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楊曼(1971-),女,廣東技術師范學院講師,中山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日比較文學,日語教學法。
摘要:本文通過對日本職業技術教育體系以及企業內職業教育特點的分析,指出在新形勢下我國職業技術教育發展要注重的新趨勢,重點要關注良性的校企合作、深度產學融合以及注重關鍵能力的培養、重視終身職業教育體系的建設等。
關鍵詞:企業內教育;日本;職業技術教育;新趨勢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4)06-0154-03一、日本職業技術教育概況
日本在戰后短短時間內國民經濟得到飛速的恢復和發展,其高水平的職業技術教育是至關重要的因素。自十九世紀中期以來,就一直高度重視職業技術教育。受歐美國家職業教育熱潮影響,明治時期就開始逐步建立各類職業學校。伴隨著日本的工業革命,日本加快了教育立法,認為興辦實業教育是日本強大的保障。在1899年日本頒布了《實業學校令》,把中等教育分為普通教育以及實業教育兩種類型,建立了真正的中等職業教育制度。在戰后更加快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令和措施,構建了一個多層次、多方位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
日本的職業教育體系比較完善,由學校教育、企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部分組成,互相聯系,相互支持,形成良好的發展模式。
(一)學校內職業教育
(1)初中和普通高中的職業教育
主要是實施普通中等教育,也進行一些基本職業技術和專業技能的培訓,比如開設有家政課和基礎技能課,培養學生基本素質,為接受更高職業技術教育做準備。當然,對于普通高中,要擔任更重的角色,以下一步升學作為主要目的。也有兼合普通高中和職業培訓為一體的綜合高中,開設有職業技術教育科供學生選修,學生修夠學分才能畢業。
(2)職業高中
這是日本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主體,主要是接受初中畢業生,以培養初級技術人員和技工為目標,按就業方向可為工業科、農業科、商業科、水產科、家政科和看護科等六大專業領域35種職業科目。在長期辦學過程中,日本職業高中形成了自己鮮明的一些特點,如辦學形式多樣化、科目設置綜合化、普通教育更加強化、職業資格準入更加嚴格等。同時,為適應社會生產的發展,有的學校允許學生跨學科選修課程,學生在主修某個學科的基礎上,可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和發展方向,跨學科選修16個學分的課題。
(3)高等職業教育
主要包括高等專門學校、短期大學和專門學校等。高等專門學校是以初中生為招生對象,學制5年,以培養中級技術人才為主要目標,學生畢業后可以取得行業證書和參加資格考試。短期大學則是以高中畢業生為主要對象,提供普通的和專業的高等教育,以培養職業中級技術人才,修業年限2-3年。
(二)企業職業教育
日本的企業職業教育是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法寶。從培訓對象及內容來看,可分為新員工教育、專業技術人員教育、一般管理人員教育和領導人員教育。從職業教育的形式看,包括有在崗培訓、離崗培訓以及自我啟發式培訓等。
(1)新員工教育
對新員工進行企業的組織制度、規范流程、崗位職責、經營現狀等培訓,使新員工盡快了解企業和適應崗位。
(2)專業技術人員教育
欠缺經驗的技術人員到生產一線參加工作,在有經驗的老員工指導下完成某些專項任務,最后對其進行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考核。
(3)一般管理人員教育
通過培訓提高管理人員的綜合能力,開發其潛在能力,提高企業的管理效能。
(4)領導人員教育
通過對高層管理者的培訓,進一步增強其決策判斷能力和管理協調能力,提升企業的創新活力和管控力。
(三)公共職業教育
這是由社會辦的職業技術教育,主要對一些謀職人員或轉崗人員進行各種專業技能的基礎訓練,包括養成訓練、提高訓練、能力再開發訓練、省心殘缺者訓練以及指導人員訓練等,具有行政體系健全、訓練標準統一、訓練經費充足等特點。
?域外教育?日本企業內教育對我國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啟示二、日本企業內職業技術教育的特點
日本非常重視企業內職業技術教育,以人為本,把人的因素以及能力提升作為企業提升競爭力的第一要素,提出“生產靠人,人靠研修”的口號。日本企業內職業教育的特點有如下幾點:
(1)在教育對象上對企業在職人員實行全員培訓,教育的重點既包括藍領階層職工也包括向白領階層的職員,既包括低齡新入職員工也包括高齡老員工,以適應人口老化和終身教育的需要,當然也涵蓋從一般科員到管理層人員的需求。
(2)教育內容上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崗位技能培訓。教學形式既有嚴格組織的課堂教學,也有實戰演練的車間教學,教學內容直接與各個工作崗位的生產流程、專業技能和設備性能操作等直接關聯。
(3)在教育指向上,企業教育正在從單純技術型教育向技術與人性的全面教育轉移,更加重視人的能力和職業教養、個性和創造能力的培養以及企業文化形成,并堅持職業教育終身化,充分發揮員工的能動性和創造力,最終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企業通過職業精神教育在員工中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保證員工技術能力的最有效發揮。例如,“松下七精神” 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產業報國、光明正大、團結一致、奮斗向上、禮貌謙讓、適應形勢、感恩報德。
