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莊
摘要:秦漢時期,“以文制武”思想的廣泛傳播,漢代樂舞的發展達到高峰。自此樂舞形成了繼“周”之后的第二大高峰。無論宮廷民間、貧富貴賤,凡宴享游樂、婚喪儀式都會有不同形式的歌舞表演,舞蹈作為精神文化追求形式的一種,也被賦予了記錄歷史的重任,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當時的思想、宗教以及審美要求。舞蹈的輕盈之美、拙樸之美、韻律之美、線條之美、融合之美,反映了漢人獨有的審美境界,
關鍵詞:漢代 舞蹈思想 舞蹈美的特征
一、漢代樂舞中的儒家思想
舞蹈作為人的身體動態文化,它的形態往往是基于對人的身體的特殊文化限制。西漢至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文化廣泛傳播,并且和玄學相互融合,發展出秉承老子儒家思想同時與當時統治階層對“法”和禮教相融合的獨特的思想文化主流。
(一)“以舞相屬”體現儒家思想“入世”思想
1.“以舞相屬”在漢代頗為風行,因為這種舞蹈能夠加強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和往來,而這樣的舞蹈形式本身屬于禮節性的舞蹈,因此它的意義就不僅僅是跳舞本身。
2.舞蹈形態對“入世”思想的詮釋
在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的玉雕舞女雕塑中,舞女坐上上揚在頭側做托掌翻袖,右手在身旁纏袖提襟,舞姿別致,體態柔美,但卻不乏樸拙凝重之感。所以漢代舞蹈具有濃郁的世俗品格和現世意味,張揚著這個時代樸拙率真的人性風采和雄壯豪邁的人格精神。
(二)漢代樂舞中儒家等級觀念的體現
1.漢代舞者等級劃分對儒家尊崇等級觀念的體現
漢代的舞蹈者,被嚴格分為三種類型:娼、歌舞者、舞姬。
(1)倡。倡是奴隸身份的職業性技人,無人身自由,通常被當作商品買賣,甚至做禮物送人。。
(2)歌舞者。歌舞者是非奴隸身份的專業歌舞藝人,要接受嚴格的舞蹈訓練。
(3)舞姬。舞姬是貴族中有身份的業余舞者。漢高祖寵姬戚夫人,燕刺王的華容夫人,少帝妻唐姬,漢成帝皇后趙飛燕都屬舞姬。
2.道具舞蹈對儒家等級思想的折射
漢代手持道具舞有兩種:一是手持兵器舞,《劍舞》、《刀舞》、《棍舞》、《干舞》、《戚舞》等;一是手持樂器舞,如《建鼓舞》、《鐸舞》、《鞞舞》、《磬舞》等。
二、漢代舞蹈的宗教思想
(一)《盤鼓舞》中道具及動作傳遞的道家“陰陽五行”思想
在《盤鼓舞》中,鼓主要是通過雷和龍這兩個紐帶作為日月標志的。在神話傳說中,日月是坐雷車而行。在《盤鼓舞》中,七盤二鼓,七盤比喻北斗七星,二鼓象征日月,舞者回旋于盤鼓之間,騰踏于盤鼓之上,列盤鼓于地,象征宇宙天體,人舞于盤鼓之中,象征著飛天升于太空,創造了遨游星空的神秘意向。
(二)漢代民間“百戲”中道家崇拜神仙的體現
“角抵百戲”是漢代最輝煌的樂舞藝術之一,從秦代角力、賽車等游戲比賽發展而來,到漢代增加了樂舞、雜技、假形舞蹈和幻術以及當時各種表演形式。兩漢時期因為“角抵”包括的表演名目比較繁多,因此成為“百戲”。
1.巾袖舞體現了道教羽化登仙的虛幻思想。
2.“百戲”中的《魚龍曼延》屬于“百戲”中的“舞像”類節目,所謂“舞像”,是扮鳥獸之形而舞。運用雜技和幻術,描述了魚在瞬間幻化成龍,蜿蜒而動的畫面。
3.“百戲”中的《總會仙倡》是漢代百戲中的一段綜合性的歌舞表演,是扮演仙人、仙獸的假面歌舞匯演,集器樂演奏、歌唱、模擬獸舞、幻術于一體。
三、漢代舞蹈美的特征
