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國出國留學者在國外沒有培養獨立人格,擁有自由思想,這和在國內讀書沒有多大差別。對于我國求學者來說,當前出國留學的基本價值,就是獲得培養獨立人格、自由思想的教育環境
近年來,我國各級各類學校都在推進國際化,并把國際化作為基本戰略。而觀察學校正在推進的國際化,可以說,都只是概念上、形式上的國際化,在我國,國際化被嚴重誤讀。
比如,一談起國際化人才,很多辦學者,就想到要懂英語,要有海外“洋學歷”。而其實,英語只是“工具”,掌握英語,而無國際化的視野,是不可能成為國際人才的。如果說懂英語就是國際人才,那美國的老農也是優秀的國際人才了。事實上,我國有蜚聲國際、常年在海外生活的著名畫家,卻根本不懂外語,這并不影響其成為有國際影響力的人——因為他的生活,以及與畫廊的合作,是有經紀人打理的。
把英語作為國際化人才的標志,誤導了很多人。同樣,把擁有海外學歷者視為國際人才,也催生了洋文憑熱,有的人也沖著這一點出國留學,所謂“鍍金”。眼下,出國留學的“鍍金”價值降低,可沖著文憑而留學的還大有人在。但文憑根本不能反映一個人的真實能力,如果我國出國留學者在國外沒有培養獨立人格,擁有自由思想,這和在國內讀書沒有多大差別。對于我國求學者來說,當前出國留學的基本價值,就是獲得培養獨立人格、自由思想的教育環境。
再比如,近年來,不少學校在引進國際教材、國際課程,還有的學校開設國際班,并把這些統稱為國際化,可這并不是真正的國際化。觀察國外教育,最大的特點是多元和個性,多元是指學校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課程和求學模式選擇,個性則是受教育結合自身的個性、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和成才模式。以此分析我國學校的國際化,很少看到多元和個性,最終還是一元、一個模式。
更進一步說,我國很多學校舉辦的國際班,根本就不是國際班,國外學校的國際班,是指招收全世界的學生來學習,而我國的國際班,則是留學預科,為國內學生出國留學服務,這沒有帶來學校辦學的多元。而且,國際化的招生噱頭,也繼續國內的名校情結,號稱有多少學生進國外頂級名校,這是從拿北大說事走向拿哈佛說事。學生從一個單一成才渠道走向另一個單一渠道。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誤讀?最根本的原因是,在對待國際化問題上,沒有把準脈,我國學校要國際化,主要應該是辦學制度的國際化—從全世界范圍內看,辦學取得成功的學校,都采取現代學校制度,這一制度是所有國家學校都可拿來即用的—而不是辦學內容的所謂“國際化”。沒有辦學制度的國際化,引進國際化的教材、師資、課程,會出現兩方面的問題,其一,引進的課程、教材和師資,因缺乏生存土壤而發生變異,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只制造引進政績;其二,引進的教材、課程和師資,會引來各方質疑,包括是否對傳統文化造成沖擊,是否迷失自我。而如果引進國際化的辦學制度,實行學校民主管理,在學校內建立教師會、家長會(或學生自治委員會),采用教材、開設課程,都由教師會決策,并聽取家長(學生意見),那教材的選擇、課程的開設,就能滿足更多學生的需要,進而實行真正的“國際化”。
我國所有準備(或正在海外求學的)出國留學者,不論是選擇國內學校的國際化,還是對待國外的教育,都必須有正確的國際化意識,不能被錯誤的國際化觀念誤導,在選擇國內國際班時,要看其管理模式,是否做到國際化,包括尊重學生的個性,給學生自由成長的空間,這遠比國際課程、教材重要得多,在海外求學時,不能追逐一紙文憑,以洋文憑來標榜自己是國際化人才,而應該培養國際人才必須具備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獨立和自信。
如果我國出國留學者在國外沒有培養獨立人格,擁有自由思想,這和在國內讀書沒有多大差別。對于我國求學者來說,當前出國留學的基本價值,就是獲得培養獨立人格、自由思想的教育環境
近年來,我國各級各類學校都在推進國際化,并把國際化作為基本戰略。而觀察學校正在推進的國際化,可以說,都只是概念上、形式上的國際化,在我國,國際化被嚴重誤讀。
比如,一談起國際化人才,很多辦學者,就想到要懂英語,要有海外“洋學歷”。而其實,英語只是“工具”,掌握英語,而無國際化的視野,是不可能成為國際人才的。如果說懂英語就是國際人才,那美國的老農也是優秀的國際人才了。事實上,我國有蜚聲國際、常年在海外生活的著名畫家,卻根本不懂外語,這并不影響其成為有國際影響力的人——因為他的生活,以及與畫廊的合作,是有經紀人打理的。
把英語作為國際化人才的標志,誤導了很多人。同樣,把擁有海外學歷者視為國際人才,也催生了洋文憑熱,有的人也沖著這一點出國留學,所謂“鍍金”。眼下,出國留學的“鍍金”價值降低,可沖著文憑而留學的還大有人在。但文憑根本不能反映一個人的真實能力,如果我國出國留學者在國外沒有培養獨立人格,擁有自由思想,這和在國內讀書沒有多大差別。對于我國求學者來說,當前出國留學的基本價值,就是獲得培養獨立人格、自由思想的教育環境。
再比如,近年來,不少學校在引進國際教材、國際課程,還有的學校開設國際班,并把這些統稱為國際化,可這并不是真正的國際化。觀察國外教育,最大的特點是多元和個性,多元是指學校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課程和求學模式選擇,個性則是受教育結合自身的個性、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和成才模式。以此分析我國學校的國際化,很少看到多元和個性,最終還是一元、一個模式。
