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才是經濟發展的動力,培養高層次人才對西藏自治區(以下簡稱“西藏”)有著重要作用。通過分析西藏人才的現狀,提出一些具有現實意義的對策,逐漸將人力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本,形成人才優勢,這對西藏實現跨越式發展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西藏;人力資本;人力資源
一、引言
18世紀,威廉·配第等為人力資本理論的產生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20世紀60年代,舒爾茨首次對人力資本理論做了系統地闡述。20世紀80年代中期,盧卡斯等從經濟增長模型中闡述人力資本理論。近期,國外學者開始對智力資本理論進行研究。20世紀90年代,我國學者開始關注人力資本理論。近年來,國內學者把研究擴展到農村的人力資本,人力資本與區域經濟的關系等等。
根據索洛剩余原理,除勞動和資本投資貢獻外,人力資本的投入和技術的進步會帶來產出的額外增加。根據內生經濟增長模型,人力資本是長期經濟增長的動因。根據乘數效應,人力資本的增加會促進技術的進步,從而使得經濟加速增長。因此,加大人力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本的力度,將使西藏更多的人群擺脫知識貧困,促使西藏與全國共同建成小康社會。
二、西藏人力資本的現狀
根據輻射理論,西藏受我國中、東部地區的影響較小,對其經濟帶動作用較弱;根據集聚理論,資源會向發展較好或者有更多發展機會的地區聚集,人才流失也是制約西藏發展的一個因素。此外,西藏的教育環境、教學條件、師資情況等因素造成了西藏自身人才貯備少,外進人才也較少的現狀。
1.人口情況
人力資源是人口資源的一部分。從理論上,一個地區人力資源的數量和該地區人口的數量是成正比的。截止2012年,全國人口比上年增長了0.50個百分點,出生率為12.10‰,死亡率為7.15‰,自然增長率為4.95‰。西藏人口為308萬人,比上年增長了1.65%;人口出生率為15.48‰,死亡率為5.21‰,自然增長率為10.27‰。可以看出,西藏人口增速高于全國水平,目前仍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的人口增長模式。
2.受教育情況
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西藏每十萬人口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65332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31024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385788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098474人。截止2012年,西藏普通高等教育院校6所,中等職業學校6所,高級中學22所,完全中學8所,初級中學92所,小學857所。2011年,西藏人均受教育年限僅為7.9年,在西部地區屬最低;其文盲率為40.69%,在西部地區屬最高。綜上,西藏整體受教育水平在不斷提升,但是和我國其他地區相比還有差距。
3.西藏有關技術人員的情況
根據統計數據,西藏專業人才較缺乏,尤其是技術人員、科研人員等。同時,西藏人才分布不均衡。一方面,大部分人才是文科型人才,理工科人才較少;另一方面,技術人才大部分集中在第一產業中的農業、林業、牧業,第二產業中的制造業等,其他產業方面的人才供不應求。
4.西藏從業人員構成
圖1 2012年西藏產業產值結構與從業結構
西藏三次產業的產值結構為 “三二一”,而三次產業的就業結構為“一三二”。由此可以看出,西藏三次產業的產值結構與就業結構出現一定的偏離。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從業人數總和占全部從業人數的86.6%,第二產業從業人數較少。其中,勞動者的稟賦和技術水平的差異是產生這些問題的重要因素。
三、構建西藏人力資本的必要性
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中提出切實加強黨的建設,促進西藏經濟從加快發展到跨越式發展,促進西藏社會局勢從基本穩定到長治久安。當前,為了進一步推動經濟的發展,西藏大力實施人才興藏戰略,培養高層次、有用、留得住的各類人才,將人力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本,對西藏盡快實現跨越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經濟發展離不開人才
近幾十年,西藏的發展速度較快。西藏的生產總值、人均生產總值分別從1951年的1.29億元和114元提高到2012年的701.03億元和22936元。各項數值顯示,西藏經濟發展得到顯著提升。其中,人才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為了迎合我國發展的要求、縮短與我國其他地區的經濟差距,西藏提出跨越式發展。西藏要從外生粗放型向內生集約型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關鍵要把重點放在人才上,人才戰略是實現西藏跨越式發展的關鍵[3]。因此,西藏自治區政府提出人才興藏戰略,為西藏建設和發展輸送高水平、有用的人才。
2.社會穩定需要人才