(4)更加注重員工創造性技能培養。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競爭日趨激烈,日本企業原來的終身雇傭制和年功制受到沖擊,促使企業內職業教育進行調整,改變以往技能培訓只為本企業生產服務的狀況,進一步開展與社會需求相一致的職業教育。打破過去企業內封閉的培訓模式,更加加強各產業、企業間的交流與合作。對傳統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進行充實和深化,更加注重全面的知識技能教育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日本企業職業技術教育在培訓對象、教育的內容和方式、教育指向和目標等方面,都有其獨到及成功之處,對培養技能嫻熟、敬業忠誠的高素質人才起到關鍵作用,同時也為企業快速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日本企業內教育對我國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啟示
我國目前的職業教育模式基本上是原有職業高中、職工大學乃至普通高中的翻版,受到各種歷史文化因素及經濟基礎的影響,在新的社會經濟形勢下,難以培養能夠勝任挑戰的職業技術人才。從日本完善的職業教育特別是企業內職業技術教育的經驗看,我們必須加快形成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校企緊密合作、產教深度融合、體現終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理念。
(1)校企合作必須向深層次發展。加強校企全方位合作,企業將為學校提供人才培養的要求,產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既能發揮學校和企業的各自優勢,又能共同培養社會與市場需要的人才,是實現雙贏的模式之一。加強學校與企業的合作,教學與生產的結合,校企雙方要互相支持、互相補充、資源互用、利益共享,這是實現職業教育及企業管理現代化、加快勞動者素質提高、促進校企快速發展的重要途徑。校企合作也是辦好職業教育、促進合作企業活力,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專門人才的重要途徑,可以為職業教育發展提供了新的平臺。通過校企合作和優勢互補,實現學校和企業的物質與智力資源的共享,提升教學素質,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2)產學深度融合,量身培養企業需要的人才。學校要根據企業的需求來挖掘緊缺崗位,調整專業和課程設置。企業也要提倡全員培訓、終身教育模式,把課堂引進到車間和一些現場,理論與實操相結合,形成操作水平高、上崗適應快以及理論知識基礎寬廣等方面的培養目標優勢,為企業發展壯大和可持續發展打好根基。找準行業發展的目標和方向,根據企業實際需求,為企業量身培養需要的人才,在合作模式上可以開展“訂單式培養”,引進企業人才培養標準,使得產學深度融合,實現共同發展。
(3)應更加注重學員綜合素質的培養,近年來,在職業教育中綜合素質的問題已引起了世界范圍的關注,在日本等國都相繼提出要把培養綜合素質作為今后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在職業技術教育領域,要把對綜合素質的培養是作為到職業技術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標志,要努力提高勞動者綜合能力,改變以往對職教生低層級或素質偏低的偏見,更好地適應職業變動和新形勢要求。從日本企業職業教育的經驗,學員的綜合素質培養包括:團隊精神、誠信品質、創新精神、協作態度、敬業精神等。這些素質和能力,在某種程度上比專業技能顯得更為重要。
四、結束語
職業技術教育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工業化和生產社會化、現代化的重要支柱,在推動社會發展、技術創新、勞動力素質提升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們必須積極借鑒先進國家的成功經驗,結合我國實際情況,促進合作辦學和產教深度融合,不斷改革教學內容,創新教育模式和體系,整合和共享資源,加快發展職業教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經濟發展和推進教育公平,以建設好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王永志,劉媛媛.日本的職業技術教育[J]. 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6):87-89.
[2]陶蓓. 日本職業技術教育的現狀及趨勢分析[J]. 世界職業技術教育,2006(3):11-13.
[3]陳莉敏. 我國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空間――借鑒日本職業技術教育的特色[J]. 中國科技信息,2007(14):206-207.
[4]裘穎. 日本的職業技術教育值得借鑒[J].浙江經濟,2004(16):64.
[5]李偉民,李巖. 中外技能人才培養的比較與對策[J]. 統計與管理,2010(3):34-36.
[6]李平. 國外企業的激勵策略[J]. 中外企業文化,2000(6):42-43.
[7]陳述軒. 淺析職業教育國際化的必然趨勢[J]. 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7(10):7-7.
[8]王亞峰.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J]. 消費導刊,2010(4):165-165.
[9]董云霞. 淺析高職教育校企合作[J]. 教育教學論壇,2012(23):127- 128.
[10]尹鳳婷,張立志. 高職教育新思路“學用研產銷”一體化[J]. 學理論,2012(21):245-247.
[11]張懷西. 認真做好職業教育這篇大文章[J]. 教育與職業,2001,(1):4-6.
[12]杜安立.日本企業內教育及其發展動向[M].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1994-2012:57-58.
[13]沈雁霞. 日本高等專門學校發展史及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啟示[J].經濟師,2007(8):146-147.
[14]張勇. 中外職業技術教育的比較研究[J]. 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0,16(4):51-53.
責任編輯賴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