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
摘 要:會計基礎工作是會計工作的基本環節,也是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礎。各單位要認識到會計基礎工作的重要性,把會計基礎工作與改善經營管理等結合起來,采取有效揩施,改善和加強會計基礎工作,使會計基礎工作在單位會計工作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關鍵詞:會計基礎工作;業務能力;措施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1-0148-02
一、會計基礎工作的內容
會計基礎工作主要是指為會計核算和會計管理服務的基礎性工作的統稱,主要包括:(1)會計憑證的格式設計、取得、填制、審核、傳遞、保管;(2)會計賬簿的設置、格式登記、核對、結賬;(3)會計報表的種類設置、格式設計、編制和審核要求,報送期限;(4)會計檔案的歸檔要求、保管期限、移交手續、銷毀程序;(5)會計電算化的硬件和軟件要求,數據安全、資料保管;(6)會計監督的基本程序和要求;(7)會計機構的設置要求,會計人員配置和管理要求,會計人員崗位責任制的建立和職責分工,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的建立和執行;(8)會計工作的交接程序以及單位內部會計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實施等等。
二、會計基礎工作現狀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逐步完善,大多單位已認識到會計基礎工作的重要性,把會計基礎工作與改善經營管理、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等結合起來,積極采取措施改善和加強會計基礎工作,使會計工作逐步規范,水平不斷提高,在單位經營管理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但是,會計基礎工作中也存在一些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
1.制度不健全、不規范。未根據單位類型和內部管理的需要建立健全相應的會計人員崗位責任制度、內部會計管理制度、內部稽核制度、內部牽制制度、檔案管理制度等。崗位責任制度不明確,賬務處理程序不科學,內部管理松弛,內部牽制制度不合理,原始記錄管理制度不健全,計量驗收制度不嚴格,財產清查制度、財務收支制度和財務會計分析制度執行不嚴密,會計基礎工作薄弱。
2.會計從業人員素質不高,配置不合理。一些單位會計人員存在無會計從業資格上崗,不具備必要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不熟悉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制度,也不具備相應的職業道德。未完全按照“互不相容職務”的原理合理設置會計、出納及相關的工作崗位,沒有明確職責權限,形成相互制約的機制。
3.會計核算不規范。會計的核算不以實際發生的業務為依據,不按照規定的會計處理方法進行會計核算。原始憑證填制不規范。如原始憑證內容不完整,基本要素不齊全,購買大宗物品,沒有清單,沒有驗收證明,支付款項沒有收款單位和收款人的收據;記賬憑證內容不完整,不能說明經濟業務的具體情況,不符合國家有關會計制度規定,相關科目不能正確、完整地反映核算企業的成本數據和盈余狀況;還有的企業沒有完整正規的報表報送系統,各表間沒有完整嚴密的勾稽關系;電算化會計知識缺乏或老化,對本企業電算化會計的軟件、硬件及生成的會計資料的組成內容不甚清楚等等。
4.一些重要會計政策不明晰,會計處理方法的選用不能遵循一貫性原則、重要性原則、實質重于形式等原則。電算會計資料管理不完善,不符合內部控制制度的要求,電算會計資料被人為破壞和自然損壞嚴重,導致會計檔案不完整和不安全。
5.內部監督體系不健全。一些企業沒有內部控制制度或者有的形同虛設,使得工作難以按章辦事,工作隨意性大,使財務管理與監督作用大打折扣。
三、產生問題的原因
1.企業會計核算中內控制度及其他財務管理制度建設薄弱。在中國相當一部分企業缺乏相互制約的財務監督機制,即內部會計管理失控,給違法違紀行為造成可乘之機。有些企業資產負債管理無序,不按基本建設程序辦事,不重視對企業固定資產的管理,新增固定資產不記賬,減少固定資產不沖賬等問題相當普遍。
2.相關法制不夠完善與健全,現有法規的宣傳和執法力度不夠,沒有形成一個有效的法制環境。盡管《會計法》、《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現金管理條例》、《稅收征管法》等相關法規對弄虛作假和會計核算不規范行為作了許多規定與限制,但有不少制度法規范圍和標準滯后于新的經濟形勢,遠遠不能夠滿足規范會計行為、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給會計核算中不規范行為提供了溫床。
