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韓兩國作為友好近鄰,自1992年建交以來,兩國的商品貿易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與此同時,兩國的服務貿易規模日趨擴大,本文利用聯合國服務貿易統計數據庫2000年-2010年中韓服務貿易數據計算得出GL指數,并結合前人的研究對影響兩國產業內貿易程度的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并提出發展兩國服務貿易的建議。近年來中韓產業內貿易趨于較高水平,其中兩國人均收入水平差異、兩國服務貿易開放程度、服務貿易不平衡程度對GL指數影響較大。
關鍵詞:中韓服務貿易; GL指數 ;MIIT指數; HIIT指數引力模型
一、研究背景
1. 研究意義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以及世界經濟貿易格局的快速變革,傳統貿易理論對于不斷出現的新貿易現象的解釋已經愈加顯得力不從心,其中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現象的出現便是典型范例。雖然目前國內外已經對產業內貿易有了一些研究,但存在非系統性和片面性。主要集中于發達國家之間的產業內貿易往來,忽視了經濟快速發展的發展中國家;主要偏向于制造業產業內貿易方面的研究,對于快速發展的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研究很少。本文在發展中國家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研究方面有一定的理論借鑒意義。
2. 相關文獻回顧
關于我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研究方面:李伍榮,余慧(2006)通過使用服務業產業內貿易GL指數和貿易競爭力指數,研究了中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情況和服務貿易競爭力水平。趙景峰,陳策(2006)從總量增長和結構調整兩方面對中國服務貿易的發展現狀和競爭力進行了經驗分析。陳憲,殷鳳(2008)在國際服務貿易最新發展趨勢研究的基礎上,分析了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現狀和競爭力,作者使用了開放度、國際市場占有率、服務出口占貿易出口比重、競爭優勢指數和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對中國和世界主要服務貿易國家進行了比較。
二、中韓服務業產業內貿易水平
1.靜態指標:G-L指數
Grubel and Lioyd (1975)首先提出了目前仍在廣泛應用的產業內貿易測度指標—GL指數。其公式如下:■
其中Bi表示第i類產品一定時期的Grubel-Lioyd 產業內貿易指數;Xi和Mi分別代表第i類產品的出口值和進口值。當Bi>0.5時,表明該類產品貿易中產業內貿易占主導,反之則表明產業間貿易占主導。
表1 產業內貿易程度劃分標準
計算出每個產業的產業內貿易程度后,可以采用加權和不加權兩種方法對所有產業的產業內貿易水平進行計算,公式如下:■
未加權時整個產業的產業內貿易水平,是所有產業的產業內貿易指數的算數平均值。
采用加權方法時整個產業的產業內貿易水平,通過將各產業貿易額在整個產業的貿易總額所占比例作為權重求得加權平均值。
2.中韓G-L指數
表2 2000年-2010年中韓服務業產業內貿易GL指數
數據來源:根據UN Service Trade Database數據計算所得
從表中結果可以看出中韓服務業產業內貿易處于中等水平,近幾年也一直超過0.5,總體呈現出較高的產業內貿易水平。從服務業細分類別比較來看,運輸、旅游服務一直處于較高的產業內貿易水平;通訊行業的增長最具前景,2000年GL指數為0.26的較低水平,年增長率達16%。,2008年GL指數為0.79,達到高產業內貿易水平;保險服務2007年后產業內貿易優勢明顯;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其他商業服務處于相對較低的水平。總體而言,中韓之間具有明顯產業內貿易特征的服務部門仍集中在勞動密集型行業,大多數附加值較低,與發達國家之間所進行的高附加值資本密集型服務貿易相比存在較大差距。
三、產業內貿易影響因素分析
從需求方面看,人均收入差異和需求偏好多樣性;供給方面,規模經濟、研發支出和要素稟賦;外部因素方面,對外直接投資、貿易不平衡程度、對外開放程度、貿易壁壘、產品生命周期是造成產業內貿易的原因。
1.本文不同之處
本文目的為研究中韓服務業產業內貿易和之前分析的變量之間的關系,借鑒前人研究經驗,建立反映中韓間服務業產業內貿易往來的引力模型,和傳統的引力模型相比,有幾點修改:
(1)舍去距離因素
由于以前研究的大部分為貨物貿易,物理距離對貨物運輸成本的影響很大,本文研究服務貿易,物理距離對貿易的作用會大大減小。
(2)引入直接投資和匯率
以前的文獻主要研究的是FDI對制造業產業內貿易的影響,具體到FDI對中韓兩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是否有影響,起到促進還是抑制作用是未知的。以前的研究基本沒有將匯率因素納入該模型。
(3)被解釋變量為GL指數
以我國為中心,研究對韓國服務貿易的進出口情況,如果我們采用雙邊進出口額作為因變量的話,并不能反映出兩國產業內貿易情況。以前學者分析制造業產業內貿易均是以產業內貿易指數作為被解釋變量,本文也采用產業內貿易指數作為因變量,反映出兩國服務業貿易的趨勢。
綜上所述,本文建立的貿易引力方程如下:
