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婷
摘要:70年代由黎英海根據古曲改編而來的現代鋼琴曲《夕陽簫鼓》,利用西方樂器與東方古典藝術相結合,創造出的獨特民族韻味深受廣大音樂人喜愛,是中國經典鋼琴作品之一。充分理解與演繹具有中國民族韻味的鋼琴作品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傳揚與民族精神的升華,本文以該曲作為研究對象,從創作背景,演奏以及藝術特點方面淺談了這首名揚中外的中國鋼琴曲。
關鍵詞:鋼琴 改編曲 黎英海
一、《夕陽簫鼓》創作背景
《夕陽簫鼓》由黎英海先生改編琵琶文曲《夕陽簫歌》,此外還有《潯陽琵琶》、《潯陽夜月》、《潯陽曲》等不同版本流傳于世。說到“潯陽江”與“琵琶”,不禁讓人聯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中所描繪的“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這種憂傷彷徨的意境。事實上,《夕陽簫鼓》的意境與《琵琶行》大相庭徑,史上更多人認為《夕陽簫鼓》展示的內容與音樂意境與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更為相似。在1925年上海大同樂會上,柳堯章和鄭覲文將其改編成民族管弦樂曲,便以元曲《琵琶行》中“春江花朝秋月夜”題名為《春江花月夜》,此外還有管弦樂、交響音畫、木管五重奏、吉他獨奏等形式多樣的演奏形式,無一例外的都表現出了極具東方的詩情畫意,描繪出了人間的良辰美景。
然而,在眾多的改編曲中,由黎英海先生所編寫的鋼琴獨奏《夕陽簫鼓》卻是影響最大,藝術價值最高的。黎英海先生說過,要創造出有中國特色的音樂,要有民族性,民族的感覺和民族的審美習慣,更要有民族精神。并且他一直在做研究民族音樂,創作有民族風格的和聲等方面的大膽探索,著有《漢族調式及其和聲》、《民族五聲性調式概述》等書,還譜寫了《千里草遠把身翻》《在英雄墓旁》等兩百多首歌曲,改編的歌曲也非常多。而《夕陽簫鼓》的改編則成功體現出中西方結合之美,用西方的樂器之王鋼琴,表現出了東方綿延的文化之美,巧用裝飾音,琶音等演奏技巧巧妙的模仿出了琵琶獨具特色的推拉吟揉之音,向我們展示了暮色中潯陽江頭之景。
《夕陽簫鼓》經歷過兩次編寫,最早編寫于1972年,并收錄到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鋼琴五首》中。到1975年,黎英海先生又對它進行了大的改編,減少了對琵琶演奏手法的過多模仿,使得整首曲子更具有鋼琴的特點,更有益于表現音樂。這個更加成熟的《夕陽簫鼓》廣受中國鋼琴家們和眾聽眾的喜愛,成為學習鋼琴之人必彈的經典曲目。
二、《夕陽簫鼓》改編曲的演奏
在保持原曲的意境上,利用鋼琴寬廣的音域,《夕陽簫鼓》被分為十個片段,分別是引子,主題,七個變奏和尾聲。與西方傳統音樂飽滿的和聲,緊密交織的旋律發展不同,這首曲子的魅力在于,它的主題音調始終貫穿全曲,將各段緊密連接,疏中有密,并且運用鋼琴多聲化特點,利用七個變奏層層推進,將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意境娓娓道來,讓人暢游其中,回味無窮。
引子由疏到密的弱奏緩緩拉開序幕,營造出一種由遠及近的視聽效果,讓自由的散拍節奏也副有一定緊張度。接下來反波音,琶音,以及華彩部分將主題漸漸推入,仿佛江面上浪花翻涌。因此,該引子又被稱為“江樓鐘鼓”。開頭以左右手相互交叉彈奏的形式模仿遠處江畔鐘樓上的鼓聲,給聽眾一種置身在前行的漁船之上,耳畔是水浪翻涌的聲音與逐漸清晰的鼓聲,眼前是暮色中秀麗的美景的立體感受。
伴隨著引子尾音的漸慢與漸弱,主題旋律在“月上東山”中完整的呈現了出來,悠揚的旋律伴隨著適當的行板節奏,給人豁達大氣的感受。在該段中出現的主題旋律在后面各段中都有反復出現,由于速度,節奏,力度等音樂要素以及織體形式上的變化,使得聽眾們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從而也使各段落貫穿聯系了起來。
后面的段落“風曲水回”,右手由單音變為八度以及和弦音,左手則是高低起伏的三十二分音符。由于主旋律的升高四度以及織體形式的豐富,使得主題旋律再次被強調,音樂內容逐漸生動豐富了起來,仿佛就像江面上躍起無數魚兒,讓畫面熱鬧了起來。
接下來的“花影層疊”,此段描繪的是“春江花月夜”中的花景,該段音樂表情與速度由“稍活躍”到“自由處理”以及后面的“更快些”,“保持、綿遠”,豐富的速度變化是該段的難點。開頭為右手由慢到快的顫音,模仿民族樂器中笛類的聲音,清脆的笛聲從夜下綻放的花叢中傳來,使得曲子更添意境。左手運用由高至低的琶音以及回環式流動的音型,模仿出了民樂中古箏的演奏感,增強了旋律的流動性。進入自由處理的散板后,結構被拉寬,變得悠揚平緩起來。隨后速度加快,以主題調再次呈現作為段落結尾,體現了“起,平,落”的音樂表現手法,使得音樂形象層次清晰,層層相印,無不描繪著風吹花搖,湖中影動的靜謐美景。