更進一步說,我國很多學校舉辦的國際班,根本就不是國際班,國外學校的國際班,是指招收全世界的學生來學習,而我國的國際班,則是留學預科,為國內學生出國留學服務,這沒有帶來學校辦學的多元。而且,國際化的招生噱頭,也繼續國內的名校情結,號稱有多少學生進國外頂級名校,這是從拿北大說事走向拿哈佛說事。學生從一個單一成才渠道走向另一個單一渠道。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誤讀?最根本的原因是,在對待國際化問題上,沒有把準脈,我國學校要國際化,主要應該是辦學制度的國際化—從全世界范圍內看,辦學取得成功的學校,都采取現代學校制度,這一制度是所有國家學校都可拿來即用的—而不是辦學內容的所謂“國際化”。沒有辦學制度的國際化,引進國際化的教材、師資、課程,會出現兩方面的問題,其一,引進的課程、教材和師資,因缺乏生存土壤而發生變異,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只制造引進政績;其二,引進的教材、課程和師資,會引來各方質疑,包括是否對傳統文化造成沖擊,是否迷失自我。而如果引進國際化的辦學制度,實行學校民主管理,在學校內建立教師會、家長會(或學生自治委員會),采用教材、開設課程,都由教師會決策,并聽取家長(學生意見),那教材的選擇、課程的開設,就能滿足更多學生的需要,進而實行真正的“國際化”。
我國所有準備(或正在海外求學的)出國留學者,不論是選擇國內學校的國際化,還是對待國外的教育,都必須有正確的國際化意識,不能被錯誤的國際化觀念誤導,在選擇國內國際班時,要看其管理模式,是否做到國際化,包括尊重學生的個性,給學生自由成長的空間,這遠比國際課程、教材重要得多,在海外求學時,不能追逐一紙文憑,以洋文憑來標榜自己是國際化人才,而應該培養國際人才必須具備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獨立和自信。
如果我國出國留學者在國外沒有培養獨立人格,擁有自由思想,這和在國內讀書沒有多大差別。對于我國求學者來說,當前出國留學的基本價值,就是獲得培養獨立人格、自由思想的教育環境
近年來,我國各級各類學校都在推進國際化,并把國際化作為基本戰略。而觀察學校正在推進的國際化,可以說,都只是概念上、形式上的國際化,在我國,國際化被嚴重誤讀。
比如,一談起國際化人才,很多辦學者,就想到要懂英語,要有海外“洋學歷”。而其實,英語只是“工具”,掌握英語,而無國際化的視野,是不可能成為國際人才的。如果說懂英語就是國際人才,那美國的老農也是優秀的國際人才了。事實上,我國有蜚聲國際、常年在海外生活的著名畫家,卻根本不懂外語,這并不影響其成為有國際影響力的人——因為他的生活,以及與畫廊的合作,是有經紀人打理的。
把英語作為國際化人才的標志,誤導了很多人。同樣,把擁有海外學歷者視為國際人才,也催生了洋文憑熱,有的人也沖著這一點出國留學,所謂“鍍金”。眼下,出國留學的“鍍金”價值降低,可沖著文憑而留學的還大有人在。但文憑根本不能反映一個人的真實能力,如果我國出國留學者在國外沒有培養獨立人格,擁有自由思想,這和在國內讀書沒有多大差別。對于我國求學者來說,當前出國留學的基本價值,就是獲得培養獨立人格、自由思想的教育環境。
再比如,近年來,不少學校在引進國際教材、國際課程,還有的學校開設國際班,并把這些統稱為國際化,可這并不是真正的國際化。觀察國外教育,最大的特點是多元和個性,多元是指學校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課程和求學模式選擇,個性則是受教育結合自身的個性、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和成才模式。以此分析我國學校的國際化,很少看到多元和個性,最終還是一元、一個模式。
更進一步說,我國很多學校舉辦的國際班,根本就不是國際班,國外學校的國際班,是指招收全世界的學生來學習,而我國的國際班,則是留學預科,為國內學生出國留學服務,這沒有帶來學校辦學的多元。而且,國際化的招生噱頭,也繼續國內的名校情結,號稱有多少學生進國外頂級名校,這是從拿北大說事走向拿哈佛說事。學生從一個單一成才渠道走向另一個單一渠道。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誤讀?最根本的原因是,在對待國際化問題上,沒有把準脈,我國學校要國際化,主要應該是辦學制度的國際化—從全世界范圍內看,辦學取得成功的學校,都采取現代學校制度,這一制度是所有國家學校都可拿來即用的—而不是辦學內容的所謂“國際化”。沒有辦學制度的國際化,引進國際化的教材、師資、課程,會出現兩方面的問題,其一,引進的課程、教材和師資,因缺乏生存土壤而發生變異,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只制造引進政績;其二,引進的教材、課程和師資,會引來各方質疑,包括是否對傳統文化造成沖擊,是否迷失自我。而如果引進國際化的辦學制度,實行學校民主管理,在學校內建立教師會、家長會(或學生自治委員會),采用教材、開設課程,都由教師會決策,并聽取家長(學生意見),那教材的選擇、課程的開設,就能滿足更多學生的需要,進而實行真正的“國際化”。
我國所有準備(或正在海外求學的)出國留學者,不論是選擇國內學校的國際化,還是對待國外的教育,都必須有正確的國際化意識,不能被錯誤的國際化觀念誤導,在選擇國內國際班時,要看其管理模式,是否做到國際化,包括尊重學生的個性,給學生自由成長的空間,這遠比國際課程、教材重要得多,在海外求學時,不能追逐一紙文憑,以洋文憑來標榜自己是國際化人才,而應該培養國際人才必須具備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獨立和自信。