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月艷 黃瑤 李慧平
摘 要:新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給整個廣電產業帶來了一場根本性的變革,作為和新媒體技術結合最緊密的電視媒體正迎來它的微利時代。對于先天條件處于弱勢地位的地市級電視媒體,更是感覺到生存空間的狹窄。通過對湖南部分電視臺的調研,對地市級電視媒體的收入來源進行歸納分析,對地市級電視媒體如何利用自身的優勢,拓寬自身的生存空間提出建議。
關鍵詞:電視媒體;調查;廣告;文化活動策劃
中圖分類號:G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1-0208-02
隨著各種新媒體的產生,電視媒體正承受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這種壓力在不同層級的電視臺具有天壤之別。在中國電視界,中央電視臺雖然也或多或少受到了沖擊,但它畢竟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作為政府的耳目喉舌,是海量精品信息資源的把控者,其公信力無競爭對手可撼動,必然是有實力的廣告主爭奪的黃金平臺。而成功的省級衛視,如湖南衛視、江蘇衛視等弄潮兒也抓住了上個世紀的改革浪潮,實現了自我精準定位,在電視媒體市場競爭中博得了屬于自身的一席之地。而作為地市級的電視臺,由于其先天營養不良,從創立初期就受到資金、人力等多方面的限制,如果不能改革創新形成自身特色,其后天的發展也將舉步維艱。
一、強主力軍——廣告
自1979年1月,“參貴養容酒”作為中國第一條商業廣告在上海電視臺播出后,電視界迎來了跨時代的變革。廣告,這一種盈利形式,給電視臺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利潤。與所有電視臺的收入來源一樣,廣告,也毫無懸念地成為了地市級電視媒體財政收入的主力軍。根據在地市級衛視——湘潭電視臺調研了解到,廣告,大概占據了其收入的70%以上。其中,以房地產、醫藥行業的廣告主對于其地市級電視臺的投入最多,也大概占據總廣告的70%以上。
在對湘潭電視臺的調查中了解到,現在的地市級廣告現狀也令人堪憂:一方面,在大環境下,電視臺的廣告盈利受到來自第四媒體——互聯網的強大沖擊,網絡媒體、手機移動媒體每天都以飛快的速度,與傳統的電視媒體競爭,搶占廣告份額。新媒體以其強大的綜合信息功能搶奪受眾,廉價而精準的廣告投放,吸引了廣告主的大量進駐。另一方面,隨著數字電視的大范圍普及,人們能收到的電視頻道已經大大增多。在受眾注意力的爭奪戰之中,地市級衛視的電視節目受到資金、人力等多重限制,廣告的這一塊大蛋糕,早就被中央級電視媒體和省級衛視層層瓜分,最后所剩不多。
另外,地市級電視媒體由于在資金、人才等多方面的限制,其自制節目相對于虎視眈眈的國外進軍媒體,實力雄厚的央視,厚積薄發的省級衛視,節目形式內容上稍顯匱乏而無力與其抗衡,進而導致的是更大的廣告生存壓力。加之廣告整體質量不高,偶爾還會出現違規的虛假醫藥類廣告,這樣的廣告形式無疑給地市級電視媒體帶來廣告的惡性循環,讓廣告主,特別是對于一些大品牌的廣告主,對地市級廣告的投放望而止步。
從上面的分析不難看出,廣告作為電視臺的主要收入來源,對于地方電視媒體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何實現廣告效益的最大化,如何改革電視臺欄目內容,創新廣告表現形式和內容,如何獲得眾多廣告主的青睞,如何抓住廣告主針對的目標受眾的注意力資源,都成為地市級電視媒體需要深層思考的問題。
二、朝氣蓬勃,新型生力軍——文化活動策劃
文化傳播,是作為大眾傳播媒體電視的五大功能之一。事實上,隨著時代的不斷向前發展,有著幾千年歷史的中華文化依舊閃耀著燦爛的光芒,而企業的商業運作,也越來越重視企業文化,通過企業文化的傳播,展示其自身的企業形象。
文化活動策劃,對于電視媒體來說,是新型的盈利業務的開發,同時也是樹立自身文化內核的品牌整合營銷。從央視的《探索發現》、《百家講壇》,到鳳凰衛視的《開卷八分鐘》等,不管是國家電視的龍頭老大,還是新進軍的鳳凰傳媒,都在打開一條傳承中華名族文化的通道,而這些文化內涵深刻的電視節目,也受到了眾多國人的追捧。地市級電視媒體,可以借鑒這些成功的電視與文化結合的案例,利用地方特色文化,根據自身的經濟實力,結合當地廣告商的宣傳,舉辦具有濃郁地方風情的活動。湘潭電視臺,通過借鑒陽朔的“印象劉三姐”的成功模式,結合韶山風景區風土人情,創作出了“中國出了個毛澤東”實景大劇場,已經成功開始盈利。
眾所周知,湖南湘潭是一個地方旅游文化發達的城市,以其文明的紅色文化為主打,有毛澤東、劉少奇、彭德懷、齊白石等歷史文化名人。作為第一波的文化基地建設的投入,湘潭電視臺在這樣的文化活動中,可謂是一舉三得。首先,作為湘潭的地方級媒體,作為城市社會成員的一份子,湘潭電視臺肩負著傳播地方文化的責任,而地方特色化韻味的活動策劃,讓湘潭文化被眾人所接受,從而促進湘潭地域文化、旅游業等第三產業的全面發展,也增加了城市地區的文化內核。第二,通過與當地的民營企業家的聯合創作,解決了地市級衛視資金匱乏的短板問題,同時在與民營企業合作成功經驗中,既進一步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又建立了良好的關系。第三,成功的文化策劃活動,能夠引起轟動效應,這些活動不僅為地方電視臺增收,同時也樹立了良好的企業形象和電視臺品牌口碑。在對湘潭電視臺的調查中了解到,文化策劃活動,在地方電視臺的發展由來已久,早期主要是停留在對于地區房地產的開戶活動策劃,而這一次對于“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主題劇場的策劃,是一次成功的嘗試,對于地市級電視媒體的發展和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三、薄利收入,亟待發展的廣闊業務——機頂盒收費
