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 佩
(山東大學威海分校,山東 威海 264209)
綜觀全球,女性的社會參與度明顯低于男性,特別是在政治領域更是如此。在韓國,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思想在女性和政治之間筑起了無形的壁壘,造成了女性政治參與積極性不高和女性政治人飽受偏見的狀況。為了改變在政治參與中的嚴重性別不平衡現象,韓國開始在政治制度上引入保障女性政治參與的機制,以此來大幅提高女性政治地位和女性政治人的比率。2000年2月,韓國在修改后的《政黨法》中規定,在國會議員和廣域地方議會議員的比例代表制選舉中,政黨推薦的女性候選人必須占到30%以上。2002年3月,韓國進一步修改《政黨法》和《公職選舉法》,將廣域地方議會議員比例代表制選舉中政黨推薦的女性候選人比例提升到50%,并規定在政黨的推薦名單中逢單數位置必為女性,同時還要求各政黨在廣域地方議會的選區選舉中盡可能使女性候選人占30%以上,并保障每個選區都至少有1名女性候選人。2004年3月,政黨在國會議員的比例代表制選舉中也被要求至少推薦50%以上的女性候選人。
韓國國會和地方議會選舉中女性候補配額制的實施,顯著提升了女議員在各級議會中的比例。然而,這種通過制度上的強制安排來提升女性政治參與的做法卻值得商榷,特別是要考慮其對公平選舉產生的影響。換句話說,就是要考慮該制度是否會妨礙男女政治人之間的公平競爭,是否會導致對男性政治人的歧視,又是否會降低政治人的整體參政議政水平。
女性候選人配額制是指一種為了實現男女政治參與平等,在選舉中為女性預留一定比例候選人位置的選舉制度,目前已經在歐洲許多國家實行,在我國也是一項保證女性參政的重要制度[1]。
韓國的女性候選人配額制是2000年后的產物,目前在議會選舉中普遍使用。韓國的議會分為國會和地方議會兩種,地方議會又分為廣域地方議會和基礎地方議會兩種。韓國國會采取一院制,國會議員由小選區制度和比例代表制度相結合的混合選舉制度產生,共299名,其中224名議員通過小選區選舉制度產生,75名議員通過比例代表制產生,任期均為4年(議席數每屆會有一定變化)。所謂的小選區制度是指把全國劃分為224個小選區,每區得票最高的候選人當選的制度。而比例代表制是指,按照各政黨在選舉中的得票率來分配剩余的75個國會席位的制度,當選者又被稱為全國區代表。但是,如果在選舉中沒有獲得5個或5個以上的席位,得票率也低于3%,該政黨將喪失按得票比例分配議席的資格。韓國的廣域地方議會和基礎地方議會都是地方自治組織,廣域地方議會是指首爾特別市、直轄市和道的議會,基礎地方議會是指市、郡和區的議會,選舉方式同樣包括選區制度和比例代表制度兩種。韓國的國會和地方議會的選舉,都采用候選人政黨推薦制度,獲得政黨推薦是成為各級議員的首要條件。因此,通過法律規定來人為提升女性在政黨推薦候選人中的比例,是迅速提高女性政治參與水平的捷徑。
韓國的女性候選人配額制在不同的議會選舉中采用不同的方法。第一,在國會的小選區制選舉中,女性候選人配額制只是以鼓勵的方式而不是強制的方式存在,即鼓勵政黨在候選人推薦時女性的比例達到30%以上,對達到該標準的政黨給予政治資金上的獎勵。第二,在國會的比例代表制選舉中,法律上強制政黨推薦的女性候選人必須占總數的50%以上,且推薦名單中的單數位置必為女性。但是,對違反此規定的政黨并沒有規定明確的懲罰措施。第三,在地方議會的選區制選舉中,法律規定各政黨必須保障每個選區都推出1名女性候選人。如違反此規定,該政黨的推薦候選人將喪失選舉注冊資格。第四,在地方議會的比例代表制選舉中,法律上不僅強制政黨推薦的女性候選人必須占總數的50%以上,且推薦名單中的單數位置必為女性,而且規定違反此規定的政黨推薦候選人將喪失選舉注冊資格。由此可見,韓國的女性候選人配額制,相比國會選舉在地方議會選舉中更具有強制性,相比選區制選舉在比例代表制選舉中更具有強制性。
女性政治人配額制拓寬了女性進入各級議會的通道,卻不能保證女性政治人的政治能力和在議會中的影響力。如果女性政治人在明顯劣勢的情況下只是因為政黨配額制的優待進入國會,不僅會影響選舉的公正性,而且還會由于在議會中的表現不佳阻礙全社會在政治參與性別平等問題上的根本改善。這樣,為了讓更多女性議員展現出政治魅力,也為了將來女性不再需要政黨配額制就可以在議會中占據半壁江山,相關的女性政治人育成制度就顯得極為必要。在這些相關制度中,女性政治人聯合制和女性政治運動日常化尤為重要。
關于女性政治人聯合制。女性政治人在選舉前和選舉后會自發組成一定的政治聯合,以此來提高女性的政治參與度并在女性議題上相互支持。選舉前組成的女性政治人組織主要為改變選舉制度和提高女性政治人得票率為目標,例如在2008年的總統選舉中形成的“清廉政治女性聯合”和在2010年地方選舉中形成的“地方選舉男女同數泛女性聯合”。選舉后組成的女性政治人組織主要以女性相關政策議案的通過為目標,例如2008年建立的“全國女性地方議員聯合”就屬于此類。
