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錦艷+釧興寬+康洪燦+李國生
摘要:本文提出,作為一名農科人員,首先要學會做人,然后才會做事的觀點,通過理論聯系實踐,實現“硬件”與“軟件”的統一,才能提升其可信度。
關鍵詞:農科人員;提高;可信度
中圖分類號: S0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12-38-2
1 可信度的含義
誠信是人生之本。孔子說:“車無轅而不行,人無信而不立。”一個人要立足于社會,就離不開誠信兩個字。而所謂的“可信度”是建立在誠信之上的被人賞識、托付、信賴與贊揚的程度,或者說是一個人的文學素養、能力作風與工作態度,被單位領導、同事及他人所認同的一種“標高”與“尺度”,這種“標高”與“尺度”,對每個從事“三農服務”的農業科技人員來說尤為重要,是綜合素質的體現。這種標高與尺度是不能“裝”出來和“捧”出來的,而是必須依靠自己的勤奮和努力,去“學”出來、“修”出來、“干”出來的。
2 提高可信度的方法
2.1 加強修養,以良好的形象來映照
“修養”一詞原意包括修身養性、反省自身、陶冶品行和涵養道德。從廣義上看是指人們政治、道德、學術以及技藝等方面進行的勤奮學習和涵養鍛煉的功夫,以及人的政治態度、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形象是一個人的生存“資本”和人格魅力的有效成分,也是科技人員可信度的直接體現。加強修養關鍵要學會做人。會做人,才會做事、做人成功,才會做事成功。俗話說,做人不成功,成功是暫時的,做人成功,不成功是暫時的。會做人是人們走向成功的立身之本。
領導干部的楷模湖南省委原副書記鄭培民發自內心說:“做官先做人,萬事民為先。”可見,做人是萬事行的基礎。
袁隆平院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做事先做人,這是老生常談,也是他這一輩子最深刻的感悟。“我是搞育種的。我覺得人就像一粒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身體、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種子健康了,事業才能根深葉茂,枝粗果碩。作為一個科研工作者,尤其如此,不僅要知識多,而且人品好,不僅要出科技成果,而且要弘揚科技精神。要熱愛祖國,熱愛人民,這個是基本前提。如果對民族、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沒有感情,就很難成就一番事業。”
無論從事何種職業,是做律師、商人、醫生、職員,或者政府官員時,都要注意在自己的職業中做出成績的同時,建立自己高尚的品格,不管什么時候你都不要忘記:“你是在做一個人”。成功地做人、做事離不開以下品質:
2.1.1誠實正直 “唯有基本的品德能夠為人際關系技巧賦予生命”,“內在本質比外在言行更具有說服力”。因此,做人重要的是修養自己的品德。作為一位科技工作者,誠實正直更加重要。我們所做的每項工作都是用事實來說話的。從一粒種子到一粒良種,所付出的辛勤汗水都是有力的證據,證明這粒種子是不是良種的過程。
2.1.2勤奮刻苦 無論時代怎么變化,勤奮刻苦都是成功的根本之道,成功是必須下苦功夫才能取得的。愛迪生認為勤奮出天才,“天才是99%的汗水加上1%的靈感。”斯維特·馬爾登也指出,天才就是不斷努力的能力。“走得慢且堅持到底的人才是真正走得快的人”、“龜兔賽跑”的故事也說明了此道理。
2.1.3注意細節 細節成就于大事。細節所謂“一樹一菩提,一沙一世界”,生活的一切原本都是由細節構成的。如果一切歸于有序,決定成敗的必將是微若沙礫的細節。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層之臺,始于壘土”。認真做好身邊瑣屑的小事,干好別人不愿意干的工作是成就任何事的必備要素。我們平時的穿著、說話、走姿、坐姿等所能體現人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細節都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本質。
2.2 愛崗敬業,無私奉獻
