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婷
周光婷:女,本科,主管護師,護士長
壓瘡是由于身體局部長期受壓,血液循環障礙,導致組織細胞缺血、缺氧致使皮膚失去正常功能,從而引起的組織破損和壞死。壓瘡常見于年老體弱、癱瘓以及長期臥床的患者,好發于受壓的骨突部位,如骶尾骨、坐骨結節、股骨粗隆、足外踝及足跟等處[1]。壓瘡不僅給患者的身心帶來嚴重傷害,降低生活質量,嚴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壓瘡是臨床工作中常見的并發癥,也是評價護理質量的重要指標。壓瘡既往多采用外科換藥治療褥瘡,療效不甚滿意,患者痛苦,醫護人員工作量大。我院自2011年2月開始將負壓封閉引流技術(VSD)應用于重度壓瘡的治療,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燒傷整形科2011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52 例Ⅲ度、Ⅳ度帶入壓瘡患者為研究對象,男28例,女24 例。年齡36 ~83 歲,平均(68.12 ±1.51)歲。壓瘡分布情況:骶尾部36 處,髂部22 處,內外踝8 處,肩胛1 處,足跟部7 處。創面最大者30.50 cm × 21.00 cm,最小者2.50 cm×2.00 cm。所有患者均符合Ⅲ、Ⅳ度壓瘡的分期診斷。將患者隨機等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部位、面積、分期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療原發病及營養支持治療 壓瘡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基礎疾病,還常伴有貧血、低蛋白血癥、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并發癥,嚴重者甚至出現休克及敗血癥。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積極對基礎疾病進行治療,并糾正貧血、低蛋白、電解質紊亂,加強抗感染及營養支持治療,提高機體免疫力,待患者全身一般情況明顯好轉后,再行進一步治療。
1.2.2 局部創面的處理 患者全身情況得到改善后,去除局部的壞死痂皮組織和分泌物,用雙氧水、生理鹽水、碘伏清洗創面。試驗組采用負壓封閉引流套裝,按照創面的大小和形狀修剪泡沫敷料,將其覆蓋于創面,并用生物半透膜封閉整個創面,生物膜一般超過創緣3 ~4 cm,連接負壓裝置,維持-70 ~-120 mmHg 的恒定負壓狀態。負壓有效的標志是泡沫敷料表面塌陷,生物膜下無液體積聚。給予7 ~10 d 的間歇性負壓吸引治療[2]。對照組清創后,創腔外用銀離子敷料控制感染,再視創面情況外用硅酸鹽敷料或水膠體敷料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外敷無菌紗布,每日換藥或隔日換藥。
1.2.3 全身護理措施 (1)對長期臥床的患者,使用氣墊床,建立翻身卡,按時翻身,每2 ~3 h 1 次,避免局部長期受壓。(2)加強巡視及觀察,注意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3)協助患者排痰,加強口腔及尿道的護理工作,減少感染源。(4)對患者進行必要的心理干預及治療,加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5)加強營養支持,少食多餐,給予患者高蛋白質、高熱量、高維生素的飲食,必要時可從靜脈補充營養。
1.2.4 保持有效的引流 (1)保持引流管通暢。負壓引流持續有效是整個治療的關鍵,也是護理重點。固定好床旁引流管,防止折疊、扭曲、脫落,協助患者翻身,避免牽扯引流管而導致薄膜漏氣。(2)維持有效負壓。負壓應保持在-70 ~-120 mmHg 的恒定狀態。(3)密切觀察引流物的顏色及引流量。每天記錄引流液的顏色、性狀及量。
1.3 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試驗組與對照組的創面愈合時間、疼痛評分、換藥次數。疼痛評分依據模擬評分法對患者的疼痛進行評分分級,總分0 ~10 分:0 分:無痛;3 分以下:有輕微的疼痛,患者能忍受;4 ~6 分:患者疼痛,影響睡眠,尚能忍受;7 ~10 分:患者有強烈的疼痛,不能忍受。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PEMS 3.1 統計軟件,計量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t 檢驗或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表1 兩組患者愈合時間、疼痛評分、換藥次數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愈合時間、疼痛評分、換藥次數的比較(±s)
注:1)為t′值,2)為t 值
組別 例數 愈合時間(d)疼痛評分(分)換藥次數(次)26 36.78 ±4.31 2.51 ±1.33 7.21 ±2.23對照組 26 71.72 ±6.69 6.72 ±1.91 38.91 ±7.22統計量 22.3871) 9.2232) 21.3911)試驗組P 值<0.05 <0.05 <0.001
我國目前已進入老齡化社會,長期臥床的老年患者逐年增多,壓瘡的發病率也呈上升趨勢,極大地增加了患者的身心痛苦和經濟負擔,降低了生活質量,嚴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傳統的治療方法本質上就是清創、換藥,后期配合手術治療,這種治療病程漫長,容易感染患者痛苦不堪,而且頻繁的換藥占據了醫護人員大量的時間。VSD 技術被認為是創面處理的一次革命性的進步,工作原理:(1)封閉創面,減少污染及感染。(2)減少死腔,加強引流。(3)改善微循環,刺激肉芽組織生長[3]。與傳統治療方法相比,VSD 是一種更安全、更簡便、更高效的治療方法,本研究顯示,試驗組在創面愈合所需時間、疼痛評分均明顯少于對照組(P 均<0.05)。一個VSD 的治療周期可以保證7 ~10 d 的持續有效引流,因此,減少了頻繁換藥給患者帶來的痛苦,并且將醫護人員從繁忙的換藥工作中解放出來[4]。本研究中,試驗組的平均換藥次數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是一種處理淺表創面和用于深部引流的全新方法。其操作簡便,易于掌握,療效遠優于常規治療。這種治療方法是一種純物理方法,完全避免了各種化學治療(例如抗生素治療)可能引起的副作用,另外,由于極大地縮短了住院時間,值得臨床上普遍推廣。
[1]李 丹,劉 堃.負壓封閉引流技術研究進展[J].中國醫學工程,2011,19(5):171-172.
[2]Mitchell KB,Khalil E,Brennan A,et al.New management strategy for fluid resuscitation:quantifying volume in the first 48 hours after burn injury[J].J Burn Care Res,2013,34(1):196-202.
[3]Mann-Salinas EA,Baun MM,Meininger JC,et al.Novel predictors of sepsis outperform the American Burn Association sepsis criteria in the burn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J].J Burn Care Res,2013,34(1):31-43.
[4]Rae L,Pham TN,Carrougher G,et al.Differences in resuscitation in morbidly obese burn patients may contribute to high mortality[J].J Burn Care Res,2013,34(5):507-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