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為冶
炕頭上嘮家長里短,田間地頭話桑麻。如何在基層更好地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如何在新形勢下更好地開展服務群眾工作?遼陽縣下達河鄉用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該鄉開展了機關干部“包村聯戶”工作,讓黨員干部走出辦公室、走進群眾門,聽懂群眾話、了解群眾心,從而有的放矢地辦民事、化民憂、解民難,打通了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適合的就是最好的
聯系服務群眾的方式方法很多,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招法和特色。下達河鄉黨委書記鄒恒占說:“下達河鄉搞‘包村聯戶主要基于四點考慮:一是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要解決機關干部“四風”問題和服務群眾不到位問題;二是部分村干部工作缺乏主動性,存在懶、散思想;三是老百姓信息閉塞,遇事不知該怎么辦;四是機關干部特別是年輕干部平時下基層少,農村很多業務不熟悉。另外,下達河鄉村少、人口少,船小好調頭,開展‘包村聯戶更靈活,更便于操作。”
下達河鄉“包村聯戶”的特點突出了“快”和“實”兩個字。“快”體現在動手早、行動迅速。去年年末就開展了調研,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工作。今年,在全縣召開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動員大會之前,鄉里就明確了活動載體,以“包村聯戶”的形式推動教育實踐活動深入開展。2月19日,鄉里制定了《機關干部包村聯戶工作實施意見》,2月25日,召開了鄉、村兩級干部動員大會,標志著“包村聯戶”工作正式啟動。隨后,全體機關干部迅速行動起來,走進所包村,開始了聯戶工作。“實”體現在俯下身、不玩花活兒。下達河鄉這次“包村聯戶”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的“全覆蓋”。全鄉3248戶,機關干部一戶不落地全都走訪到,而且建立了常態化的聯系制度。鄉班子成員作為包村工作組組長每人包一個村,負責包村工作的組織與領導。機關干部作為包村工作組成員,每人聯系至少100個農戶,并詳細填寫農戶基本情況調查表。包村聯戶干部在不影響本職工作的前提下,每周下村時間不少于兩天,而且不在村里吃一頓飯,抽一支煙,不給村里造成任何負擔,自覺維護機關干部的良好形象。機關干部下村入戶時,全面了解所聯系村的自然人文、社會事業及信訪穩定等基本情況,全面了解貧困戶、老黨員、致富帶頭人、信訪重點戶的基本情況,全面了解群眾關注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鄉里要求包村干部要參加所聯系村召開的黨員大會、村民代表會議等重要工作會議。村里發生急、難、險事件及群體性信訪事件時必須到村開展工作。為了真正把工作落到實處,鄉里還制作了便民服務卡,讓每名包村干部把自己的職責、職務、聯系電話寫在卡上,以方便與群眾的聯系溝通,公開接受群眾的監督。
群眾歡迎的就是有效的
下達河鄉把握自身特點,用最簡單、最樸實的方式開展服務群眾工作。副鄉長王多繁介紹:“入戶第一天,有的群眾還不知道是咋回事,有一些抵觸情緒,認為是來‘整景兒的,可隨著第二天、第三天,機關干部走訪的戶越來越多,逐戶了解情況、噓寒問暖,老百姓心里的疙瘩便一點點解開了,由抵觸轉為歡迎。”截至目前,全鄉3248戶農戶已全部走訪完畢,收集上來的各類信息5000條,包村聯戶工作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
通過入戶走訪,老百姓反映比較多的低保方面的問題,鄉里已經責成相關部門逐戶排查,把不夠條件的篩除掉,對確實具備條件的困難戶、大病戶準確核實,及時上報。目前,全鄉已有40多戶應保而未保戶被統計上來。還有群眾反映生活垃圾無處堆放的問題,鄉里也已拿出了具體的解決辦法。
走訪中,包村干部還了解到,有的群眾由于信息閉塞,對國家的一些政策不太了解,出現了這樣那樣的誤解,例如退耕還林補償問題等,包村干部對此進行了詳細、耐心的解答,做好安撫工作,消除了百姓的疑慮。涉及群眾辦事難的問題,如建房、上戶口的程序不清楚等,包村干部都會耐心說明,并且能代辦的立即幫助代辦,不能代辦的及時將問題拿到鄉包村領導小組協調解決,贏得了百姓的贊譽。(作者單位:遼陽縣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