其中,GL、AGDPD、ER、FDI、OP、TD分別代表中韓兩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指數、中韓兩國人均收入差異、中韓兩國匯率、中國實際利用韓國直接投資額、中韓對外經濟開放度、中韓貿易不平衡程度。
2.實證結果及分析
表3 中韓服務業產業內貿易影響因素回歸結果
注:由Eviews6.0得出,**表示在5%水平上顯著,***表示在1%水平上顯著
可以看出,各解釋變量t值是顯著的,整個模型的擬合度良好,D-W值接近2。其中β0>0,β1,β2,β3,β4,β5<0endprint
可以看出散點在四個象限呈無規律的散布狀態,模型不存在自相關。
根據上述擬合結果,中韓服務業產業內貿易GL指數方程如下:
中國對韓國服務貿易產業內貿易GL指數影響因素看,中韓兩國人均收入差異、兩國匯率、中國實際利用韓國直接投資額、兩國對外經濟開放程度、兩國貿易不平衡程度對兩國產業內貿易指數具有負向影響,其中兩國匯率、直接投資額影響程度相對較弱。
(1)中韓人均收入水平差距與兩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呈負相關。說明人均收入水平差異越大,產業內貿易水平越低。
(2)中韓對外開放程度與兩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負相關,與預測的符號相反。隨著中韓兩國逐步取消服務業市場準入的限制、降低貿易保護程度,雙邊市場開放度不斷提高,將促進兩國服務貿易,但GL指數下降可能與經濟發展階段和結構有關,兩國服務業貿易可能更多的呈現產業間貿易。
(3)中韓兩國貿易不平衡程度與兩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負相關。兩國進出口差額越大,產業內貿易水平越低,產業間貿易水平越高。
(4)中國實際利用韓國直接投資額與兩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呈負相關,與預測的符號相反。在當前貨物貿易仍占據世界主要貿易份額的情形下,外商直接投資和貨物貿易關系更為密切。隨著世界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及服務貿易發展趨勢的增強,跨國直接投資對服務業貿易的影響程度會增加。
(5)中韓之間匯率與產業內貿易程度也呈負相關。由于韓元貶值,韓國向中國進口增加,中國向韓國出口減少,并更多地呈現產業間貿易。
四、中韓服務貿易發展對策
1.逐步縮小與韓國經濟水平差距
雖然近年來我國經濟保持高速增長,我國人均收入水平與韓國仍存在較大差距。在縮小這一差距的同時提升對韓服務貿易水平,針對旅游、運輸和通訊這三項產業內貿易水平較高的行業加強與韓交流合作,并帶動其他服務行業。
2.優化產業內貿易發展結構,提高產品技術含量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服務業起步較晚,與韓國相比還處于初級階段,進而導致目前兩國之間服務業產業內貿易以旅游、運輸等勞動密集型服務部門為主。促進產品向新型化、精細化發展,提高傳統優勢部門產品的技術層次和質量成為新的發展方向。
3.有效利用外商直接投資
利用外資是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重要渠道,根據我國服務業目前急需技術支持的發展現狀,通過外資引入先進技術有利于我國服務業的發展。我國服務業相對于制造業而言發展滯后,開放度較低,而我國的內需市場增長前景和潛在規模對外國投資者有很大的吸引力。國內企業通過學習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理念,逐步對服務業結構升級,縮小同先進跨國企業的技術差距。
4.建立中韓FTA
通過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加快部分部門的對外開放試點,積累經驗,通過服務業市場開放,提高服務業的發展水平和出口競爭力,增強國內服務業對貿易出口的支撐。建立中韓自由貿易區,逐步取消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有利于兩國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Balassa(1986)“Intra—Industry Trade Among Exporters of Manufactured Goods”in David Greenaway and P.K.M.Tharakan(eds)Imperfect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Brighton:Wheatsheaf:108—128.
[2]Grubel,H.and P.J.Lioyd.Intra-industry Trade: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entiated Products[M].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75.
[3]Brulhart M.Marginal Intra-Industry Trade Measurement and Relevance for the Pattern of Industrial Adjustmen[J].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1994(130):600-613
[4]Keith Walsh.Trade in Services:Does Gravity Hold A Gravity Model Approach to Estimating Barriers to Services Trade[R].IIS Discussion Paper,2006.No.183
[5]黃衛平,韓燕.產業內貿易指標述評[J].財貿經濟,2006(4).
