軀干保持單一、無變化的直立形式,深刻反映了土家族人們的樸質內涵與原始風貌。
(四)環圈而舞
在原始社會時期,各民族都會出現人與人圍成一個圈,進行載歌載舞的慶祝方式。集體環圈而舞是土家族“擺手舞”的第四種形態特征。
“擺手舞”與其它民族的手牽手,圍圈而舞的形式不同。土家族的“擺手舞”中環圈而舞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即“領擺人”、“壓擺人”和“隨擺人”?!邦I擺人”主要是由德高望重的老者擔任,并成為整個“擺手舞”的主導者?!邦I擺人”根據表演程序的進程與鼓點節奏進行變化動作,“壓擺人”與“隨擺人”必須與“領擺人”的動作保持一致。
土家族的民族文化一直潛藏于他們民族的歌舞藝術中,隨著每一代的傳承與發展,一直生長于當今社會。那些原始的文化因素在當今文明社會中若隱若現,散發出一束束邈遠的文化幽光,讓人感到神秘而又韻味悠長。
基金項目:
本論文為四川省教育廳課題:《秦巴山區舞蹈傳承與應用研究》(項目編號:13SB0021)的研究成果,也是西華師范大學“秦巴山區音樂舞蹈研究”創新團隊(項目編號:CXTD2012-12)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巫瑞書.“擺手歌”與“古老話”比較研究[J].湖南大學學報,2007,(01).
[2]劉楠楠.試論土家族擺手舞形態流傳與發展[D].北京: 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3]劉彥,袁革.土家族擺手舞的綜合保護與開發[J].湖南社會科學,2007,(06).
[4]曹毅.土家族民間文化散論[M].北京: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