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給語言課教學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電腦的迅速發展、更新也導致其技術被用于現代語言教學中。網絡的出現以及迅猛發展更是使教學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基于這種形式下的高級日語視聽課的教學策略也相應要適應形勢的變化和發展。本文則探討在網絡環境下,如何應用網絡教學平臺改變日語視聽課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 網絡教學平臺 日語視聽 策略 圖示理論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Strategy of Japanese Audio-visual Lesson Based on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LIANG Xian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83)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brought a revolutionary change to language teach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update also led to its being used in modern language teaching. Advent of the Internet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is to make teaching has undergone tremendous changes. Advanced Japanese audio-visual teaching strategies based on lessons under this form corresponding to adapt to changes and developments in the situation.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how to apply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to change Japanese audio-visual course.
Key words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Japanese audio-visual; strategy; icon theory
1 網絡教學平臺應用于日語視聽課的重要意義
網絡教學平臺為我們展示了一種很好的教學方式和輔助手段,聽力教師可以借助其輔助功能,構建適合學生認知特點和學習習慣的學習環境,刺激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則為實際體現多媒體和網絡技術教學應用優越性的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模式提供理論基礎。自進入九十年代以來,隨著多媒體和Internet應用的迅猛發展,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在西方日漸風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主張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認為知識不是由教師灌輸的,而是由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過協作、討論、交流、互相幫助(包括教師提供的指導與幫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資源主動建構的。所以“情境創設”、“協商會話”和“信息提供”是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基本要素。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則強調教師要成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而不是課堂的“主宰”和知識灌輸者;要求學生主要通過自主發現的方式進行學習,換句話說,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發現式教學”是學生掌握學科內容的最基本方法,也是最重要的一種教學策略。而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網絡的豐富資料來源和便捷溝通方式彌補了傳統多媒體授課的不足。利用網絡的優勢,可以進一步推動和發展網絡輔助視聽教學實踐。
2 視聽理論與策略
聽、說、讀、寫歷來是外語教學中的四大基本技能,其中聽力排在第1位應該說是恰如其分的。結構主義的語言觀非常重視聲音的重要性,行動主義心理學的刺激-強化-反應理論也同樣適用于外語教學,由此衍生的一些語言理論都認為在外語學習初期應該重視聲音的正確性。甚至發展到“音聲言語第一主義”,而語言文字的指導在學習到相當的階段后才應進行。功能主義語言學則認為語言學習的目的不是為單純學語言而學語言,而是為了交流和應用,因此外語學習應該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視聽教學不應該單純聽音或者單詞、句子,而應該理解說話者的意圖。認知語言學的發展進一步完善了視聽教學的理論。圖示理論通過對學過的認知圖式的回憶,激活已有的舊知識,再輸入新的知識,形成新的圖示內容,配合語境理解和文章結構的把握來理解全文。
從教育學和心理學角度看,聽力在外語習得中的地位至關重要。語言教育家Judith Gary(1975)早就認為,在外語教學和學習過程中(尤其是早期階段),如果置聽力位于先行和主導地位,就能夠使學習者在認知、學習效率、實用性和心理(情感)等四方面大受裨益。首先,聽力為先的教學理念符合語言習得的自然認知規律。同習得母語的兒童一樣,外語學習者只有在接受了足夠的輸入,并且具備一定的理解能力之后,才可能進行有效的輸出(說和寫)。視聽相比于聽力,更加多了視覺的輸入,所以比起聽力更容易理解。所有適用于聽力的教學理論同樣適用于視聽課。
從圖式理論看視聽理解中的困難。一種是圖式缺失,所謂圖式空缺是指讀者大腦中沒有與視聽資料相應的圖式,這種情況多發生在視聽者專業以外的視聽資料或者視聽者不是很熟悉領域的視聽資料。因此,視聽者就不太容易理解所聽文章的內容。二是圖式過于簡單。視聽者頭腦中的圖式太過簡單,只能部分理解文章,由此也可造成視聽理解中的困難。三是無法激活圖式。視聽者具有適合該視聽文章的圖式,但是所聽文章所提供的線索,不能使這種圖式激活,因此無法幫助視聽者理解視聽材料。四是圖式差異。也就是說對于文章的理解有可能出現歧義,視聽者的理解并非是對文章本身的正確理解。在這種情況下,視聽者將錯誤地理解視聽材料。這主要發生在文化差異等方面。如對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了解不多,則容易發生這類問題。以上相關視聽研究的理論為我們研究利用網絡教學平臺輔助視聽教學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3 網絡教學平臺在視聽課上的應用
聽力理解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它涉及語言、認知、文化、社會知識等各種因素。G.Brown(1997)就聽力理解的性質總結了以下五點:(1)辯論單詞并記住與該單詞相聯系的意義。(2)理解每一個單詞是如何與語境發生相互作用并為鄰近單詞的意義創造語境;理解一個句子中的哪些詞語構成主語,哪些構成謂語,并理解指代成分所指稱的人或物。(3)既要理解每一個句子在局部上下文中的意義,也要理解該句子在整個語篇的宏觀中的意義。(4)對語篇的理解涉及兩個方面,一是根據語篇的局部語境所提供的知識和背景知識來理解語篇內容,二是對語篇中所暗含的人際、空間、時間、因果和意圖關系作出推理。(5)對于較長的語篇來說,應至少記住其大意,對于較短的語篇來說,應至少記住其大意,對于較短的語篇來說, 應記住盡可能多的重要內容,特別是與說話者的當前意圖相關的內容。
在網絡發達的現代教學環境下,視聽課教學,應充分發揮網絡的信息量大,傳遞快速的特點,在文化、社會背景知識方面加強訓練,提供足夠多的背景文化知識,補充學生大腦的相關圖式量,完善學生大腦的圖示結構,使學生在聽到相關背景的視聽資料時,能迅速聯系自己大腦內已有的圖示知識,從而迅速理解視聽資料的內容。
因此,網絡教學平臺對視聽課的意義,主要在于能否提供足夠多的背景資料,能否擴大學生的知識內涵和文化、社會背景知識,增加學生的不同的生活經驗、社會閱歷,豐富學生大腦的圖示內容,提高學生的視聽理解能力,為視聽理解打下堅實的基礎。實際上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建構主義理論中的“信息提供”要素。而建構主義的另外兩個要素——“情境創設”和“協商會話”,通過網絡教學平臺也可以發生一定的作用。
4 結語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將網絡技術和教學結合起來已經是大勢所趨。尤其像視聽課這種可以大力依靠網絡技術和網絡教學平臺的課程。對于改變傳統的視聽課教學模式具有重大意義。尤其是發展探索式教學和個別輔導式教學模式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劉龍根,苗瑞琴.外語聽力理論與實踐.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
[2] 西口光一.日本語教授法を理解する本——歴史と理論編.バベル プレス出版,1995.
[3] 梁暹.淺談圖式理論在日語聽力教學中的作用.科教導刊,2011(11).
[4] 任慶梅.英語聽力教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