[6]趙景峰,陳策.中國服務貿易:總量和結構分析[J].世界經濟,2006(8)
[7]陳憲,殷風.服務貿易:國際特征與中國競爭力[J].財貿經濟,2008(1)
[8]吳宏.中韓產業內貿易結構的實證研究[J].國際經貿探索,2009(2)
[9]王磊,徐曉嶺.引力模型的應用:中美服務貿易自由化的測量[J].統計與決策,2010(4)
作者簡介:周墻靜(1990- ),漢,湖北荊門人,武大經管院國貿系endprint
可以看出散點在四個象限呈無規律的散布狀態,模型不存在自相關。
根據上述擬合結果,中韓服務業產業內貿易GL指數方程如下:
中國對韓國服務貿易產業內貿易GL指數影響因素看,中韓兩國人均收入差異、兩國匯率、中國實際利用韓國直接投資額、兩國對外經濟開放程度、兩國貿易不平衡程度對兩國產業內貿易指數具有負向影響,其中兩國匯率、直接投資額影響程度相對較弱。
(1)中韓人均收入水平差距與兩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呈負相關。說明人均收入水平差異越大,產業內貿易水平越低。
(2)中韓對外開放程度與兩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負相關,與預測的符號相反。隨著中韓兩國逐步取消服務業市場準入的限制、降低貿易保護程度,雙邊市場開放度不斷提高,將促進兩國服務貿易,但GL指數下降可能與經濟發展階段和結構有關,兩國服務業貿易可能更多的呈現產業間貿易。
(3)中韓兩國貿易不平衡程度與兩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負相關。兩國進出口差額越大,產業內貿易水平越低,產業間貿易水平越高。
(4)中國實際利用韓國直接投資額與兩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呈負相關,與預測的符號相反。在當前貨物貿易仍占據世界主要貿易份額的情形下,外商直接投資和貨物貿易關系更為密切。隨著世界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及服務貿易發展趨勢的增強,跨國直接投資對服務業貿易的影響程度會增加。
(5)中韓之間匯率與產業內貿易程度也呈負相關。由于韓元貶值,韓國向中國進口增加,中國向韓國出口減少,并更多地呈現產業間貿易。
四、中韓服務貿易發展對策
1.逐步縮小與韓國經濟水平差距
雖然近年來我國經濟保持高速增長,我國人均收入水平與韓國仍存在較大差距。在縮小這一差距的同時提升對韓服務貿易水平,針對旅游、運輸和通訊這三項產業內貿易水平較高的行業加強與韓交流合作,并帶動其他服務行業。
2.優化產業內貿易發展結構,提高產品技術含量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服務業起步較晚,與韓國相比還處于初級階段,進而導致目前兩國之間服務業產業內貿易以旅游、運輸等勞動密集型服務部門為主。促進產品向新型化、精細化發展,提高傳統優勢部門產品的技術層次和質量成為新的發展方向。
3.有效利用外商直接投資
利用外資是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重要渠道,根據我國服務業目前急需技術支持的發展現狀,通過外資引入先進技術有利于我國服務業的發展。我國服務業相對于制造業而言發展滯后,開放度較低,而我國的內需市場增長前景和潛在規模對外國投資者有很大的吸引力。國內企業通過學習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理念,逐步對服務業結構升級,縮小同先進跨國企業的技術差距。
4.建立中韓FTA
通過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加快部分部門的對外開放試點,積累經驗,通過服務業市場開放,提高服務業的發展水平和出口競爭力,增強國內服務業對貿易出口的支撐。建立中韓自由貿易區,逐步取消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有利于兩國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Balassa(1986)“Intra—Industry Trade Among Exporters of Manufactured Goods”in David Greenaway and P.K.M.Tharakan(eds)Imperfect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Brighton:Wheatsheaf:108—128.
[2]Grubel,H.and P.J.Lioyd.Intra-industry Trade: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entiated Products[M].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75.
[3]Brulhart M.Marginal Intra-Industry Trade Measurement and Relevance for the Pattern of Industrial Adjustmen[J].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1994(130):600-613
[4]Keith Walsh.Trade in Services:Does Gravity Hold A Gravity Model Approach to Estimating Barriers to Services Trade[R].IIS Discussion Paper,2006.No.183
[5]黃衛平,韓燕.產業內貿易指標述評[J].財貿經濟,2006(4).
