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吉林省地處東北亞中心,位于亞洲黃金玉米帶的腹地,是國家重要的春玉米產區。多年來,玉米產量、人均占有量、商品率均居全國首位,吉林省中部晚熟區氣候特點是雨熱同步,非常適宜玉米的生長和發育,但玉米單產在年度間波動很大,制約玉米產量提高的因素很多,本文對該區域玉米產量影響因素及應對措施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玉米;種植方式;田間管理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12-28-1
1 吉林省中部玉米晚熟區產量的主要影響因素
1.1 降水分布不均
吉林省中部的四平、長春地區雨熱同步,地勢平坦,土壤以壤土、砂壤土為主,土壤較肥沃,很適宜玉米生長,所以區域內多以玉米為主,連綿成片。區域內年降水量達450~550毫米,但季節分布不均,多年以來都是春旱嚴重,所以每年春播時期,抓苗保苗就成為玉米穩產高產的關鍵。整個春季干旱多風,土壤極易失水,這樣的氣候條件對播種保苗極為不利,當地種植戶多采用催芽坐水種植,但遇到整地、播種達不到要求,也極易造成缺苗斷條,對玉米的保苗及后期生長有極其不利的影響。
1.2 種植方式與密度不合理
玉米的種植,經驗表明以南北壟為佳,因為南北壟在玉米通風及采光等方面都有極其優越的條件,但在實際種植中,區域內的玉米種植,由于歷史原因,多數玉米栽培都是采用與田間公路垂直的壟向,這種壟向不利于玉米通風和采光,影響后期玉米中下部葉片的光合作用,不利于玉米的生長,對產量有很大影響。另外,據田間調查反饋來看,大多數農戶不能夠做到合理密植,不能根據品種特性保持株距,還是以傳統品種的方式進行留苗定苗,這不僅不能發揮品種的密植特性,達不到高產的目的,而且也浪費了人力、地力,無形的增加了成本。
1.3 連作時間長,病蟲害嚴重
由于玉米的市場導向作用,區域內的地塊,基本上連年種植玉米,連作時間太長,倒不開茬口,致使一些玉米常見病蟲害有逐年加重的趨勢,比如玉米螟危害嚴重,黑穗病、大小斑病、莖腐病等病害的發生頻次越來越高,而且防治上難度也越來越大。同時常年連作,對土壤中的養分也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一些元素被過分吸收,造成了土壤養分的不平衡,這對于玉米的穩產高產是十分不利的。
1.4 肥料施用不合理
農業機械化的普及應用,徹底改變了農業生產的耕作模式。在農業生產中,現在農村基本沒有畜力耕作了,加上農村大規模養殖少之又少,而農民又不愿意在農家肥上投入過多的精力,所以農家肥的使用越來越少,現在多數耕地基本多年都不放農家肥,種地只憑化肥大量投入,農家肥的減少,使得土壤的地力逐年下降,土壤的物理性狀、有機質含量等越來越少,而一次性施肥造成玉米后期脫氮的情況極其普遍,另外,中微量元素的投入也被忽視,只重視大量元素的補給,這就造成玉米的產量和品質越來越不如從前。
2 提高玉米產量的技術措施
2.1 改變耕作制度,實行保護性耕作
當前,制約我們這個地區玉米產量的最主要因素不是低溫冷害,而是春旱造成的違誤農時和因墑情不好造成的缺苗斷條,為此改變耕作制度,解決春旱問題是當務之急。所以,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實行寬窄行免耕播種技術,力爭一次播種拿全苗是提高玉米單產的有效途徑。
2.2 推廣玉米高光效栽培技術
高光效栽培技術是一種改變壟向和壟距的耕作方法,壟向改為磁南偏西18°~20°,使壟向與北方夏季的陽光照射方向一致。將原來60~65厘米的小壟改為大壟行距170厘米,小壟行距30厘米,2米為一個組合壟。第一年按耕作行寬30厘米,休閑行寬170厘米進行播種。在耕作行上種植2行玉米,株距為13~15厘米,每公頃保苗6.0~6.5萬株。第二年在第一年耕作行的東側間隔30厘米左右進行播種,仍按耕作行寬30厘米,休閑行寬170厘米進行播種。通過高光效栽培技術,有利于通風透光,提高光合效率,邊行優勢明顯,減少風蝕,防止水土流失。
2.3 加強田間管理,綜合防治病蟲草害
播后苗前用阿乙合劑進行封閉除草,適時間苗、定苗,3葉期間苗,5葉期定苗;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田間百株玉米卵量達1~2塊時放蜂,第一次放蜂7000~8000頭,隔7天放第二次,畝放蜂量12000~13000頭。
2.4 科學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
實行測土配方施化,增施有機肥,一次性施肥的地塊,要視土壤墑情控制施肥量。低洼地塊,要增施磷酸二銨作種肥,防止前期供肥不足,影響玉米生長發育,同時要重視中微量肥料的施用。
作者簡介:張艷銘,本科學歷,公主嶺市雙龍鎮農業站,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業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