3.企業經營管理模式陳舊、內部監督不力。在對會計人員管理觀念陳舊,會計人員選用上任人唯親;管理方式上過度集權,不夠民主,管理隨意性強,缺乏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抑制了會計從業人員的積極性。另外一些企業為了節省成本,往往一個人身兼數職,給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上述問題不僅影響了會計工作秩序的正常運行和會計職能作用的有效發揮,對各單位的經營管理工作產生了極為嚴重的消極影響,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擾了社會經濟秩序。因此,加強會計基礎工作,不斷提高會計工作水平,逐步實現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化。
四、提高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化的措施
1.提高認識,加強管理。各級領導部門要從思想上高度重視會計基礎工作,加強對會計基礎工作的管理、監督和指導,建立和完善激勵機制,整頓會計基礎工作中不規范的做法和存在的嚴重問題,不斷提高會計基礎工作水平。
2.建立健全內部會計管理制度。會計管理制度是為規范企業財務行為,明確財務職能所制定的一系列制度,內容龐雜,要按照《會計法》、《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和本單位實際情況,建立健全內部會計制度,形成一套科學嚴謹的財務管理制度,使企業核算更加明確、簡化,業務流程更加優化,運行效率更加提高。在實行電算化會計條件下,更應加強職責劃分,將不同功能工作分由幾個不同的部門和人員來完成,以防止一個部門和人員可以操縱整個財務處理過程,并加強對有關數據文件的保護,同時還應當建立良好的信息溝通體系,使管理人員及時了解企業的運行、債權債務的管理等。只有這樣,才能使會計管理工作滲透到生產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使內部會計管理工作的程序、方法、要求等制度化、規范化,最大限度地發揮財會人員的積極性,使財務工作能夠穩步有序地進行。
3.強化內部監督機制。健全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及其有效的運行,為會計信息的質量提供了保證。因此,各單位應建立健全內部會計控制制度。首先,科學設置會計崗位,合理配置財務人員,明確各崗位職責和權限,對不相容職務進行分離,建立內部牽制制度和內部稽核制度,防止舞弊現象的發生。通過建立完整的內部監督機制和內部控制制度,形成一系列內部控制的方法和措施,并予以規范化、系統化與制度化,使內部監督制度真正落到實處。
4.完善企業內部審計制度。內部審計是內部控制的一種特殊形式,是對其他內部控制的再控制,它可以幫助管理當局監督其他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為改進內部控制提供建設性意見。內部審計部門可以對企業各種財務資料的可靠性和完整性、企業資產的經濟有效性進行再審核,有助于減少會計信息失真。
5.加強學習培訓,提高財會人員的職業素養。各級財會人員要認真學習國家的有關會計法律、法規制度,熟悉并能正確執行國家的財經法律、法規、規章制度和方針政策,熟悉企業生產經營情況,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技能,切實貫徹財務會計方面的政策法規和核算細則,及時、準確地提供會計信息,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加強法制與職業道德警示教育,強化財務從業人員的法制觀念,培養良好的道德素養。
總之,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化是一項政策性強、涉及面廣、業務量大的工作,為進一步推動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化的廣泛開展,不斷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各單位要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利用開展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化的契機,努力推進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建設,促進單位內部制約機制不斷完善,全面提高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化的質量。
參考文獻:
[1] 張水法.對加強會計基礎工作的三點建議[J].衛生經濟研究,1998,(3).
[2] 鄭麗杰,張宏偉.加強會計基礎工作,提高企業財務管理水平[J].工業技術經濟,2002,(6).
[責任編輯 安世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