所謂機頂盒,根據百度百科的定義:數字視頻變換盒(Set Top Box,簡稱STB),通常稱作機頂盒或機上盒,是一個連接電視機與外部信號源的設備。它可以將壓縮的數字信號轉換成電視內容,并在電視機上顯示出來。信號可以來自有線電纜、衛星天線、寬帶網絡以及地面廣播。機頂盒接收的內容除了模擬電視可以提供的圖像、聲音之外,更在于能夠接收數據內容,包括電子節目指南、因特網網頁、字幕等等,使用戶能在現有電視機上觀看數字電視節目,并可通過網絡進行交互式數字化娛樂、教育和商業化活動(摘自百度百科)。endprint
根據調查了解,現今湖南地區的機頂盒使用,還停留在傳統電視連接的收費上,業務功能基本上綜合各個電視臺的海量內容進行電視的轉播,讓用戶接收到更多的電視頻道和觀看跨地域的各個衛視電視節目。據調查,機頂盒在湖南地區的收費情況如下:城市用戶收費為12元/月,農村用戶為10元/月。這種模式就數字電視理論來說還處于一個雛形階段,對數字電視新的業務形式探究缺乏一定的深入認知,再由于政策的限制,眾多亟待開發的業務收費標準也值得深究和探索。由于這樣大環境的限制,地市級衛視對于數字電視這樣的新概念,還缺少理論認知和探究,對于數字電視盈利帶來的可觀效益,更是持一種模棱兩可的態度,主要表現為一方面模糊地看到其發展前景,另一方面則是表現為對自身抓住契機的無計可施。事實上,根據國外的調查顯示,數字電視的發展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必然形式。在國外,數字電視正不斷發展,電視臺的收入來源已經突破單一的依賴于廣告的發展模式,而是通過賣內容,實現內容付費的盈利模式。內容收費,可以說較好地擺脫了電視媒體對于廣告的依賴,更加專注于進行精品內容創造,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時也能讓廣大觀眾擺脫對廣告的強烈厭惡感,從而讓電視媒體在與網絡媒體的競爭中,更顯其精品優勢。
特別值得指出的是,這一盈利模式正面臨著來自第四媒體的沖擊,繼小米手機制作商推出小米盒子失敗之后,樂視在近期高調推出樂視盒子,企圖進一步打開電視業界新局面,進一步占領電視市場,尤其是數字市場的發展空間。數字電視的發展,盈利空間巨大,也是電視臺應對互聯網發展的有效方式,但技術的落后,政策的藩籬等都是阻礙其發展的原因。
四、杯水車薪的外援——政府財政補貼
從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電視媒體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但同時也面臨著自給自足、自負盈虧的生存挑戰。電視媒體在改革中成長,承受著來自市場浪沙的一次次沖擊。但是在改革的行進過程中,還是受到了政府的幫助,其中最為直接的幫助就是財政補貼。地方電視臺,在發展初期還是彰顯了其活力的,尤其是作為政府的耳目喉舌,傳達和宣傳著眾多的黨政信息。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地市級電視臺由于其冗繁的機構,人才更新緩慢,改革停滯不前,而外部市場競爭壓力不斷加大,使得發展基本處于維持現狀狀態。對于地市級電視媒體的發展,政府的補貼不僅僅是表現在經濟上的支持,而且也表現在諸多政策上的傾斜和支持。但是,網絡的進軍打破了對外來節目的條件限制,讓更多已經成熟的優秀節目,進入觀眾的視野,打破了國內電視臺獨霸市場的格局。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家的財政補貼將會越來越緊缺,而對于入不敷出的地方電視臺,更是杯水車薪。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不僅給傳統電視媒體帶來的沖擊,同時也帶來了機遇。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成熟,網絡電視臺應運而生,地市級電視臺可以以此為發展契機,了解并整合網絡的優勢,根據網絡傳播的特點,改變自身傳統的傳播模式,加快自身的發展步伐。地市級電視媒體在網絡時代必將有一番新的作為。
參考文獻:
[1] 趙正.“媒介金牛市場”概念改變企業營銷觀[N].中國經營報,2004-04-05.
[2] 雷柯.地方電視臺廣告經營劣勢與發展機會[J].傳媒,2009,(7):46-47.
[3] 2013—2017年中國電視媒體行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EB/OL].投資咨詢網,www.ocn.com.cn.
[責任編輯 安世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