西藏位于我國西南部,北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連四川省,東北緊靠青海省,東南連接云南省,南與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等國家毗鄰,西與克什米爾地區接壤,面積122多萬平方公里,約占中國陸地總面積的1/8,是中國西南邊陲的重要門戶。
由于西藏的特殊區情,對其社會穩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戰略不僅有利于經濟進步,而且對社會穩定有很大幫助。通過培養人才、優化人員配置,使各單位實現科學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形成創新優勢。同時,使更多的居民找到合適的工作、提高生活質量,對西藏社會穩定有重要作用。
四、構建西藏人力資本的路徑
圖2 構建西藏人力資本體系的示意圖
要把西藏的人力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本,需要考慮勞動力本身、市場、政府和社會等因素,應該根據需求來調整供給。培養西藏人才的主要思路如圖1,具體表現為:借助經濟的發展,自治區政府更多地投資于教育,一方面幫助更多適齡兒童上學,提高其知識和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加強對在職人員和失業人員的培訓,整體提高居民文化水平,逐步形成人力資本。同時增強就業人員的軟實力,提高就業率,進而推動經濟發展,最后經濟發展帶來的成果又惠及到更多的人群,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具體體現在以下四個部分:endprint
1.提高教育質量
教育是擺脫貧困的重要途徑,也是把人力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本的有效方式。因此,可從兩方面來提高西藏的整體教育水平。硬件方面,需要自治區政府對學校的教育環境和條件給予更多的財政支持。第一,擴大校園規模,合理規劃校園布局。第二,為學生提供現代化學習工具和教學設備。軟件方面,主要是通過引進和培養優秀教師雙渠道來提升師資力量。
2.加強人員的培訓
單位方面,要對在職人員要進行周期性的知識、技能、素質培訓。政府方面,鼓勵大眾創辦教育機構,有利于提升企業生產效率,增加社會就業,促進西藏經濟的發展。對于西藏的本土文化產業尤其是傳承時間長、繼承者少、要求工藝較高的行業,也應鼓勵年輕人學習、繼承和發揚,激發更多人群對本地民族文化產業的熱情,逐漸形成產業化、規模化、產業鏈式的新模式,為西藏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奠定基礎,促進經濟發展。
3.對產業人員進行優化配置
西藏三次產業產值結構與就業結構不協調,因此要利用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和學校共同配合進行調整。首先,對行業中剩余勞動力進行轉移,均衡各部門的人力資源,實現從業人員的優化配置。其次,高等教育院校要全面培養各行業所需人才,尤其是西藏特有的、繼承者較少的行業,如藏紙、藏香、藏畫、雕刻等。最后,避免人才供應鏈的源頭出現供需偏離,形成一部分行業的人才過度集中、另一部分行業的人才出現供應斷層的現象。同時,要把培養各類科技研究人員和技術操作人員放到同等地位上來,從研發和實際操作兩方面輸出高優人才。
4.利用好相關政策
全國有17個省市對口支援西藏七地市,27所高校團隊對口支援西藏6所高校。2012年,西藏開展了“中央彩票公益金勵耕計劃”試點工作,對2208名貧困教師進行資助。人員培訓方面,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有關部門共培訓農牧民14.14萬人,培訓城鎮失業人員、農牧區轉移就業勞動力等各類技能人員2.53萬人。大力開展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工作,2012年培養900多名高技能人才,3500多名初、中級技能人才。
根據集聚效應,會出現一部分人才流向發展更好的地區的現象。因此,西藏自治區政府要培養更多人才、吸引更多外來人才、把人力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本,需要通過加大對教育、R&D等方面的投資,制定優惠政策,給予鼓勵和支持,給予從事該方面的人才更多的福利和優惠政策,做好該人群的思想工作,最終形成西藏的人才優勢。
參考文獻:
[1]孫紅云.西藏人力資源開發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09.
[2]大力實施人才興藏戰略為西藏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強有力的人才保證[EB/OL].新華網:http://www.gz.xinhuanet.com/ztpd/2004-06/
20/content_2346988.htm.2004-06-20.
[3]何景熙,王文川,馬紅莉.基礎性人力資本投資與西藏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J].中國藏學,2006(3).
[4]狄方耀.西藏經濟學導論(第三版)[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田茂德(1988- ),男,山東黃縣人,西藏民族學院財經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西藏的資源配置與產業開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