關于女性政治運動日常化。女性政治運動不僅關心與政治參與直接相關的法律和制度的制定,而且致力于改善和消除社會中各種歧視女性的制度和規定。在第17屆國會中,女性議員就通過院內游說和院外施加壓力多重手段廢除了長久以來支配韓國的以男性為家長的戶主制度,使女性在戶籍上不再從屬于男性,從根本上改變了家庭中男女的不平等地位。自此,女性有權要求子女隨其姓,離婚后的母子關系被法律承認,再婚后子女可以改隨繼父姓。
韓國在女性政治參與方面做出的若干制度上的努力,直接導致了女性政治人特別是女性議員的快速增加。如表1所示,首先,就國會議員來看,韓國第15屆國會中女性議員的比率只有4.0%,到第19屆就已經上升為15.6%。其次,就地方議會議員來看,1998年女性議員比率只有2.3%,2002年上升為3.4%,2006年又上升為14.4%,2010年更是高達19.1%。再次,就2000年以后女性議員的當選情況來看,在區分比例代表制和選區制的選舉中,比例代表制當選的人數要明顯高于選區制當選的人數,女性政治人通過比例代表制當選的主要原因就是政黨推薦配額制的實施。

表1 韓國各級女議員比率變化統計表

續表
但是,韓國女性政治參與的制度設計也遭到了諸多質疑。首先,有學者認為,韓國的女性候選人配額制有違憲法的公平選舉原則,有歧視男性候選人的副作用[1]。其次,有學者認為,與其實施政黨推薦女性候選人時的配額制,還不如干脆廢除選舉中的政黨候選人推薦制度,這樣就可以繞過政黨內的男女不平等而將女性政治人和男性政治人放在同樣的競爭位置[2]。再次,有些政黨為了逃避違反女性候選人配額制的懲罰,進行虛假推薦的情況也時有發生[3]。另外,通過女性候選人配額制當選的女性議員大多集中在特定的學歷、階層和特定的幾種職業,相對社會上女性的復雜構成無法體現出代表性。韓國女性議員大多取得碩士以上的學位,出身富裕的家庭,職業也大多為律師、大學教授或其他專業技術職業[4]。最后,女性議員在任期間不能完全勝任代議職責,在提高政治兩性平等方面成果寥寥。第16屆國會,女性國會議員就開始提出關系兩性平等內容的民法修正案,但是由于議會活動經驗不足和缺乏有組織的領導力而半途擱淺[5]。而且,女性議員在議政活動中還是以政黨為別,沒有形成超政黨的女性議員連帶,女性議員在許多問題上沒有按照女性政治運動的價值而是按照政黨的價值理念而投票贊成或反對。
在全世界女性議員比率超過30%的國家中,80%都實行了女性候選人配額制,該制度的實施對女性政治參與平等具有實質性的重要意義。然而,僅靠制度上的保護,不可能實現真正的政治參與兩性平等,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反而承認了女性在政治參與方面能力不足的弱勢地位。因此,女性候選人配額制的實施目的就是為了贏來女性不再需要優惠型的制度保障就可以與男性政治人同臺競爭的一天。這樣,除了女性候選人配額制以外,其他女性政治人育成的相關配套措施就顯得非常必要。就院內活動來講,女性議員之間的團結是女性議案通過的必要條件,這就需要女性政治人在議會領導力的提升和活動方式的多樣性上下工夫。就院外活動來講,女性運動日常化的不斷深入是培育出更多女性政治人的根本,只有整個社會為女性參政提供了平等的經濟環境和文化環境,女性政治人才能不再依靠候選人配額制在議會中獲得應有的半數代表權。
參考文獻:
[1] Moon Jiyong.KoranDemocracyandGenderEquality.MemoryandProspect[J].Trade Unions’ Tribune, 2012,(26):154-158(in Korean).
[2] Choi You.ConstitutionalConsiderationforDiscriminationinthePoliticalLife——Focuson OverseasResidentsElectionandPoliticalGenderQuotaSystem[J]. The Central Law, 2011,(1):37(in Korean).
[3] Jin Young Jeon.PoliticalDynamicsofAdoptingGenderQuotainKorea[J]. Korean Political Study, 2013,(1):47~49(in Korean).
[4] Yun E Hwa.TheDilemmaofKoranFemaleRepresentation,PoliticsofDifferentandDiversity[J]. Korean Political Review, 2011,(1):166~174(in Korean).
[5] Suh Heon Joo.ABriefHistoryofKoreanWomen’sPoliticalParticipation[J]. Ethno-National Studies, 2011,(45):29~35(in Kor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