無論做什么工作都要熱愛自己的職業,做到愛一行干一行,視事業如生命,不圖名不圖利。浪花一朵投身大海不會消逝,玉石一顆打磨愈久光滑越燦。愛崗是我們的職責;敬業是我們的本分;青春是我們的資本;奉獻是我們的追求。不積硅步,何以致千里;不善小事,何以成大器。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這就是敬業。愛崗是持之以恒,做好每一份看似平凡的工作;敬業是立足本職,從點點滴滴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我們常懷愛崗敬業之心,常懷立黨為民之情,腳踏實地、踏踏實實地工作,勇于創新,奮力攻堅克難,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我們才無愧于科技人員這個稱號。
2.3 加強學習,增強才干
學習是能力之源,思考是成事之基。“讀書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可以改變人生的厚度”;“讀書不能改變人生的起點,但可以改變人生的終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學習與健康相依,與成長相連;學習能武裝頭腦,開闊視野,助推工作;學習是一種責任,是思想和動力的源泉,是一種任務;“寶劍不磨要生銹,人不學要落后”;星星使天空絢爛奪目,知識使人增長才干;金錢是一種有限的財富,知識是無窮的資源;學習是為自己尋覓最貼心的秘書。無論是提高服務本領,還是提升綜合素質,都沒有捷徑可走,唯有持之以恒,加強學習,才能實現。如果不努力提高技能,在知識經濟的競爭中,我們將在傳統人事管理中或被“安置”或被“分流”甚至是“下崗”。任何一個人不勤于學習,不善于思考,不注重積累,就難免成為“山間竹筍”、“墻頭蘆葦”、“空中樓閣”;加強學習是提高一個人能力素質的唯一辦法和支撐起自己人生可信度的有效途徑。科技人員要避免“江郎才盡”的現象,就必須樹立與時俱進、終身學習的理念。
2.4 植根人民,服務群眾
讓學習效果變成工作成果。理論來源于實踐,并指導實踐,在實踐中不斷得到升華。擁有豐富的業務理論知識,必須應用于生產,為民創造效益才體現其價值所在,否則將毫無意義。學以致用,才不至于迷失方向,才能抵制不良思想腐蝕,最終才不被社會、被人民所冷落、所淘汰,才能正確把握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才能應用新理論解決新問題,提高工作效益。實踐的過程是漫長而辛苦的。作物栽培有復雜性、季節性、地區性和變動性的特點,這就決定了我們研究作物栽培是極其錯綜復雜和變化多端的,在自然條件下生產要注意不誤農時,有針對性的區域性生產,研究的方法要不斷變化更新,不可墨守成規。任何一個作物、品種或一項措施、技術,都必須在當地通過田間試驗和示范,證實有應用價值(增產、增收和降低成本、省工省力),方可推廣應用。
2.5 扎實工作,以出色的業績來驗證
“古今興盛皆在于實,天下大事必存于效”。這是前人總結出來的硬道理。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世界上的事都是干出來的,不干,半點馬克思主義都沒有”。科技人員可信度的取得也不例外。因此每一名科技人員都應踏踏實實、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地工作,通過自己的勤奮努力,真正體現農科人員知名度的提升,也是“可信度”的體現。每一個農科人員通過踏踏實實地工作,辛勤汗水的付出,所獲得的各種成果是可信度有力的證據,也是“硬件”的體現。每一個科技人員不僅做出優秀的成績,而且還要讓人知道。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有能力也要讓人知道,擦亮自己,表現自己,是金子就及時發光。成果、文章等榮譽證書就能證明這一切。另一種無形的“軟件”成果更加重要,也是農科人員在農民心里的“可信”程度。主要體現于與農民“親和力”的程度,農民們的受益度和農民們的贊譽度。該“軟件”并不是靠不爛之舌所獲得,只有把農民的事當自己的事,想農民之所想,急農民之所急,通過豐富的理論應用于實踐,創造更多的效益,可信度才得到提升。
3 結語
作為一名農科人員,只有加強修養,愛崗敬業,不斷學習,豐富自己的業務理論知識,將其應用于實踐,為農民創造效益,實現“軟件”和“硬件”統一,才能真正體現自己的價值,讓可信程度得以提升,真正成為一名稱職的農科人員。
作者簡介:王錦艷,保山市農業科學研究所,高級農藝師,研究方向:水稻育種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