[6]趙景峰,陳策.中國服務貿易:總量和結構分析[J].世界經濟,2006(8)
[7]陳憲,殷風.服務貿易:國際特征與中國競爭力[J].財貿經濟,2008(1)
[8]吳宏.中韓產業內貿易結構的實證研究[J].國際經貿探索,2009(2)
[9]王磊,徐曉嶺.引力模型的應用:中美服務貿易自由化的測量[J].統計與決策,2010(4)
作者簡介:周墻靜(1990- ),漢,湖北荊門人,武大經管院國貿系endprint
可以看出散點在四個象限呈無規律的散布狀態,模型不存在自相關。
根據上述擬合結果,中韓服務業產業內貿易GL指數方程如下:
中國對韓國服務貿易產業內貿易GL指數影響因素看,中韓兩國人均收入差異、兩國匯率、中國實際利用韓國直接投資額、兩國對外經濟開放程度、兩國貿易不平衡程度對兩國產業內貿易指數具有負向影響,其中兩國匯率、直接投資額影響程度相對較弱。
(1)中韓人均收入水平差距與兩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呈負相關。說明人均收入水平差異越大,產業內貿易水平越低。
(2)中韓對外開放程度與兩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負相關,與預測的符號相反。隨著中韓兩國逐步取消服務業市場準入的限制、降低貿易保護程度,雙邊市場開放度不斷提高,將促進兩國服務貿易,但GL指數下降可能與經濟發展階段和結構有關,兩國服務業貿易可能更多的呈現產業間貿易。
(3)中韓兩國貿易不平衡程度與兩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負相關。兩國進出口差額越大,產業內貿易水平越低,產業間貿易水平越高。
(4)中國實際利用韓國直接投資額與兩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呈負相關,與預測的符號相反。在當前貨物貿易仍占據世界主要貿易份額的情形下,外商直接投資和貨物貿易關系更為密切。隨著世界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及服務貿易發展趨勢的增強,跨國直接投資對服務業貿易的影響程度會增加。
(5)中韓之間匯率與產業內貿易程度也呈負相關。由于韓元貶值,韓國向中國進口增加,中國向韓國出口減少,并更多地呈現產業間貿易。
四、中韓服務貿易發展對策
1.逐步縮小與韓國經濟水平差距
雖然近年來我國經濟保持高速增長,我國人均收入水平與韓國仍存在較大差距。在縮小這一差距的同時提升對韓服務貿易水平,針對旅游、運輸和通訊這三項產業內貿易水平較高的行業加強與韓交流合作,并帶動其他服務行業。
2.優化產業內貿易發展結構,提高產品技術含量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服務業起步較晚,與韓國相比還處于初級階段,進而導致目前兩國之間服務業產業內貿易以旅游、運輸等勞動密集型服務部門為主。促進產品向新型化、精細化發展,提高傳統優勢部門產品的技術層次和質量成為新的發展方向。
3.有效利用外商直接投資
利用外資是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重要渠道,根據我國服務業目前急需技術支持的發展現狀,通過外資引入先進技術有利于我國服務業的發展。我國服務業相對于制造業而言發展滯后,開放度較低,而我國的內需市場增長前景和潛在規模對外國投資者有很大的吸引力。國內企業通過學習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理念,逐步對服務業結構升級,縮小同先進跨國企業的技術差距。
4.建立中韓FTA
通過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加快部分部門的對外開放試點,積累經驗,通過服務業市場開放,提高服務業的發展水平和出口競爭力,增強國內服務業對貿易出口的支撐。建立中韓自由貿易區,逐步取消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有利于兩國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Balassa(1986)“Intra—Industry Trade Among Exporters of Manufactured Goods”in David Greenaway and P.K.M.Tharakan(eds)Imperfect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Brighton:Wheatsheaf:108—128.
[2]Grubel,H.and P.J.Lioyd.Intra-industry Trade: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entiated Products[M].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75.
[3]Brulhart M.Marginal Intra-Industry Trade Measurement and Relevance for the Pattern of Industrial Adjustmen[J].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1994(130):600-613
[4]Keith Walsh.Trade in Services:Does Gravity Hold A Gravity Model Approach to Estimating Barriers to Services Trade[R].IIS Discussion Paper,2006.No.183
[5]黃衛平,韓燕.產業內貿易指標述評[J].財貿經濟,2006(4).
[6]趙景峰,陳策.中國服務貿易:總量和結構分析[J].世界經濟,2006(8)
[7]陳憲,殷風.服務貿易:國際特征與中國競爭力[J].財貿經濟,2008(1)
[8]吳宏.中韓產業內貿易結構的實證研究[J].國際經貿探索,2009(2)
[9]王磊,徐曉嶺.引力模型的應用:中美服務貿易自由化的測量[J].統計與決策,2010(4)
作者簡介:周墻靜(1990- ),漢,湖北荊門人,武大經管院國貿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