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設項目建設完工后,應進行放射防護控制效果的評價,評價的重點是核查和監測。核查屏蔽設施是否按屏蔽設計的要求建造,并且要對安全裝置和防護措施的有效性進行評價,同時進行輻射監測。
關鍵詞:放射防護;評價;監測
中圖分類號:TL752.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12-96-1
放射防護控制效果的評價報告是衛生行政部門對該建設項目審批的重要技術依據,監測是為評價或控制輻射及放射性物質的照射,對劑量或污染所進行的測量及測量結果的解釋。而在放射防護控制效果評價中最關鍵的是要確保監測數據的可信度,為了保證檢測結果準確可靠,可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1 監測規范
現場檢測的方法必須按國家要求要具有規范性、合理性,國家現在已出臺了多個監測規范,一是常用的有醫用X射線診斷衛生防護監測規范。二是職業性皮膚放射性污染個人監測規范。三是醫用X射線診斷影像質量控制檢測規范。四是職業內照射個人監測規范。除了有監測規范以外,在一些現有的標準中還有檢測要求和方法。在醫用γ射束遠距治療防護與安全標準中也有一些檢測的方法。后裝γ源近距離治療衛生防護標準中也有一些檢測的方法。
2 儀器的校準
國家規定電離輻射的測量儀器都屬于強制檢定儀器,所使用的儀器都要按照規定進行定期檢測校準,否則所測得數據也不具備真實性和法律效力。檢定的周期一般都是一年,如果有些儀器不能進行校準,那么這些儀器則不能用來出據。如一些報警儀,FJ- 377中子輻射儀等。計量部門校準不了的儀器一定不能用來出據,此結果只能作為一種參考。
3 檢測儀器是否符合要求
衛生監測和環保監測是有區別的,環保監測推薦了在測量中使用的儀器,對于環境來講監測設備只要符合環境的能譜和量級就可以了,而對于衛生檢測而言,我們測量輻射的性質差異很大,所以對測量儀器要求也是不同的,決不能通用,嚴禁拿著一件儀器進行所有項目的測量,國家在現有的規范中都對測量儀器提出了要求,所以我們使用的監測儀器必須符合要求,如果不符合要求,所測量出來的數據就不真實、不準確,同樣也會給出錯誤的結論。
4 測量的具體要求
4.1 測量點的選取
有的標準或規范(醫用γ射束遠距治療防護與安全標準)中給出了具體的測量點選取方法,那么就應該按標準規訂做。但防護測量在沒有標準或規范情況下應如下選取:離防護屏蔽墻的距離為30厘米;高度離地為1~1.5米;隨機布點,盡量多測量一些點數。
對于樓上和樓下測量高度的選取:在CT防護標準中給出了對相鄰場所測量點的要求,不過在沒有具體要求的情況下,如果樓上為放射工作場所,樓下測量時高度為1.7米,如果樓下為放射工作場所,樓上測量時高度為0.5米。
4.2 每個點的測量次數
放射性具有隨機性,每個測量數據不可能都一樣, 測量值應該在一個測量范圍內,一個點測量次數應在5次以上,測量范圍應服從于正態分布,如果測量數據不是服從于正態分布,則可能存在一定問題,則應逐步排除,直至找到問題所在。
4.3 測量條件的選取
防護測量時分為2種情況:一是標準要求條件,在加速器評價規范中給出了測量不同地點,加速器機頭的朝向;二是在沒有特殊要求的情況下,也應分為2種情況,一是正常工作條件,二是最大的工作條件,如在拍片:可以選胸片條件和選取腰椎側位條件,如鈷-60治療機:一般選取射線束朝向時和機頭朝下這兩種情況進行測量。
4.4 使用法定的劑量單位
測量單位應使用法定劑量單位,如果愿意寫專用單位必須加括弧放在法定單位后面,字母應使用斜體。檢測儀器測量單位和國標給出的評價單位的定義是不一樣的,現在國家還沒有建立有效劑量基準,所以我們無法測量有效劑量這個單位,我們測量的單位一般是周圍劑量當量率,周圍劑量當量率是輻射防護中的一個實用量,從理論上來講這個測量的量是高估,評價完全沒有問題。
4.5 結論要客觀準確
首先應該確定職業危害的類別,衛監督發〔2012〕25號附件放射診療建設項目衛生審查管理規定中對放射診療建設項目按照可能產生的放射性危害程度與診療風險分為危害嚴重和危害一般兩類。危害嚴重類的放射診療建設項目:包括立體定向放射治療裝置(γ刀、X刀等)、醫用加速器、質子治療裝置、重離子治療裝置、鈷-60治療機、中子治療裝置與后裝治療機等放射治療設施,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裝置(PET)與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裝置(SPECT)及使用放射性藥物進行治療的核醫學設施,其他放射診療建設項目為危害一般類。
評價防護設施是否能有效控制職業病危害:在報告結論中闡述的測量結果必須符合國家有關標準的要求,不得拿結果進行推論,比如測量CT防護設施符合國家標準要求,就推論防護厚度達到2毫米Pb。
建設項目是否具備驗收條件:測量結果符合國家有關標準,這只是該建設項目具備驗收的一個先決的必要條件,放射防護管理(規章制度、質量控制、應急與應急響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放射防護管理混亂,措施不得力,放射診療工作一定會發生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最終會導致醫療糾紛和醫療事故的發生。
職業病危害放射防護評價報告不是防護效果評價,在結論中不要論述防護效果如何如何,評價報告要緊緊圍繞著是否能有效控制職業病危害進行論述。
作者簡介:顧曉莉,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實驗中心,主任技師,研究方向:放射防護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