漢代美學雖然特點繁多,種類復雜,但是它采長補短,綜合繼承了前代的儒、墨、道、法、縱橫、陰陽等各家學派觀點,形成獨有的“雜霸而治”的儒家觀念。這種綜合性的漢代美學思想對當時社會歌舞藝術興盛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并且在諸多樂舞中表現出來。
(一)漢代樂舞輕盈之美
漢代樂舞以輕盈為取向,強調輕盈之美,這也是當時舞蹈的趨向。在傅毅《舞賦》的描繪中,“氣若浮云,志若秋霜”、“體如游龍、袖如素蜺”都說明了這點。舞者以“纖腰”“輕身”為美。戚夫人的“折腰舞”、趙飛燕的“掌上舞”、李延年及妹妹李夫人的“長袖舞”皆輕盈飄逸,婀娜自然
(二)漢代樂舞拙樸之美
漢代樂舞除了體態輕盈的舞蹈,在舞蹈中,還體現著泱泱漢風下的拙樸之美。西漢初期,國內尚未安定,人們生活在初步發展階段,對于樂舞的追求強調古拙之風,即使在宮廷樂舞中,這一風氣也未嘗消減,至西漢鼎盛時期,這一舞蹈形式被傳承下來。從文獻中看,無論戚夫人的“折腰舞”中移動的矯健步伐還是“百戲”中兵器舞的古拙樸素,都體現了漢代樂舞拙樸自然的特點。
(三)漢代樂舞韻律之美
漢代舞蹈的發展離不開美妙的舞曲和詩賦,帝王及民間對舞蹈的推崇也促進了歌舞曲的發展。在漢代,“相合大曲”成為最具代表性的民間歌舞曲。所謂“相合”,是指漢朝北方各地民間流行的各種歌曲;所謂“大曲”,是指原始民歌、藝術歌曲和大型舞蹈。“相合大曲”包括“解”、“艷”、“趨”、“亂”。“解”指歌曲段落,代表著一定的樂舞內容,音樂節奏快速,情緒熱情奔放,常用在樂曲末尾;“艷”指華麗抒情、輕柔婉轉的慢板歌舞;“趨”是迅急、強烈的舞蹈樂曲;亂是演奏到最后各種樂器歌舞共同表演的部分,也是歌舞大曲的高潮部分。
(四)漢代舞蹈線條之美
1.漢高祖擅長楚歌,戚夫人擅長楚舞。從河南南陽出土的漢畫像中,畫的右方有兩個細腰舞伎并列做折腰翹袖狀,這個舞姿正是戚夫人擅長的“翹袖折腰之舞”。
2.除了戚夫人的柔中帶剛、趙飛燕的柔美,在漢代兵器舞和樂器舞中還體現出一種硬朗線條的美感。兵器和樂器舞蹈多氣勢磅礴恢宏,舞蹈動作相對于宮廷新雅樂更為粗放、豪邁,突出反映了漢代舞蹈的古拙氣勢。
(五)漢代樂舞融合之美
從歷史上看,胡樂胡舞大規模進駐中原,應從魏晉南北朝時期算起。然而從文獻記載來看,胡樂舞在漢代就已普遍流行。尤其是東漢靈帝,成為歷史上酷愛胡樂舞的帝王。國外禮樂的樂器逐漸傳入中國,又影響了中國的漢樂舞。無論是宮廷樂舞,還是民間“百戲”,或者少數民族地區,都能窺見外來樂器和舞種的影子。
四、結語
舞蹈作為精神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反應出的精神文化成為研究當代精神的必不可少的途徑。儒家的入世思想、道家的登仙思想及舞蹈的輕盈之美、韻律之美、融合之美等,就是漢代舞蹈思想集中表現。
參考文獻:
[1]林琳.圖說中國樂舞藝術[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2]余甲方.中國古代音樂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袁禾.中國古代舞蹈審美歷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金秋.中國傳統文化與舞蹈[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5]劉建.宗教與舞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