“水深云際”位于全區的中心位置,隨著慢板的步伐緩緩到來,左手在低音區以純五度的音程跟隨著右手旋律緩慢、平穩的演奏著,襯出旋律的深沉醇厚。接著雙手齊奏同一旋律,營造出一種空靈飄逸的意境,尤其是后面右手在高音部分倚音的演奏,配合延音踏板更是有一種云霧繚繞,飄渺無垠之感,在情緒上也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漁歌唱晚”特點就是節奏上的對比,右手前面帶有附點的節奏與后面緊接的流動琶音形成了對比。左手三連音與三十二分音符的結合更像是模仿船夫有力的搖櫓時,船槳劃過水面的聲音,自然之景與人融為一體,呈現出了“天人合一”的文化精髓。
“回瀾拍岸”右手用和弦奏出由慢到快的旋律,并且配有重音符號,意在模仿琵琶中掃弦的演奏方式,左手則用四五八度構成的和弦來表現“琵琶和弦”。因此在演奏時,必須將右手的每小節第一拍做重音彈奏處理,才能表現出琵琶掃弦的頓挫有力,從而體現出漁船破水,掀起波瀾拍岸的動態景象。
接下來的“橈鳴遠籟”,慢起漸快的節奏,左手波音開始右手顫音接后的演奏方式好似模仿波光粼粼的水面。接著,由同一個音反向八度加五度構成的六連音開始,右手先左手后交替,由弱到強,由快到慢,將本段推向高潮,營造出眾船劃破水面,齊齊前進的熱鬧場面。endprint
第八段,欸乃歸舟,該段由慢到快,從中板急板到寬廣的中板,音樂情緒從急切的盼歸到爽朗愉悅的豐收喜慶。作者將同一旋律在三個由低到高的八度內展開,伴隨著越來越快的速度以及旋律的推高,給聽眾描繪出漁船在一浪高過一浪的江面上行駛著的音樂情景,與上段的“橈鳴遠籟”交相呼應。隨著旋律線的拉寬,進入寬廣的中板,左手八度奏出骨架主題音調,右手則用四音變位和弦和五音和弦的分解上行,模仿古箏的演奏,極富氣勢,展示了人們為了生存挑戰自然的恢弘場面。
最后尾聲段落,將主題旋律展現在了左手低音部分,右手用空五度和弦的分解上行,體現出一種“水天一色”的意境,同時結尾中主題旋律的再現也體現著一種首尾相合的傳統思想,全曲在模仿鐘聲的兩個空五和弦的反向進行中結束,既在遠處樓中的鐘聲開始,也收于這回蕩在天地間的鐘聲中。歸舟遠去矣,海上明月升,江面又恢復如初的靜謐,世間猶如一幅美好的潑墨山水畫。
三、藝術特點
在上面淺談夕陽簫鼓的演奏中不難看出,它最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每一段都有屬于自己的一個小標題,非常具有文學性特征。這些標題無疑使得樂曲內容更加形象,有助于激發聽眾的聯想從而獲得欣賞的樂趣。黎英海在原作的七段擴展成了十一段,更加細致的描繪出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并采用西方樂器之王鋼琴來演繹,其獨特的音響與廣闊的音域便可將整個民樂團攬括其中,帶給人們聽覺上的盛宴。
為了使鋼琴能更加完美的演繹出綿延千年的中國古韻,整首作品以五聲調式為基礎,在創作過程中,采用“承遞”的方法,即前小節的尾音與下一小節的首音采用同樣的音相連,如同鏈子一環扣一環,也被稱為“連環扣”、“魚咬尾”,使得音與音之間聯系加強,如同波浪般相互推動著向前進,十分具有流動感。同時,整首曲子以“月上東升”中出現的旋律為主題動機,即樂曲的樂思,并且在后面各個變奏部分中都以不同織體形態衍生開來,這種手法被稱作“合尾”,首尾相合,這恰恰可以體現中國人追求完滿的思維習慣。
該曲的成功之處還在于,對于中國傳統樂器音色的模仿。由中國古曲改編而來的鋼琴曲需要傳承古韻,就決定了它不能局限于傳統西方演奏技巧,要創新出具有中國民族獨特風韻的演奏技巧,這對于塑造出具有中國風格具有重大意義。
豐富的演奏法,不同的觸鍵方法以及踏板的運用能營造出不同的聽覺感受,在夕陽簫鼓中,對琵琶音色的模仿極為生動,利用了大量的四五度三音列模仿出琵琶掃弦的彈奏技巧,以及一些顫音也同樣有著琵琶滾奏的意境。同時,曲中大量出現的五聲快速經過句和琶音音階,強烈的流動感帶著古箏華麗的刮奏感,頓時讓人有著“高山流水”的意境美。
四、結語
鋼琴作為一種廣為被大眾接納與認知,甚至在我國已經普及教學的樂器,它的音樂更易被大眾欣賞以及理解。將中國古曲改編成鋼琴曲,在新的層面上有利于中國古典音樂的傳承,也是中西音樂文化相互之間借鑒與融和的產物,在鋼琴中體現著中國古典音樂氣息與中華民族神韻,使得中國古樂與世界音樂文化接軌,向世人傳遞著中國自古以來的“天人合一”的傳統音樂美學思想。同時在鋼琴曲中融入各色中國民族樂器的奏法,民族色彩鮮明的和聲,散發著濃郁的中華民族風格,開辟了中國古樂改編曲的新天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